“你是第一位在联合国推动土壤污染与生态治理的人。因为你的加入,让世界生态污染治理迈进了一大步。” 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称赞道。
潘基文口中的“第一人”,就是被称为“农民科学家”的全国人大代表、河南远东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技术部部长党永富。2014年党永富受邀在联合国作了《拯救被化肥农药污染的耕地》的演讲,成为第一位登上联合国讲坛的农民。30多年来,党永富一直从事农田土壤污染防治技术研究,在农资次生灾害污染防治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开创性成就。曾获2012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9年荣获第二届中国生态文明奖、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
从201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党永富的建议始终围绕土壤的话题,今年也不例外。“建议在设立耕地数量红线的基础上设立耕地质量红线,有效遏制耕地质量退化趋势,为推动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党永富经过深入的基层调研,向大会递交了自己两会建议。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着力抓好农业生产。惩处违法违规侵占耕地行为,新建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耕地不仅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18亿亩耕地红线”已经深入人心,但是,我国耕地质量的保护却不容乐观。
党永富分析,我国耕地质量保护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耕地酸化、沙化、盐渍化严重。东北黑土层变薄,南方土壤不断酸化,华北平原耕层变浅,西北地区耕地盐渍化、沙化等问题十分突出。另外,我国耕地中有超过20%的坡耕地,长江上游、黄土高原、西南岩溶区等地水土流失情况严重。二是耕地地力退化严重。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08%,比上世纪90年代初低0.07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为3%左右,比开垦之初下降5个多百分点。我国的基础地力贡献率为50%左右,比发达国家低20-30个百分点。三是耕地“占优补劣”严重。大体上,我国每年占补平衡耕地500万亩,但补充耕地与被占耕地地力等级相差2~3个等级(1个等级100公斤),“占优补劣”问题突出。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国家层面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考虑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大要素统一,从“重用轻养”的耕地利用方式向“用养结合”转变,从一般层面的行政管理向依法管理转变。党永富建议:
首先,树立保护耕地的质量红线理念。坚持把耕地质量保护作为一项基础性、公益性、长期性的工作,贯穿于耕地保护的全过程的同时,明确“质量红线”的具体内容和评价指标,并且要纳入各级政府考核目标,划定耕地质量保护的“硬杠杠”,强化耕地质量保护的“硬约束”,强化地方政府耕地质量保护责任,做到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提高,这样才能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在自己手上。
其次,建立耕地质量红线指标体系。明确各级农业农村部门管理耕地质量的主体责任。根据土壤潜能和水、光热禀赋,以及科学种植水平和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需求等,逐步建立区域耕地质量宏观红线指标。同时,要以食品健康为目标,倒推耕地质量的微观红线,即满足持续产出质量合格农产品要求的最小土壤污染因素限量值标准指标。在此基础上全面开展耕地质量评定工作,并将质量评定成果应用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管理工作中,建立耕地质量保护责任体系。
再次,严控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建设用地无序扩张已成为我国优质耕地减少的重要原因。为此,建议尽快将城市周边或交通要道沿线的优质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继续严格控制非农占用耕地,特别是限制中小城市用地过度扩展;通过政策机制创新引导地方政府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新增建设用地应主要来源于城市存量土地、农村土地综合整理;优化建设用地结构,促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