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连南 以文兴园 农旅共赢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李敏怀 陈建业 字号:【

  广东省连南县,地处粤西北山区,全县17.6万人中,瑶族占一半以上。进入新时代,连南各族人民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依托生态稻、稻田鱼和高山茶传统农业的发展优势,积极申报稻鱼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下称稻鱼茶产业园),并获得省级批复建设。2018年至今,连南依托这一产业园,融入民族文化、农耕文化、饮食文化、体验文化,结合现代农业技术,正努力打造农业、生态旅游、品牌塑造、脱贫奔小康等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为17万多瑶汉同胞谋福祉。

  排瑶文化打出农旅融合“特色牌”

  连南瑶族文化凭借因徙而生的地域性、源于生活的活态性、文化内涵的丰富性、文化生态的完整性等形成了鲜明的民族性独特性。县内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间紧密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相互依存、相互融合,构成文化生态天然的完整性。

  稻鱼茶产业园从建设伊始,就注定与民族文化融为一体。连南县委县政府对该产业园的建设过程高度重视,“产业园的发展必须与民族文化充分融合,既要体现现代科技生态农业,又要有独特的民族文化特性,才能让其发展具备唯一性,产生有效的附加值,造福连南百姓”。

  事实上,连南瑶族文化本身内容丰富、类型繁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和生产经济价值。就像目前连南正在创建的全国旅游示范区一样,瑶族文化在示范区的创建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连南旅游最大的特色,而旅游富民恰恰验证了这一点。

  因此,无论是稻鱼茶产业园三产融合发展中心,还是产业园精深加工区,亦或产业园大古坳核心区、体验中心,瑶族文化元素无不处处呈现。鲜明的瑶族文化特色,让连南稻鱼茶产业园别具一格,成为众多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仅成为浓缩排瑶文化的一幅画,更成为浓缩排瑶历史的一首诗。

  农耕文化点燃产业发展星星之火

  稻田养鱼是连南瑶族农耕文化重要代表。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的限制,依山而居的瑶族同胞无法在水面极少的水域养鱼,尤其是高寒山区,仅有的水面就是田间水面,有些稻田处于数百米海拔的山上。

  稻鱼共生,收获的不仅有鱼儿的肥美,更有健康的粮食。稻田鱼对环境的要求非常严格。这种稻鱼共生的农耕方式,产量虽没有施肥喷药的水稻产量高,但其价格和营养价值是普通稻米难以比拟的。产业园的建设,不仅让连南农耕文化在这里得以延续和发展,而且也点燃连南高山茶产业的星星之火,助力地区种茶、采茶、制茶和售茶全产业链的快速发展,成了连南稻鱼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的一大亮点。

  饮食文化为园区发展注入新动能

  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灿烂的民族文化包含着浓郁的饮食文化。

  半山腰居住,下田干活要走远路,瑶族人民制作食物,首要考虑便于携带和储存,故主食副食兼备的粽粑、竹筒饭都是他们喜爱的食物。劳动时,瑶族人民就地野餐,大家凑在一块,拿出带来的菜肴共同食用,而主食却各自食用。

  瑶族人大都喜欢喝酒,一般用大米、玉米、红薯等自酿,每天常喝两三次,甚至下田干活时,这种称为水酒的饮品都是瑶家人解决口渴和点燃激情的良品。

  宴客有号称“瑶家三礼”的“敬茶洗澡接风酒”,全寨公宴贵宾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勤劳智慧的瑶家人,舍不得浪费任何食物,哪怕是一块牛皮。在缺衣少吃的年代,牛皮可以制作成美食,牛皮酥应运而生,如今这一制作工艺已经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稻鱼茶产业园建设当中,瑶族的饮食文化也得到充分体现。稻、鱼、茶、牛皮酥等,多层次、全方位地诠释了连南的饮食文化。

  体验文化展现当地风土人情

  灿烂的民族文化、独特的农耕文化以及饮食文化,使得稻鱼茶产业园在发展之初就确立了一定要有体验文化。

  从炒茶、做茶、喝茶,到打油茶的制作过程,从一张牛皮到牛皮酥美味的呈现,从一块银子到银饰的成品,从一针一线到瑶绣的展现,等等,产业园体验馆的大铁锅、土坯墙、瑶银、瑶绣、长桌宴等,会让每一个来连南的人,感到这里文化的博大精深。

  体验一把耍歌堂,世界经典乐曲《瑶族舞曲》中,红头巾的刚毅、白腰带的柔和、长鼓舞的粗犷、太阳伞的细腻,那初恋的羞涩、丰收的喜悦、祭祖的真诚,在鲜花般绽放的风姿中,一张张笑脸会让人终生难忘。只有体验文化做到了,才能彰显连南这个产业园的不同之处,才能真正感受到连南的风情。位于连南的广东瑶族博物馆旁的稻鱼茶体验馆,连南的种种体验浓缩在了这里。

  现代技术文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稻鱼茶产业园总体按照“1+3+3”布局规划发展,即“一个中心”三产融合发展中心,“3个厂”大米加工厂、茶叶加工厂和稻田鱼育苗厂,“3个区”大古坳稻鱼茶种养示范区、三江源区、精深加工区,其中加工区充分体现了现代技术文化。

  在精深加工区,连南八排瑶山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茶叶加工区目前已全部投入使用。这套制茶设备,融入了先进的数控技术,压力、转速和时间可通过人际交互界面调整,操作简单、方便,自动化程度高,实现了制茶工艺参数化,具有成茶率高、细胞破坏适宜、碎茶率和跑茶率低等优点。

  目前,产业园引进8家实施主体,建设31个子项目,共投资22248万元。分别针对产业园的“稻、茶、鱼”进行了加工设备和技术的升级,实现大米、茶叶加工大型自动化和优化培育稻田鱼苗,让产业园的“稻、鱼、茶”得到了质与量的提升。同时牵头创新发展模式,利用“供销社+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方式,引进现代农机农技综合服务,促进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产业园。目前整个产业园与当地农民签订稻谷收购协议,并捆绑签约1万亩,带动农民不断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增加有机稻种植、稻田鱼养殖超过6500亩。

  此外,产业园投入1500万元省级财政资金,专门用于科技信息与支撑、农业品牌建设、土地流转和贷款贴息等,通过对产业内主导产业的科技研发、种养及加工技术的提升和品牌宣传,提升主导产业的规范化、品牌化和现代化水平,申报“稻鱼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注重长效发展。

  产业园实现了现代农业与生态的融合发展、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与农户致富的融合发展,推动稻鱼茶一二三产的整体发展。通过土地流转租赁、种养技术指导、包产包收等“一条龙”农业服务,捆绑农户9237户,其中与304户精准贫困户建立起紧密的联系,除了部分参与园区内的项目建设外,还享受项目的集体分红。

  (作者单位:李敏怀 广东省清远市农业农村局;陈建业 广东省连南瑶族自治县瑶山特农发展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