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嘉兴蚕桑产业谋转型求突围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戴文华 姜宏晨 贾伟娟 字号:【

  嘉兴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的美誉,蚕桑历来是嘉兴农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生产比较效益的逐年下降,蚕桑养殖规模连年缩小。为稳定这一传统农业产业,全市加快推进蚕桑产业转型升级,取得了明显成效。2019年全市拥有桑园面积18.76万亩,蚕种饲养量19.62万张,蚕茧平均单产54.78公斤/张,同比增加2.75%;平均张产值2074.4元,同比增加2.80%。

  应用新型技术,让蚕桑养殖更智慧

  新品种引育提质量。嘉兴建立蚕业科技示范基地,根据缫丝加工需要,开展蚕桑生产试验,对桑树新品种进行生物学性状和桑叶产量调查。引进浙江省农科院和湖州市农科院的家蚕新品种,选用“秋华×平30”“秋丰×白玉”“农科5号”等优质丝家蚕新品种。引进大红、粉红、金黄、绿色等彩色茧新品,彩色茧平均收购价比白茧高出10%~20%,进一步提高了蚕农的生产收益。以“农桑14”“强桑1号”等优质高产桑品种为主,并配套适合高密度栽植、机械化收获的“桂桑优62”等杂交桑。

  设施化养殖增效益。应用设施化养蚕技术,在小蚕室配备温湿度自动控制及调节设备,大蚕室配备湿帘风机等自动化养蚕设施。蚕室可24小时保持恒温,桑叶投喂、做茧、采茧、烘茧各道工序全部实现智能化。采用高密度叠放式塑料蚕框,提高蚕室利用率,降低饲养成本,提高消毒效果。在保证桑叶供应的情况下,应用设施化养殖技术可实现不间断生产,养蚕批次从传统每年最多养春蚕、夏蚕、早秋和晚秋蚕4批蚕,增加至每年可养8~10批蚕,极大地提高了养蚕的效率,增加了产出。

  机械化生产强效率。引进桑叶收割机,配套种植草本桑,以机械化收割桑叶替代人工采摘,其作业效率与6个人相当。引进新型养蚕大型机械,在设施化蚕室内配备切桑机、撒粉机、塑料蚕箔、共育车、电动喂蚕消毒车、电动升降方格蔟、采茧机、移动式多层蚕台等机械设备,实现机械化养蚕,大大提高了养蚕效率。配套桑叶保鲜冷库,解决了雨天对桑叶采摘、饲喂造成的影响,稳定了桑叶供应,为不间断养蚕提供了保障。

  完善生产体系,让传统产业更现代

  建设小蚕共育室,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推进规模化集约化蚕桑基地建设,目前已建成规模化蚕桑基地2个,其中海宁市周王庙镇云龙村建成350亩现代化蚕桑生产基地,采用智慧化设施化养蚕技术,批次养蚕能力达到50张。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开展小蚕标准技术专室、专具、专人饲养,由专业技术人员和饲养员,根据小蚕饲养技术要求开展专业饲养,到3~4龄后分到各蚕农饲养。以小蚕集约化饲养为抓手,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解决养蚕“缺劳力、缺设备、缺技术”的“三缺”问题,解放劳动生产力,降低生产成本。目前全市共建成供应能力50张以上的小蚕共育室32家。

  推进“蚕桑+”,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开发桑叶、桑果、蚕沙、蚕蛹、桑枝等蚕桑资源,提高副产品经济价值,提高生产效益。积极推广“桑—菜”“桑—禽”“桑—菌”等桑园资源循环利用模式,2019年全市桑园套种面积超4万亩,产值达到7168万元;桑园养禽面积2160亩,产值1548万元;利用桑枝培育食用菌,年产值达到3238万元。发展蚕丝被、果桑、彩色茧、食品、保健品、化妆品、复合材料等初、深加工。保护与开发蚕俗活动等农耕文化,建立丝绸博物馆、蚕桑民俗馆、体验馆。为上海等地的小学课程提供蚕种、新鲜桑叶等实验用品,开展蚕文化知识讲解与技术辅导。

  开发创新产品,延伸蚕桑产业链。通过对天然彩色茧品种“金秋、初日”的引繁引育,在桐乡市凤鸣街道建胜村进行示范推广,打造“黄金茧”生产基地,发展天然彩色丝绵被等个性化产品。蚕丝被产业集聚地桐乡市洲泉镇,现共有各类蚕丝被企业200余家,从事蚕丝被产业的人员有3000多人,国内著名家纺品牌的蚕丝被近90%产自洲泉镇,获“中国蚕丝被名镇”“浙江省蚕丝被服行业商标品牌基地”等称号,稳稳占据了中国蚕丝被行业风向标的地位。2019年该镇生产蚕丝被411.57万条,产值超20亿元。

  构建保障体系,让产业发展更持续

  制定养蚕政策保险。由农业农村部门会同市农保办、人保财险、发改、财政等部门研讨和制订保险细则,推行政策性养蚕保险试点和蚕茧目标价格指数保险试点,并进行修订完善,解决保额偏低、全损赔付难等问题,引导蚕农主动参保,投保率逐年提高。2019年海宁市统一供种1.32万张,投保蚕种0.98万张,投保率达到74.24%;桐乡市合计理赔蚕种717张,理赔金额26.2万元,在一定程度减少了蚕农损失,有效降低了养蚕风险,保护了蚕农利益,稳定了蚕桑产业的发展。

  推行“优质优价”收购。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协议生产经营模式,制订优质优价收购方案,做好收购政策宣传。由企业向合作社下订单,确定收购数量、质量标准与收购价格,合作社再向农户分发蚕种或小蚕进行饲养,结茧后实行蚕茧“优质优价”收购,助力提高蚕茧质量,促进农民增收。2019年,由于优质优价政策的实施,平均每50千克茧价比全市面上收购价提高约152.6元,为蚕农增收约39.3万元。

  加强养殖安全保障。利用自动虫情预报灯等设施,建立桑树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及时发布病虫害预报。蚕种发种前,农业行政执法等部门对蚕种经营单位进行执法检查,查看生产档案,检查蚕种质量检疫检验证明,严把蚕桑质量第一关,养蚕生产期,做好全市各个监测点的桑叶质量安全监测工作,防范生产风险。继续扩大桑园专用农药应用率,加强与植保站、农资公司沟通协商,提高桑园及农作物用药安全性,有效防止养蚕农药中毒,实现近年来养蚕中毒事故零

  发生。

  (作者单位:浙江省嘉兴市乡村振兴办)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