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六让之道”彰显农民主体地位——安徽农道公司开展乡村建设的经验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安徽大学调研组 字号:【

  乡村振兴本质上是小农户的振兴,帮助2.3亿小农户改善环境、提升能力、创造机会,使他们跟上时代、融入现代,是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宏观愿景和战略初心。乡村振兴为了谁、依靠谁是每个参与乡村振兴的建设者必须清醒认识的方向性问题,如何让国家愿景和初心在基层微观层面既能落地生根、又不变形走样,是对每个参与者立场、心智、能力和方法的严峻考验。

  安徽农道建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徽农道”)把为了谁、依靠谁作为投身乡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重塑村庄环境、重塑乡村产业、重塑传统农民的原创性思维和开拓性实践,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的“六让之道”。短短两年多时间,他们承担了合肥小岭南、涡阳辉山、谯城药王等不同类型的乡建项目,在合肥、亳州、滁州等市的十多个地方铺开。

  带着农民转,让他们觉悟

  安徽农道秉持“农道姓农”和“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的理念,投身乡村建设,专营旧村改造。“新村好建,旧村难改”,这是业内流行语,改造旧村首先遇到的第一难题就是让村民形成共识。面对房屋渐颓、道路渐废、人员稀少、荒草满院的村庄,常年在这里生活的又大多是老弱病幼残,人心散乱、观念陈旧、思维惯性,再加上邻里之间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家长里短的新仇旧怨、家族姓氏的明暗对垒等等,要使在如此环境下生活的群体统一思想认识,真可谓比登天还难。但农道人深知,乡村振兴,农民是受益者,也是参与者,还是创造者,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忽视他们的主体地位,不过此关,项目就别想落地。

  因此,每到一地,他们首先与县(区)、乡(镇)、村干部携手,走村串户,听民声、访民情,在剖析村情民意的同时,自费出资邀请村民代表、村组干部外出考察,先后去河南的郝堂村,浙江余村、鲁家村,河北小堤村、骆驼湾村,湖北金岭村、莫愁村,陕西袁家村,北京的姥姥家等全国近二十个名村参观学习。每次考察,各地优美舒适的环境、熙熙攘攘的游客、兴旺发达的产业对每个考察组成员都是一次精神的洗礼、灵魂的冲撞和认识的升华。参观学习、交流讨论、碰撞互动,村民的兴趣被激发、热情被激活、干劲被激励,没出过远门的眼界大开,兴奋不已;不爱说话的逢人就讲,成了“话痨”;不热心集体事务的,积极参与。不少人自愿奔走于邻里之间,谈感知,说见闻,谋共识,主动帮做村民工作。

  考察参观的星星之火,随着时间推移,渐成燎原之势。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自觉、自愿、自立意识逐渐萌生,思想觉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三变”:由政府行政要求被动干,变为农民积极主动争取干;由旁观者、看戏人,变为主人翁、现场“演员”;由等、靠、要的伸手派,变为自主、自救、自立的新农人。

  做给农民看,让他们信服

  欲谋变者,必先使人信之。安徽农道每一个项目进驻落地之时,不是先入为主、预设模式,而是通过大量的走访交流,了解村民真实心理需求,最大限度减少封闭性农村社会结构对外来力量的排斥。同时旗帜鲜明地告诉村民,尊重农民意愿,绝不大拆大建,坚持“不砍树、不填塘、不赶人、不扒房”的“四不”原则,原生态运作,原风貌改造。并以“三步工作法”循序渐进,让农民由对立变怀疑,由怀疑变观望,由观望变认同,由认同变信服。

  第一步是企业示范。农道在每一项目所在地先行快速建造一个多功能的公共活动建筑精品,让村民看到企业的水平、实力和诚意,以打消基层干部和村民的疑虑。在滁州市井楠村,企业首先打造一座集农产品展示、餐饮、书吧、茶吧、公共活动等为一体的“饮春雪”示范建筑,并在周边种植茶树美化环境,突显茶绿山青的“诗意栖居”,使过去的破旧农房摇身一变成为如仙山琼阁般的乡宿聚落。村民大受鼓舞,项目顺利推进。

  第二步是公共建设率先推进。公共建设是公益事业,容易引起公众的共同关注。同时公共建设为大家共有,不牵涉到农户的个体利益,不会引起矛盾。如涡阳辉山村的辉山小学的重建、烈士陵园的改造和辉山小院的打造,以及蜀山的马拉松博物馆、稻田会议室、文化活动中心、筑梦公寓等,通过这些项目前后反差巨大的视觉冲击获得村民及乡村干部的认可和赞誉。

  第三步是选择农户带头示范。乡建项目的好坏评判,只有让农民自己现身说法才最有效。农道每一个项目的启动都十分注重典型带动,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去说服犹豫者、调动观望者、改变反对者。在涡阳辉山村,农道选取小超市经营者候虎作为首批示范户,帮他把一个不起眼的杂货超市改造成集百货经营、餐饮住宿于一体的综合体,年收益翻了十倍。候虎的实例一下子让许多原本反对的人态度大变,观望的人踊跃参与,不长时间里,周边先后有53户农民积极报名参加。前期选择的11个示范户项目建成后,辉山村很快由萧条破败的空心村变成了繁荣热闹的人气村。最为神奇的是过去只有几十个孩子上学的村小,改造后闻名遐迩,变成了有几百孩子就读的热点小学。

  领着农民干,让他们参与

  成功的乡村建设,不是让农民站着看,而是让农民投身干。安徽农道从规划、设计、施工到发展产业,都十分注重让农民把项目当成自家的事,全过程参与,不做旁观者,只当个中人。

  他们承接的每一个项目,不是先出规划图纸,而是先跑项目点,在了解村庄的风土人情、历史民俗和村民意愿的基础上,设计初步方案,然后与村民代表和基层村干一起商讨,反复修改打磨,把专家的专业视角与村民的现实需求有机结合,使规划方案更具有植根乡村的生命力,不以专家的高高在上自居,轻视、藐视村民的意见。涡阳义门镇的池塘规划方案就在村民的合理提议下作了大幅修改。

  在每家每户农房改造过程中,农道以“外面五千年(即保持传统)、内里五星级(即追求现代)”的理念,设计出不同风格的系列图集供业主参考选用,同时还根据每户的个性化需求作出修改,直到户主满意再行施工。在施工过程中企业主动动员业主参与,让他们在项目建设中得到历练与成长,有些村民在参与中已成长为某方面的专业能手。合肥小岭南项目从2019年8月进入施工阶段,引导当地村民20人参与施工,在不足一年的时间里,已有150人加入到施工团队,不少农民已能独当一面,成为技术骨干。

  村容村貌、家庭环境的改变只是静态的变,要让农民实现动态的变,可持续的变,产业支撑是关键。带领农民发展乡村产业,是安徽农道参与乡建的系列举措、重头文章。在每个项目村,企业都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和精力为农民寻找适地适市、长久稳定的产业切口。如针对市民追忆传统味道的需求,帮助合肥小岭南村发展“原种(zhǒng)、原种(zhòng)、原味”农业,不仅将传统稻米产量提高了几成,还使亩均效益提高数倍。滁州井楠村盛产茶叶,过去生产经营一直不景气,企业帮助他们进行品类改良,并创新营销模式,迅速打开了困顿的市场。

  帮助农民赚,让他们增收

  “乡建不乡建,增收是关键”,这是农民对于乡村建设的理解和期盼。只有让他们真切感受到乡村建设带给自己的回报,才能使他们真正理解、支持并投身乡村建设之中,这是乡村振兴的破题之要。安徽农道通过创新经营模式,打造利益共同体,实现了让农民赚、让村集体赚、让公司赚的三者有机结合,由此形成村企合作、社企合作,民企合作的良性互动格局。

  让农民赚就是扩大农民的收入来源,一是帮助农民改变传统经营模式,让农民增加农业收入。二是让农民到企业务工,增加工资性收入。三是帮助农民把农房改建民宿或企业租赁农房开办民宿,让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四是农民入股合作社,获得股份分红收入。合肥小岭南项目所在马岗村,农户当年平均年收入已实现比过去翻番还有余。

  让村集体赚就是要让村集体参与乡建项目,从中获取收益。在涡阳县辉山村,农道为他们打造辉山红色旅游文化教育基地,并成立第一个村投公司,引入亳州市委党校开展研学活动,至今村投公司从中已获得收益30余万元,村集体的“空壳化”难题得以破解。在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企业也获得了较好的收益。

  安徽农道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只有让农民赚、让集体赚,才是真正实现让企业赚的长久之道,不仅让企业赚了钱,更让企业赚了声誉和口碑,这是金杯银杯都换不来的企业成长之源。目前,安徽农道声名远播,上门求建者络绎不绝。

  陪着农民练,让他们“有术”

  帮助农民提高就业技能是安徽农道投身乡建以来花费心血最多的工作,这是他们能与农民融为一体的关键,也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更是乡村振兴的核心所在。

  安徽农道每做一个项目,从规划、设计、施工到管理、运营、服务,每个环节都在与村民交流研讨中向他们普及有关知识,帮助他们掌握有关要领。尤其在建筑施工、民宿管理等方面,农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手把手、心贴心地向他们传授技能。短短一年多时间,已经培训出200多名能够独立操作的熟练建筑工人,20多个村容维护工人,80多个乡村管家,10多个乡村经理人和多名现代职业农民,不少人已成为可以带徒弟的师傅。这些被培训出来的能工巧匠实现了从“技”到“艺”的提升,逐渐成为农道的团队成员,对公司高度忠诚。马岗村村民韩晓娟,经过培训以后成为出色的民宿管家,不仅各类接待非常娴熟,还熟练掌握了插花、烹饪、烘焙、摆花式果盘等技能,服务水平不亚于五星级酒店,她与在美国读书的女儿视屏聊天时骄傲地说:“我现在也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了!”

  农道正在推进实施更系统的首批“四百工程”培训新农民计划,即培养百名工匠、百名职业经理人、百名管家和百名乡村管理者。“四百工程”培训的目标是,通过考级发证让农民实现“一证在手,一技在身,一条发展的路在脚下”,为他们的长远生计和发财致富开拓出一条新途径。此外,农道还提出示范性启蒙的“新村民计划”,并与蜀山区政府联合成立“合肥岭上商业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专门负责乡建项目的商业化运营。通过专业化运营、品牌化营销、抱团化发展以及强化村集体的参与性和农民群众的获得感的运作模式,让农民在边学习、边经营的过程中学到自我发展的本领。

  引导农民变,让他们现代

  跨界、迭代、互渗,高新科技飞速发展。不能让农民生活在传统里,成为拿着手机的“山顶洞人”。这是安徽农道投身乡建追求的境界。如何引导农民从传统的农业生产者向身兼“士农工商”多重身份的现代农民转变,是安徽农道一直探索的实践命题。

  一是用实践改变农民的价值认知,成为具有现代理念的新农民。在合肥小岭南,引导农民以低端传统产业对接高端现代需求,让农民看到了用现代理念经营传统农业的希望,惊叹于一斤原种大米从两三块钱摇身一变成为十几块钱一斤的市场抢手货的魔力。

  二是用实例培养农民用现代思维想问题、办事情。他们在各地项目村引导一大批小本买卖的传统经营者变成了掌握现代电商技术的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的现代个体户。帮助亳州药王村依托药都酒乡资源,打造一个集餐饮、旅游和健康养生链式发展的综合体,从而带动所在的古井镇整体抱团发展。

  三是用现代组织方式让农民分享现代经营收益。在小岭南的种植专业合作社,农道公司参股35%,蜀山区乡投公司参股35%,村集体发动42户农民以每户出资2000元占股30%,实现农民的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的股份合作。当年即实现每户分红600元的红利。

  四是通过多种途径培训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的生产、加工、收储、运输等全产业链的技术知识,让农民在产业后续分工中尽可能多获益。

  五是倡导现代生活方式。在每个乡建项目点都倡导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如引导村民改变垃圾乱丢、尘土飞扬的乱貌;定期评比“最美庭院”,以“小手牵大手”的方式,调动孩子们监督大人保持环境清洁;还广泛发动村民和企业员工把工作、生活的美好点滴和美丽人居用手机拍摄下来,发布到抖音等媒体,让项目点的美丽乡村成为人们心之神往的地方。

  乡村振兴,农民是主体。如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中彰显农民的主体地位,是各类参与乡村建设者遇到的最大困惑和挑战。安徽农道的“六让之道”为破解这一难题,做了很好的诠释。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