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石泉县池河镇 探索“三共三化” 促进带贫益贫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陕西省石泉县池河镇是西北蚕桑第一大镇。近年来,池河镇以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为契机,突出培育蚕桑、生猪两大支柱产业,着力育主体、建基地、强链条、兴产业、促脱贫。在产业强镇建设过程中,不断探索新型经营模式,创新建立“村社共建、产销共融、利益共享”带贫益贫利益联结机制。2019年,全镇实现全面脱贫达标,农业生产总产值达到3.3亿元。

  主要做法

  探索村社共建,促进服务一体化。结合镇村工作一体化创新试点的总体部署,全面推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由村党支部书记担任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负责人,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合作社管理体制,党支部确立规划、村委会制定目标、合作社负责落实,分工负责、共同推动村域经济社会发展,实行村社共建、社农共兴,达到决策同商、发展同抓、责任同担的目的。明星村地处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核心区,是西北第一蚕桑大村,该村按照“支部建在产业链、村社共建促发展”的思路,围绕壮大蚕桑、畜禽产业,分别成立了蚕桑专业合作社、桑园养鸡专业合作社和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分别由村级组织负责人担任理事长,通过集约土地、聚集资金、集中劳力,发展“猪-沼-桑”“桑-园-鸡”循环农业。目前三个合作社共入股会员581户,共新建高标准桑园6000亩,年出栏生猪6.8万头,带动农户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

  推行产销共融,促进发展集约化。按照“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企业主力”的原则,聚力培育产业融合发展主体,依托2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省级龙头企业,建立“园(农业园区、龙头企业)社(合作社)地(基地)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发展模式,实施“龙头引领、以大带小、小微孵化、校(院)地融合”培育工程,促进种养、生产、加工、研发、销售有效衔接,形成上接市场、下联农户整体联动模式。大力拓展产品销售渠道,依托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借力苏陕协作、社会扶贫和消费扶贫,结合农旅融合、文旅融合,探索“线下生产+线上销售+物流配送”“委托加工+订单销售+扶贫义购”“参与体验+就地消费+定向引流”多元营销模式,培育了石泉黑猪、石泉蚕桑等6个优质品牌,蚕桑茧和黄花菜已成功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产品知名度和核心竞争力有效提升。

  实行利益共享,促进效益最大化。全面推行“支部+合作社(龙头企业)+农户(贫困户)”产业发展模式,建立“订单收购+按股分红+就业收益”“资产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带贫益贫机制,实施“三变”改革,引导群众将农房、耕地、林地等资源资产入股合作社,探索资金折股量化模式,争取资金投入集体股份制经济合作社,再转投项目实施主体,承接主体按照年不低于投入资金额度6%向合作社支付收益,折股量化给贫困户进行分红,实现股份到户、利益到户。五爱村借力农旅融合示范村项目建设,争取资金200万元,由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建设高标准荷塘,入股到旅游公司,公司按约定优先为五爱村提供就业岗位、农副产品购销、带动创业等,农户通过“土地入股+务工酬劳+折股分红+产品销售+消费收益”模式增收致富。

  发展成效

  培育了新型主体。通过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2家、扶持壮大企业5家、农业法人企业21家、家庭农场27户、规模化农产品种养基地9个,为7家企业稳定提供生产原料,促进了企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引进中国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建立科研实践基地5个,新研发产品10余种,使两大主导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蚕桑方面形成了集栽桑养蚕、收烘缫丝、丝绸开发、蚕桑食品、农耕体验、桑旅康养为一体的蚕桑产业链;养殖方面形成了以品种繁育、规模养殖、屠宰分割、肉品加工为一体的生猪产业链,进一步提升了产业发展综合效益。

  壮大了集体经济。通过争取项目资金实施折股量化,既完成了村集体原始资本积累,保证了资产保值增值,又获得固定分红收益。脱贫攻坚期间,扶贫资金净收益的10%归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用于投资产生的费用支出、村集体公益性项目建设与维护、公益事业、奖励补助扶贫和集体经济积累、滚动投资等,净收益的90%用于建档立卡贫困户差异化分红;脱贫攻坚之后,分红资金全部归集体所有。

  促进了群众增收。“三共三化”模式,带动农村产业取得长足发展,蚕桑、畜禽养殖产业优势更加凸显、链条更加完善、综合效益更加突出、业态更加丰富,支撑群众长效增收渠道逐渐多元。通过规模化发展产业增加了生产经营性收入,就地就近就业取得了工资性收入,“三变改革”资产入股和折股量化获得了财产性收入,还通过政策奖补增加了转移性收入。2019年全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净增1742元,增长14%,增速分别高于全县3.4%,全市3.8%。

  强化了村域治理。实行村社共建模式,进一步强化了村级组织管理农村事物、带动农村经济发展、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的职能,培养了农民的民主管理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进一步健全了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重大问题集体研究讨论决定,提高了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彰显了村民、社员“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优越性,促进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同时进一步密切了干群关系,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夯实了农村基层战斗堡垒。

  经验启示

  壮大产业是前提。主导产业是农村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有了产业,农村才有活力,有了产业,群众才有增收渠道。要始终聚焦重点产业,大力培育产业融合发展主体、延伸产业链条、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品附加值,着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布局合理、创业活跃的乡村产业体系,形成产业振兴的核心支撑。

  群众参与是路径。群众才是真正的主人,要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发挥好群众在推动村级事业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主体力量,充分尊重民意、体现民主,实行大事大家议、决策集体定、优劣群众评,全力保障群众参与权、知情权、决定权、监督权,让群众积极主动投身乡村振兴战略。

  合作带动是核心。生产组织的集约化程度决定了产业发展效益。产业发展必须注重提高专业化、集约化、组织化、规模化水平,要通过合作社及新型市场经营主体带动,统一种苗供应、统一技术服务、统一生产管理、统一质量标准、统一产品销售,将生产与市场有效对接,着力解决市场信息缺乏,产品品质不一,生产销售脱节等问题。

  利益联结是动力。良好的利益联结机制能够保证收益合理分配,要让产业链上的各个生产主体成为利益共同体。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建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凝聚到一起,共同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发展格局。

  (陕西省农业农村厅供稿)

  #FormatImgID_0#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