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道路探析——以安徽岳西县为例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何安华 倪坤晓 李竣 黄雨 字号:【

  易地扶贫搬迁是“五个一批”工程之一,是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手段。随着“十三五”时期易地扶贫搬迁任务的逐步完成,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重点从“搬得出”转向“后续发展”。为了解易地扶贫搬迁农村集中安置后续产业就业发展情况,课题组于2019年12月赴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开展了专题调研,走访了3镇3村。

  冶溪镇石嘴村安置点:创新产业就业扶贫模式

  冶溪镇石嘴村集中安置点位于冶溪镇集镇区西南角。该项目采取“统规、联户、自建”模式,配套建设公共服务设施,2016年底全部竣工后,搬迁贫困户实现拎包入住,共安置贫困户33户116人,覆盖全镇9个村。2017年底,搬迁的33户贫困户实现100%脱贫。

  石嘴村根据区域位置、地理条件、资源禀赋和搬迁户意愿,通过创新“三个模式”,探索形成了“1+N”产业配套模式,实现搬迁户产业全覆盖。

  一是创新“搬迁户+种植养殖业”特色经济发展模式。整合政府投资、业主投资和社会投资,发展特色种养业。包括根据当地居民习惯,为每户提供50平方米的菜园地,保障搬迁农户的正常生产生活需要;针对残疾人、病弱老人、留守妇女等不同家庭情况“量体裁衣”,由村集体帮助发展夏秋茶100亩,实现24户稳定获益。

  二是创新“搬迁户+劳务转移”非农就业模式。加强对搬迁户农业生产技术和其他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协调工艺品厂、电子厂、鞋厂、茶厂吸纳搬迁户务工,并根据扶贫政策为5户提供公益性岗位。

  三是创新“搬迁户+业主经营”资产入股分红模式。积极推动搬迁户“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创新“公司+基地+农户”方式,建设石嘴脱贫产业示范园,先后发展石斛80亩、茶叶120亩、菊花100亩、经果苗木40亩,鼓励搬迁户以务工管理、入股分红等方式创收。此外,石嘴村在2016年建设100千瓦村级光伏电站,覆盖33户搬迁贫困户,户均光伏扶贫年收入3000元。

  来榜镇来榜村钟形组安置点:走“特色农业”发展道路

  来榜镇来榜村钟形组集中安置点建设于2016年,距镇区2公里,交通便利。安置点征用土地154亩,其中,建设用地21亩,搬迁户产业基地133亩,建房54套,安置来自镇内8个村的贫困户54户193人。

  一是发展特色种植业。采用“2+2+2”模式,由农民合作社在钟形集中安置点周边流转土地133亩返租给搬迁户,约定到2020年的土地流转费由镇政府承担(600元/亩·年),2020年后由搬迁户承担,为搬迁户发展“2亩茶+2亩果+2亩菌(套种)”提供土地要素,年户均增收约26000元。

  二是劳务扶贫。安置点管委会与镇内企业、能人大户签订用工协议,促进搬迁户在家门口务工,例如参与茶叶采摘、菌类采摘、药材初加工等技术要求不高的劳动作业,年户均增收约10000元。

  三是光伏产业全覆盖。将54户搬迁户全部纳入光伏扶贫产业,年户均增收3000元。

  四是实施长效就业创业工程。组织搬迁户进行技能培训,让每户掌握一门实用技术,为相关企业提供对口就业人员。同时,依托来榜旅游小城镇的区位优势,推动搬迁农户发展农家乐,为搬迁户打造长效产业。

  温泉镇集镇新区安置点:依托集镇促进就业

  温泉镇集镇新区安置点位于解放村大桥组,紧邻岳西县县城主城区,类似于县城近郊的新型农村社区。该安置点于2017年9月建成主体工程并投入使用,共安置搬迁贫困户133户405人。

  着眼于新型城镇化、依托于小城镇,社区主要是通过扶贫车间和周边集镇企业带动就业增收。

  一是依托集镇帮助就业。依托4A级景区天悦湾养生景区、温泉公园和慧可居酒店,帮助安排搬迁户7人实现就业;依托温泉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解放花海、扶贫工厂、镇区小型服装厂等,安排搬迁户在镇区服装厂、建筑业、商业和服务业等就业37人。

  二是依托招商引资促进就业。紧抓岳西县城北扩的机遇,强化招商引资,投资1.2亿元的布艺文化产业园项目和总投资40亿元的蓝城温泉小镇项目,近两年可安排就业300人以上,为搬迁户劳动力稳定就业提供了保障。

  经验与思考

  从调研情况看,岳西县这三个易地扶贫搬迁农村集中安置点的产业就业扶贫成效明显,其后续发展具有持续性,能够实现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政策目标,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一是农村集中安置点的公共资源承载能力和产业就业吸纳能力决定了搬迁安置人口以中小型规模为宜。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本身就是对安置区所在地经济社会发展状态的一种打破,使安置区所在地的经济社会状态从一种均衡走向另一种均衡。从公共资源承载能力看,由于安置地(中心村)的生产生活条件较好,原居民数量较多,其公共资源利用达到最优的剩余空间并不太大。从产业就业吸纳能力看,搬迁户的劳动力主要是在安置地及周边地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或务工就业,而农村安置地的产业以涉农产业为主,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不会太强。因而易地扶贫搬迁农村集中安置应以中小规模为宜,这与城镇社区的大规模安置有显著差异。石嘴村安置点、来榜村钟形组安置点和温泉镇集镇新区安置点安置规模均属于中小型,既避免了搬迁安置农户对原居民在公共资源和产业就业红利的“挤出”,又为安置区的后续发展留下空间。

  二是农村集中安置点的产业应有基础有潜力且与贫困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有一定契合度。只有产业发展起来了,才能实现持续增收,彻底拔除穷根。从案例看,石嘴村安置点和来榜村钟形组安置点的特色农业都早有基础,并非新培育的产业,而且是当地已初具规模的优势特色产业,中长期内仍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引导安置区搬迁户从事这些产业,既可以拓宽搬迁户的增收渠道,又进一步壮大了当地的优势特色产业,对贫困户、村社集体、地方经济都是多方共赢。温泉镇集镇新区安置点依靠集镇经济发展带动就业,为搬迁户提供了较多在家门口就业的机会,让搬迁户有事可做,形成持续的收入来源。因此,农村集中安置区的持续发展应以涉农产业、技术要求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造血”载体,且要求这些产业的进入门槛和搬迁户的人力资本相契合。

  三是多元化的利益联结方式可使扶贫产业政策红利“广覆盖”。从搬迁户参与乡村产业发展的利益联结方式看,最普遍的是劳务雇佣合作方式,即搬迁户劳动力到茶园采茶、菊花基地摘菊花、服装加工厂做裁缝工等,通过计件方式获取劳务报酬。其他的还有资金入股分红方式,例如石嘴村安置点的搬迁贫困户通过资金入股菊花产业园获取分红收入。多元化的利益联结方式让搬迁户通过不同的方式嵌入到乡村产业发展当中,共享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后的产业扶贫红利。

  四是灵活的就业形式能够激发搬迁户参与产业发展及就业的活力。有的搬迁户需要照顾老人、子女上学等,只能利用不固定的空闲时间在家附近工作,或者把工作任务领回家做,如果扶贫车间实行“固定坐班制”,无疑会把相当多的搬迁户劳动力排挤在外,显然不符合安置区贫困户的就业择业实情。温泉镇集镇新区安置点的扶贫车间对搬迁贫困户的就业带动作用非常强,其成功之处在于充分发挥了服装加工业灵活工作的优势,把车间设在安置点内,让贫困户在家门口上班,实行计件取酬,贫困户有事也能及时回家或把工作带回家做,照顾家庭和赚取收入两不误。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