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坝区?从字面上理解,“坝”就是宝贝的土地。贵州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遵义同样没有拿得出手的开阔地,因此坝区成了农业生产最好的良田。如何充分利用坝区资源发展农业产业?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遵义考察时指出,要“因地制宜走出一条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新路子”。遵义市牢记总书记嘱托,把坝区建设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阵地,以坝区带动山区、以山区补充坝区,着力提升农业规模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切实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全市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雏形已初显。
五级书记“转岗”坝区
遵义在全省创新提出“坝长制”,紧紧抓住领导干部这一“关键少数”,抓重点、重点抓,制定了“坝长制”工作方案和“坝长制”考核细则,各级坝长对照“六看”标准——发展效果上看产业规模、看产出效益、看群众收益,发展方式上看利益联结机制、看组织发展模式、看坝长责任落实,确保坝区建设任务落地见效。
遵义市231个坝区均设有县级坝长、镇级坝长、村级坝长,坝区建设责任落实到人,工作开展思路清、方向明、有实效。2019年坝区的亩产值达7900元,高于全省标准,成功创建15个样板坝区和70个达标坝区,全市共359个企业、630个合作社参与坝区建设。坝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300元,同比2018年全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5%。
贵州省委主要领导高度肯定遵义“坝长制”工作机制,并将“坝长制”在全省范围内推行。县、乡、村三级党委书记既“挂帅”又“出征”,狠抓坝区建设。
去年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明确指出“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县委书记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农村工作上”。而贵州“五级书记‘转岗’坝区”无疑是贯彻落实《条例》的集中体现,是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到实处,更是县委书记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农村工作上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烂坝子不烂有“绝技”
“现在种辣椒比以前有赚头,种完辣椒再种蔬菜,有技术指导,亩年均收入过万还是容易,基础设施好了也不担心被水淹。”遵义市汇川区高坪街道烂坝子坝区村民说,现在的烂坝子已经不烂了。
自遵义市深入推进坝区建设以来,中央、省级财政资金不断向坝区倾斜。2018年以来,全市坝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近10亿元。
经营主体不断壮大。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着力把农民发动起来、组织起来,聚在合作社里,富在产业链上,建立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三者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坝区实现龙头企业全覆盖。
科技投入再加码。全市组建166个技术小分队,聚起1000余名农技人员,按照“分片包县”累计指导农民近10万人次,推广应用生物物理防治、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实用技术,并结合自然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实际,总结提炼了5大类30余个综合种养模式——农业“321工程”(土地亩产值分别达到3万元、2万元、1万元),在全市范围推广实施。如红花岗海龙坝区推广“优质稻+羊肚菌”模式,羊肚菌亩产值超过2.5万元;播州区花茂坝区发展“露地蔬菜+设施蔬菜”500余亩,实现设施大棚亩均产值3万元、露地种植亩均产值8000元;凤冈县朝阳坝区发展绿色稻2000亩、有机蔬菜1000亩、辣椒2000亩,亩均产值从往年的3000元不到提升到亩均8500元。
遵义结合市场需求和不同区域不同海拔的优势资源禀赋,发展“一地多用、一棚多季、一年多收”立体生产,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带动群众增收效果明显。如新蒲新区南坪坝区,让“土货”白萝卜搭乘专车卖到了香港市场,实现“黔菜出山”。该坝区立足自身“山地+平地+洼地”的复合型地貌特点,探索形成了“果树上山、林下养殖、椒蔬进田、低洼养鱼”的产业体系,最大化利用坝区资源,预计今年亩均产值达2.4万元。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随着农业“321”工程的深入实施,坝区效益不断提升,预计全年坝区总产值达80亿元,坝区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市平均水平将高出30%。将有效带动90余万人增收致富,其中贫困户9万余人,为全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全国人民同步迈入小康奠定坚实基础。
坝区“牵手”山区齐头并进
初夏时节,放眼望去,山上山下尽是绿油油的一片,一个个富有朝气的产业异军突起。
遵义市仁怀、习水等地作为酱香白酒原料的重要生产基地,大力推进坝区基础设施完善和山区土地整治,全面提升土地机械化率,点面结合推动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形成了仁怀长岗-五马、习水永安-二里-二郎-回龙-习酒为主的万亩红粱种植示范基地,辐射带动100余万亩红粱种植基地建设,走出了一条绿色有机、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道路,实现了坝区山区共发展。
遵义市耕地面积1252.65万亩,而坝区不到60万亩,占比仅为4.5%。想要走出一条具有山地特色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的路子,坝区山区都得抓。
为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遵义市委、市政府打破县域、镇域行政界限,以坝区和山区为点构筑面,围绕辣椒、红粱等优势特色产业打造了“7+16”农业规模化基地(7个万亩基地和16个5000亩基地),各基地突出1个优势产品,强化设施建设、主体培育、产销对接和科技投入,全力“变法”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
遵义市湄潭、凤冈大力推进“茶叶上山、蔬菜下地”,大力推进雨林联盟认证和欧标茶园建设,打造高标准茶园基地,着力培育茶叶企业和茶叶品牌,大力推进茶叶流通出口。全市今年茶园面积稳定在200万亩。第一季度,尽管受疫情影响,全市茶叶产业产量、产值、销售、出口、茶农收入均逆势增长。
“坝内茄子,坝外辣椒”这是播州区鸭溪镇金钟村金钟坝区的特色产业布局。坝区产业成了群众增收的门路,也正演变为乡村旅游的网红打卡地。目前全市种植辣椒210万亩,其中标准化种植125.82万亩,围绕规模优质辣椒种植基地,已建设辣椒育苗大棚160余万平方、烘干线120余条、烘房1400余间、冷库71座共12.5万立方等基础设施,大力推动省、部共建的辣椒专业批发市场建设,提升遵义辣椒产业综合实力。
抓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不忘粮食安全生产。遵义历来是贵州省粮食主产区,素有“黔北粮仓”之美誉,粮食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面对传统粮食产业转型,遵义市主动适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以优化供给、提质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500亩以上坝区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大力实施“绿色稻+”示范工程,推广优良种养模式,发展“绿色稻+”全产业链现代山地高效农业。目前发展有绥阳县旺草片区万亩“绿色稻+”基地,数个5000亩“绿色稻+”基地等,推动传统水稻产业向效益农业转型,在保粮食安全的同时,实现“黔北粮仓”向“黔北钱仓”转变。
(作者单位:贵州省遵义市农业农村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