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纪兰与《农村工作通讯》的交往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牛震 朱文馨 郭媛 杨钰 字号:【

  作为一个出生在20世纪20年代的普通农村妇女,新中国成立以来唯一一位连任13届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的人生,可以说是传奇的人生,也是大写的人生。因为有太多的故事可讲,有太多的精彩可看。作为1956年创刊由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名的《农村工作通讯》,六十余年关注我国农业农村变化,与申纪兰有着多次交集。

  逝者已矣,其风永存。《农村工作通讯》通过梳理报道申纪兰过程中的点滴,试图还原记者眼中的申纪兰。

  只要群众受益,我怎么都行

  20世纪90年代末,申纪兰已经连任9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她的推动下,西沟村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为了更好地了解这位传奇人物,1999年初春时节,《农村工作通讯》记者张斌和张铁林专程前往西沟村,见到了这位风采依旧的老代表,写下了《申纪兰:九连选的全国人大代表》这篇报道。

  看到远道而来的记者,时任西沟村党支部书记的申纪兰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当时申纪兰已经70岁了,但“身体好着呢,走路跟年轻人一样”。张斌回忆起21年前的采访情景,眼前又出现了身体硬朗、精神矍铄、干劲十足的申纪兰。

  “申纪兰特别能干,没有她不能干的事情。”在短短几日的采访时间里,张斌对申纪兰留下了这样的印象。

  在西沟村郁郁葱葱的山头上,申纪兰指着一块块长满庄稼的耕地,感慨眼前的西沟是几代人的精力和汗水垒筑起来的;在西沟展览馆里,申纪兰领着记者一行人参观,讲述她和西沟人民一起自力更生的战斗经历;在简陋破旧的家中,申纪兰指着一幅幅照片,讲述她作为“申代表”的人生历程,介绍她一心为农的建言和思考。

  “只要群众受益,我怎么都行。”申纪兰带领村民办核桃露厂,克服重重困难,给记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当时西沟村发展核桃、山杏等经济林,为了增加农民收入,村里瞄准深加工,办起了核桃露厂,但遇到缺钱等问题。申纪兰带领着村民,跨过各种坎儿,撑起了核桃露厂。最值得一提的是,申纪兰还把自己的名字无偿供核桃露厂使用。

  “申代表是个特别朴实的人,她为农民做事的感情都是发自内心的。”张斌感慨道。

  她对“三农”记者格外照顾

  尽管已经过去了16年,现任农业农村部办公厅文电处处长翟翠霞对采访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仍印象深刻。

  2004年3月11日下午,当时的翟翠霞还是《农村工作通讯》的一名年轻记者,在山西代表团下榻的金台饭店见到了申纪兰,写下了长篇人物通讯《巍巍太行不老松——记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申纪兰》。“坚强勇敢、执着追求、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共产党人精神,更使她成为一棵扎根泥土、巍巍耸立于西沟的‘太行不老松’!”翟翠霞在文章中这样写道。

  至今,翟翠霞还能回忆起当时怀着一种神秘和敬仰、即将面对“历史”的庄重去采访申纪兰的激动心情。“一头齐耳短发、一身旧式西装、一双手工布鞋底,见其朴素本色;虽经历七十多载风雨,依然掩不住眉宇间的豪气,可见其多年奋斗的风采。”这是翟翠霞见到申纪兰时的第一印象。

  “和申老深入交流,更能感觉她直爽热情、朴实耿直的性格,她是一位方方正正的人。”尽管那次采访时间不长,他们交流的内容却跨越了几十年,从申纪兰第一次到北京参加人民代表大会花了四天四夜的时间,聊到带领西沟村众姐妹向男劳力发起挑战,在中国农村率先实现男女同工同酬;从带领西沟人改造生态环境的生产实践,聊到为西沟村规划了新的蓝图,栽上树、修好路,种好粮食吃饱肚、乡镇企业迈大步。与这样一位传奇人物对视,无疑就是在面对共和国的历史,翟翠霞感叹道。

  已经退休多年的中国农村杂志社原社长李文学回忆:“当时想要采访申纪兰的人比较多,时间安排很紧张,但听说我们是《农村工作通讯》的记者,她知道这本刊物,愿意找时间与我们聊一聊。”申纪兰说,家里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平时能给老百姓做点什么事,捎点什么话,就很高兴。“她讲话时有些山西口音,待人很热情,对‘三农’工作有着深厚的感情,对‘三农’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