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苗青翠欲滴,田野机声隆隆。麦收刚过,农机手们正在高标准农田里忙着为下一季播种希望。在南京市溧水区和凤镇的水稻插秧现场,记者遇到了承包耕地3460亩的种粮大户陈小建,他对《农村工作通讯》记者说:“这季小麦没有碰上好天,先是冬季旺长,后来又遇上倒春寒,也没减产,这块田平均亩产920斤,多亏了高标准农田,这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压舱石’啊!”
高水平建设
特殊之年粮食安全的“稳定器”
“过去是‘巴掌田’‘油条沟’,旱时没水来,涝时排不掉,机械难转弯、种田费时力,经过高标准农田改造,现在是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种上这样的田,我们心里很踏实。”在今年这个特殊之年,高标准农田带来的高机械化和低用工量,成了陈小建在疫情防控期间仍能保持正常农业生产的最大底气,“我们就尽量把人员分散开,不扎堆、戴口罩,勤洗手、勤消毒,不但没有耽误农时,今年麦收还比往年提前一周完成。”
靠种田谋生的人最明白良田的可贵。陈小建是和凤镇吴村桥村人,2005年他看到村里土地大量抛荒,就开始包地种粮。2008年苏南大雪,他家200多亩稻谷因未及时收割而烂在田里,差一点将他击倒。2010年和凤镇开始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建成后流转给陈小建这样的大户承包,十年间当地先后投入6130万元,分四批造出了1.1万亩良田,大大改善了当地农业生产条件。陈小建的种植规模也逐年增长,从300亩变成了3460亩,原来从农户手里流转来的零碎地块,变成了9亩一方的标准田,大型农机有了用武之地。
“现在再也不担心劳力紧张,粮食收不上来了。以前地块小,用小型收割机一天只能收30~40亩,转不开的地方还得靠人工,现在地规整了,用大型联合收割机一天能收150亩左右,3400多亩地20多天就能干完,这搁以前要干两个月。”
“溧水是典型的丘陵山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低山丘陵面积占比达72.5%,地形复杂,起伏较大,田块分散,道路不通,机械化作业很困难,要从根本上解决种田难问题,必须进行土地平整。”溧水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方明保介绍,“十三五”以来,溧水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在中央、省、市补助的基础上,区政府设立2200元/亩的专项资金,补助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土方平整、配套工程、清表赔偿、误季补贴、土地租金等方面,投资力度远超全国“不低于1500元/亩”的标准,到去年底已建成高标准农田52.03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83%。
“机插秧与手工插秧相比,提高了播种密度和均匀度,保证了秧苗质量,亩产能提高200多斤。30万元一台的久保田,今年我们买了两台,一个机手能干出原来两个机手的活。”尝到甜头的陈小建大胆投资,近几年先后筹资近200万元购进了植保无人机、收割机、旋耕机、播种机、插秧机、烘干机等农用机械160多台套。
高标准农田连片整治,为机械化作业打下了基础,粮食生产效率的提高让农业综合效益日益凸显。整治后的田块,从以前流转时的无人问津变成了“抢手货”,土地承包费也相应提高,承包大户通过机械化操作、统防统治降低了成本,增加了收益,实现了村民、集体、承包大户三方共赢。
高效益利用
良种、绿色、品牌促进农民增收
“你看这个米,表面圆润,晶莹剔透,煮熟后的米饭口感柔软滑润,富有弹性,有淡淡的米香,种一亩地利润能有2000元。”陈小建手中的大米叫“南粳46”,是优质粳稻品种,平均亩产1200斤,高产栽培可达1400斤。在日本举办的“中日优良食味粳稻品种选育及食味品鉴学术研讨会”上,它曾击败多款日本大米荣获“最优秀奖”,日本专家点评“南粳46”的口感,与日本公认最好吃的“越光米”没差别。
“高标准农田建设正快速推动农业生产变优变绿。”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副处长王景成介绍,“南粳46”是江苏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王才林所长耗时十年,以日本优质粳稻关东194与江苏优质高产粳稻武香粳14杂交,经数代外观与食味品质筛选和条纹叶枯病抗性分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