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民强村的“一号”工程——江苏南通市高标准农田建设采访记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本社采访组 字号:【

  “市委市政府重视,愿意拿钱干这事,是我们南通的最大经验。因为高标准农田是夯实现代农业和乡村振兴的基础,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重要保障。”南通市副市长赵闻斌在接受《农村工作通讯》记者采访时说,“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中,不是简单地把地搞平、把水搞通,要把粮食生产方式变革、乡村治理、乡村振兴三个方面揉进去,搞成一盘棋,实现整体推进,几方面工作互为支撑、互相促进,实现良性发展。”

  南通市将高标准农田建设列为市委、市政府的“一号”工程,建立“先流转后建设、先平整后配套”的建设机制,“十三五”以来建成高标准农田198.7万亩,规模经营率达到60%,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南通模式”,被江苏省政府专门发文全省推广。6月初,记者来到南通采访时,正赶上江苏全省各市县农田建设管理者齐聚南通,学习观摩。

  生产方式变革,高标准农田建设成为新引擎

  汽车行驶在乡间的小路上。不时映入眼帘的是小桥、流水、人家,葱绿的秧田上,偶尔飞过几只白鹭。

  在海安市大公镇5000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区,记者遇到了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修贵,这个大个子“新农民”介绍:“高标准农田项目完成后,我流转了2000亩地,实现了粮食种、管、收全程机械化,主要是育种,和江苏大华种业集团合作,订单化生产,小麦平均亩产由之前的近400公斤增加到500多公斤,水稻平均亩产由之前的600公斤增加到700多公斤。”

  张修贵算了去年的明细账:“每亩地租金800元,农药化肥400元,机械作业费500元,人工费100元,水费40元,管理费40元,种子费用1000元,此外,工资、各项固定资产的折旧费600元,亩均成本共计3480元。高标准农田建设后,稻麦轮作,小麦1170斤/亩,1.6元/斤,稻谷1430斤/亩,1.8元/斤,收入共计4446元,每亩地利润为1000元左右,去年营利约200万元。”

  “这里水网纵横,河渠密布,人多地少,每人只有六七分地。”南通市农业农村局总农艺师彭长青介绍,“留守老人在家种地,生产方式粗放,效益也很低。”

  为改变这一状况,实行规模种植,南通市由村集体与农户签订土地预流转协议;或通过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形式,将承包人的耕地按照每亩800元保底分红入股,并由村集体或土地股份合作社统一经营。

  “在建设过程中,大量的土地平整、水系调整、大型机械作业等场景震撼了农民,激发了老百姓的热情和支持。农民从来没想过高标准农田这样搞。”彭长青介绍。

  “过去安徽‘小岗精神’尊重农民意愿,改革当时的生产关系,有力地推动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今天建设高标准农田,从分散的小农户经营到集体流转、规模经营,也是按照新形势发展需要,尊重农民意愿,本质上和小岗村当时的情况相同,可以说是新时代农村改革发展的引擎,大大激发出农业的活力、农民的潜能、农村的动能。”南通市农业农村局副调研员张成江的话令人印象深刻。

  在通州区十总镇育民村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土地集约化经营促使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粮食产量得到提高,粮食安全得到保障。

  区委副书记徐加明说:“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了总书记说的‘两藏’。我们建设的生产服务中心,有了农机、烘干设备等配套设施,生产、加工、品牌打造一体化经营,提高了粮食效益,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村党支部书记刘国新说:“村集体经营的950亩地,按照800元/亩价格从农民手里流转过来,实现了统一用种、统一生产标准(种植服务、劳务服务、田间管理)、统一核算、统一销售四个统一。经营好的话农民还有二次分红。”

  在海门市悦来镇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内,地平整、田成方、林成网、路通畅、沟相通、渠相连,一眼看不到头。项目建设规模1万亩,总投资3850万元,其中上级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1500万元,市县投资2350万元。配套新建了9座电灌站、8.11公里输水管道、14.56公里机耕路、9座机耕桥,将原来的旱地改造成可以种植水稻的高产稳产农田。

  悦来镇副镇长张建新说:“改造之前,水系不通畅;土地小、散、乱,以旱粮为主,经济效益差;老百姓撂荒现象逐年增多;基础设施没有配套。项目完成以后,第一为农业机械化提供保障、为集约化经营奠定基础,第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民在获得租金收入的同时,还通过转移就业或在农业基地打工获得工资性收入,第三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增收。”

  该项目还配备了粮食烘干中心,里面有6台烘干机、2台大疆无人机、农资中心、育苗中心等服务性设施。

  “烘干中心是项目配套设施,大部分是国家补贴。每台烘干机12万元,补贴10万元,村里花2万元。两台无人机靠项目资金解决,花了16万。以前打药10亩地需要4个人工,现在无人机十五分钟搞定。”保民村党支部书记周卫龙说,整个过程实现了村集体统一生产、加工、销售。

  乡村有效治理,高标准农田建设成为突破口

  南通是中国近代实业家、教育家张謇的故乡,因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座民间博物苑等“七个第一”均诞生于此,南通被冠以“中国近代第一城”。

  “我们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突破口,农民的事让农民自己商量着办,既丰富了村民议事协商形式,又增强了村民自治组织能力。”海安市委副书记张浩介绍。

  在海安市西场街道爱凌村口,矗立着一块大石,阳光照耀下,鲜红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分外显眼。“爱凌村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受益者!”村党支部书记储瑞龙热情地迎上来和我们握手。爱凌村由原来的凌河村、爱国村合并而成,之前各种矛盾沉积,经济基础薄弱,是有名的组织涣散村。

  “两个村合并后,老百姓反映最大的问题,就是行路难、种田难的问题。”储瑞龙感叹,“路也不好走,田又不咋的,没有人愿意来承包土地。”

  高标准农田建设后,进行了土地平整,废弃沟塘复垦利用,主要路道进行了绿化。一些种粮大户主动前来对接,全村3950亩耕地实现高标准农田全覆盖,90%的土地流转给了种粮大户。

  “高标准农田建设还带来一个更深层次的变化——促进了乡村治理。”储瑞龙说,“以前老百姓不愿意参与乡村治理,不敢说、不想说。借着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契机,我们把社员会搬到老百姓家门口,‘我说你听、你问我答’,书记主任能回答的当场回答、不能回答的就开会研究解决、解决不了的就向上级反映再回答。总之一句话,肯定能回答。老百姓和村干部零距离接触,真正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步。以前老百姓对村‘两委’的满意度只有86%,现在有99%。高标准农田建设把一盘棋搞活了,所以我们说他是乡村治理的突破口。”

  他扳着手指说:“我来这儿三年,每一年都有书记项目。第一年是‘家训家风促和谐’。之前矛盾多,不和谐的调子多,通过老祖宗的家训家风引导宣传。第二年是‘小故事演绎大民生’。挖掘身边好人好事,通过社员会、党员会、群众代表会进行宣传,提升村民素质。第三年是‘一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心)二带(带好班子、带好队伍)三提升(人居环境、农民素质、农民群众对我们满意度的提升)’。”

  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爱凌村统筹推进乡村治理,打造出一幅乡风文明“醉”美画卷,成为远近闻名的典范,极大激发了村民自豪感、幸福感和获得感。

  如今的爱凌村,村民都能主动参与环境整治工作,共同营造美丽村庄环境;主动关心、参与社会治理,对“断头路”“土地流转”等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提出建议,外地能人支持村里工作,在外工作的村民张加富捐款十多万元,修建了54盏路灯,照亮了11组村民的回家路。

  乡村振兴布局,高标准农田建设成为“保障网”

  乡村振兴是一个大课题,涉及元素多、覆盖范围广。

  “如何把这些元素、范围紧密、有效地串联起来、组织起来呢?就要发挥好高标准农田建设这张‘保障网’作用。”赵闻斌解释,“乡村振兴布局,要依靠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障网’,把‘田内文章’和‘田外文章’串联成一个整体。”

  南通市以资源换资金,创建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机制。在全省率先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充分挖掘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的新增耕地资源,对增加的占补平衡面积,市财政按照25万元/亩进行调剂,收益全部用于农业农村发展。

  “‘田内文章’就是依靠这些资金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补助村集体收入、精准扶贫等内容。”海安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臧忠解释,“‘田外文章’就是把改厕、污水处理、秸秆禁烧、面源污染、智能灌溉、尾水回收、特色小镇和高标准农田结合起来,统筹推进。这样一来,‘田内文章’和‘田外文章’就串联起来了。”

  道路两旁的民居散落在水乡田地间,临河依水而建或跨溪而筑。“这些民居大都是二十年前建的,我们从2006年开始已经停止民居翻新了,除非是危房,目的就是要一张蓝图绘到底,做好小镇规划建设。”臧忠介绍。

  行走在田埂间,我们边走边看。路边的秸秆,成堆放在一起。据介绍,海安通过资源整合,以30元/亩地的标准做到了秸秆集中回收利用,有效控防各种污染,农田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在海门市三星镇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站在一座拱桥上,海门市农业农村局局长陈俊高介绍:“乡村振兴面儿很广,核心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我们在高标准农田规划中做到‘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建设与保护、利用与节约相结合,在建设好农田、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着力改善和优化水土环境、村庄环境,积极推行高效节水灌溉、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保护工程。”

  海门地处长江入海口,属冲积平原,土质砂性易流失。特别是旱田改水田沿线,河坡沟坡易塌方。为解决这一问题,当地探索采用生态木桩加固护坡。

  “来看这个木桩,把它打入正常水位以下,使木桩常年处在湿润状态,寿命可以延长8~10年,上面再做30厘米生态泥袋压顶,生态泥袋之上种植挺水植物,具有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的作用。”海门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克平介绍。

  海门三星镇农工局局长施静补充:“土质排水渠易塌方,混凝土排水沟与环境保护不协调。我们采用了浅碟式生态排水渠。先挖排水沟,然后铺上生态土工布,在土工布上面铺上草坪砖。这样增加了排水渠的透气、透水性,让工程与村庄环境自然融合。”

  一位专家到南通调研高标准农田建设时总结了“三个想不到”:“想不到市委市政府这么重视,想不到建设标准这么高,想不到治理效果这么好!”

  (采访组成员:夏树、杨勇、魏龙飞、胡恩磊)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