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绿色田园新画卷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江苏省农业农村厅 张学平 字号:【

  民以食为天,粮以田为本。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始终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在江苏广袤无垠的田野上,到处可见农田建设的绿色标志;在江苏现代农业丰收画卷中,到处可见农田建设的坚实足迹;在江苏乡村振兴的旗帜下,到处可见农田建设的火热场景……江苏农田建设为促进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引领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屡谱华章。

  2016年以来,江苏新建高标准农田1264万亩,已投入财政资金226.6亿,2019年底江苏高标准农田面积占比达65%以上。2019年,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受到国务院办公厅激励表彰。

  治一方农田,富一方百姓

  江苏农田建设硕果盈枝、成效卓著,特别是2016年以来,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后,农田建设发生质的飞跃,全省耕地中高标准农田占比逐年提升,为全省粮食生产“多年增”、农民收入“多连快”及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通过田、土、水、路、林、电综合配套,2016年以来新建电灌站8100座、衬砌渠道(低压输水管道)11600公里、农桥18490座、机耕路12660公里,农业生产条件持续改善,建成了一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节水高效的高标准农田,增强了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巩固和提升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平均粮食亩产增加10%以上,为江苏粮食连续多年丰收提供了重要支撑,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定基础。

  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高标准农田通过集中连片开展田块平整、土壤改良、配套设施建设、宜机化改造等措施,解决了耕地碎片化、质量下降、设施不配套、农机作业不便捷等问题,有效促进了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经营,带动了农业机械化提档升级,全省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3%,加快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增加30%以上,有效推动了良田、良机、良法的有效结合。

  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了农业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显著提高了农业生产综合效益。典型调查表明,项目建设过程中,农民参与工程建设增加了工资性收入,项目建成后,提升了粮食、经济等作物的生产效益,减少了田间耕作成本10%左右,有效增加了农民生产经营性收入,项目区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400元左右。

  农田生态环境明显改观。在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时,注重保护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2016年以来疏浚沟渠3640公里、增加农田林网防护面积380万亩、控制沙化及水土流失面积51万亩。通过田块整治、节水灌溉、生态沟渠及防护林建设等措施,调整优化了农田生态格局,减少了农田水土流失,提高了农业生产投入品利用率,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据调查,高标准农田建成后,亩均节水约24%、节电30%、节肥15%、节药16%,有力促进了山水林田湖整体保护和农村环境改善。

  创新思路 求真务实

  江苏农田建设始终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主动适应新时期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创新工作思路和举措,走出了符合江苏实际、具有江苏特点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之路,开创了农田建设的新局面。

  明确目标任务,突出农田建设高定位。一是超额完成年度建设任务。常态化抓好农田建设任务落实的调度。通过开展专项督查、召开现场推进会、观摩会等方式,扎实推进实施进度,顺利完成国家建设任务。其中,2019年,国家下达江苏330万亩高标准农田、41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任务,实际完成高标准农田35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42万亩。2020年,国家下达江苏的建设任务进一步加大,高标准农田36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41万亩,所有任务全部落实到项目,做到项目落地、资金到位。二是突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核心区建设。江苏大力支持粮食生产功能区和核心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向粮食主产县倾斜,突出加大粮食主产县的投入,每年项目资金70%以上用于产粮大县,其中,今年支持33个粮食产量10亿斤以上的县,共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面积277万亩,占全省年度项目实施面积的75%以上。三是助力推进脱贫攻坚。将项目安排向省定重点帮扶片区和经济薄弱地区倾斜,并逐年增加,投资增长率高于其他地区平均水平。2019年、2020年,向12个重点帮扶县倾斜,安排农田建设任务均超过100万亩以上,为加快当地脱贫注入了新动能。四是注重与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相融合。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为方向,探索开展生态型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构建农田“人工湿地”,增加“田美”元素,打造“鱼米之乡”的田园风光,不断改善农民群众生产水平、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

  加大资金投入,突出农田建设高标准。一是推进农田建设资金整合。机构改革后,整合原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等省级资金22.28亿元,设立农田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将中央预算内与财政补助两类项目的亩均投资标准统一提高至1750元、统一资金下达渠道、统一资金管理。二是挖掘新增耕地潜力,实现以资源换资金。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将相关指标收益反哺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据统计,2019年我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新增耕地占补平衡约1.96万亩。南通、宿迁等市将新增耕地收益继续用于高标准农田建设,在原省定亩投资标准基础上再增加1000元以上的投资。三是鼓励地方加大自建力度。南京、苏州等市县依托自身财力,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亩投资标准提高到5000元以上。2019年南京市投入7.8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16.9万亩。四是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在加大各级财政投资的同时,我省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建设高标准农田。全省2019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共投入社会资金5.2亿元,其中,信贷资金2.98亿元,其他社会资金2.21亿元,提高了项目建设标准。

  强化制度管理,突出农田建设高质量。一是及早构建管理制度体系。出台《江苏省农田建设项目管理实施办法》《江苏省农田建设补助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评价激励实施办法(试行)》3个办法,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建设、加强工程质量管理、项目竣工验收、工程建后管护等意见,初步形成“3+N”管理制度体系,有效推进项目和资金规范化管理。二是重塑项目管理流程。着力推动农田建设项目管理简政放权,实现了项目库早建立、项目评审早完成、项目实施计划早审批下达、项目工程早招标实施,管理效率得到全面提升。2020年36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41万亩高效节水灌溉建设任务在国家下达计划1个月内就全部落实到具体项目,实施计划在当年4月完成审批,比规定时间提前3个月。三是强化工程质量和安全。先后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田建设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农田建设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始终把质量管理、安全管理放在工程建设管理的首位。进一步强化项目建设过程中的责任管理和过程管理,严格落实农田建设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加大建筑材料质量检查,严格单项工程验收,将项目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的相关工作行为纳入责任主体诚信管理范围,省级采取统一聘请第三方检测机构开展工程质量抽检,全面提升农田建设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四是加强任务调度。建立农田建设任务调度制度,把调度工作融入农田建设计划审批、招投标、开复工、竣工验收等项目管理各个环节中,按项目阶段性需要组织调度,及时分析研判,为科学制定工作推进措施提供依据,有效推动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和相关管理工作向预期目标顺利迈进。五是强化监督评价。通过开展专项督查、召开现场推进会等方式,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进度。切实把好竣工验收关,把项目验收工作要求落到实处。工程竣工验收通过后,在项目区设立统一的公示标牌,将项目信息进行公示,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

  积极开拓创新,突出农田建设高水平。主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积极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模式和方式创新。一是推进区域化整体建设。在认真总结新沂、建湖、宝应3个整县推进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江苏省积极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化整体推进,出台《全省高标准农田整体推进行动方案》,引导各地有序开展。区域化整体推进建设模式,有效集聚资金、项目、组织、技术等各类要素,实现规模化建设高标准农田,迅速改善地方农业生产条件,大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全省形成以南通、宿迁为代表的整市推进模式,以新沂、兴化、溧水为代表的整县推进模式,还有以村为单元、镇为单位的全面推广的整镇推进模式。二是推行“先流转、后建设”。在南京、南通、苏州、无锡等地推行“先流转、后建设,先平整、后配套”农田建设方式,建设前由村集体与农户签订土地预流转协议、对田块统一规划,统一平田整地、配套建设基础设施,推动碎片化耕地连片整理,实现小田变大田,促进规模化、宜机化经营。建设后引入种田大户、新型经营主体统一承包土地,实施适度规模经营,实现效益规模化,破解了一家一户种植经营模式的瓶颈。三是试行高标准农田建设“先建后补”。按照“先立项、后建设,先实施、后补助”的原则,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开展“先建后补”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2019年底选择昆山、泰兴先行先试,试点县项目亩投资标准达到3000元以上。实践证明,先建后补推进了项目快速实施,调动了地方积极性,提高了省以上财政资金支出进度。

  强化保障措施,突出农田建设高质态。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协调机制,统筹协调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农业农村部门全面履行农田建设统一管理职责,发展改革、财政、自然资源、水利等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做好规划指导、资金投入、新增耕地核定、水资源利用管理等工作。省委一号文件连续多年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农业农村重点工作,并将高标准农田年度建设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全省高质量发展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省政府激励考核事项,推动各地将任务落到实处。二是加强规划统筹。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制定《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试行)》,并组织编制《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10-2020年)》,该规划是全国第一个省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明确了全省总体目标和要求。机构改革农田建设管理职能整合后,江苏农业农村部门及时开展了规划修编,出台《江苏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19-2022年)》。各地根据省级规划,细化年度目标和项目储备,推动农田建设“多规合一”,全省形成自上而下、层层衔接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体系。三是强化工程建后管护。根据“谁受益、谁管护,谁使用、谁管护”的原则,按照“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的思路,落实农田基础设施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因地制宜确定管护方式,明确管护标准,落实管护资金。工程竣工验收通过后,及时办理工程管护移交手续,项目所在乡镇政府履行属地管理职责,具体负责落实本区域内农田建设项目工程管护主体,日常管护工作由管护主体承担。

  再上新台阶

  乡村振兴的伟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