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务透明了,心气顺畅了”——国定贫困县里一个小山村的“明白账本”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刘传福 字号:【

  “大到几万块,小到十块八角的开支都贴在墙上,很清楚了,我肯定就不再去上访了。”日前,与四川省泸州市古蔺县鱼化镇纪委副书记王友说起村里几年来的变化,苗沟村74岁的刘胜强笑着直摇头。这名过去常年上访的老人,究竟是因什么而改变?

  苗沟村地处乌蒙山区国定贫困县古蔺,离县城50多公里,因诸多原因,一直上访不断。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从全县以乱出名的“上访村”到如今零上访的“幸福村”,走上小康路,苗沟村几年间经历了怎样的蜕变?

  账目“不对劲” 群众上访去

  “集体林子卖(流转)了,还有3.6万元去了哪里?”2010年,苗沟村将1050亩的集体林地流转,得到流转金20多万元,村上也给每个小组分了红。然而,还有3.6万元的流转金却不知去向,也未进行公开公示。

  “2011年,大家应该得的水稻种植补贴款21800元,哪个得到了?”“我家有残疾人,几个人都有病,为啥子就不能享受低保?”

  刘胜强既是一名老党员,也是曾经的村干部,他直言对村上的“糊涂账”“看不惯”。忍无可忍,2011年,刘胜强召集老党员彭付康等人开启了为集体维权的“上访”路。

  看到党员都要上访,群众对村“两委”更是不信任,甚至“对着干”。王友回忆,因为人心不齐,过去村上开不成一场完整的会议,“一开会就吵架,一吵架就‘闪火’”。

  苗沟村的选举也是一个大问题。2016年11月,苗沟村选举3名镇人大代表,候选人选票始终不过半。无奈之下,为了选举顺利开展,21名镇村干部每3人为一小组,背着流动票箱,打着手电筒翻山越岭入户,直到次日中午才将代表选举出来。

  各吹各的号,各奏各的调,干群关系极不和谐。苗沟村一时间成为该县以乱出名的“上访村”。

  会计师做账 群众“家底清”

  “苗沟村最大的问题,就是账务不透明。”2016年年底,苗沟村党支部换届刚结束,时任鱼化镇纪委书记的邵杰就找到新当选的村支部书记彭芳一起“会诊”,选定了村班子要烧的“第一把火”——村务公开。

  “不就是贴几张表吗?”彭芳手一挥,村“两委”随即将村上大小事务全盘托出,一股脑地公示公开。

  “我儿子明明享受了特困和残疾人带动发展养殖业两项补贴,但上面就是一个笼统的1400块,是不是两项都享受了?”看着公示栏,1组的余明芬摸着脑门还是很怀疑。

  带着不解,余明芬去村委会找到村主任陈应江,要求给个说法。

  “你家儿子特困补贴享受了400元,残疾人带动发展养殖业补贴享受了1000元,我们只是把两项加起来公开了。”陈应江随即带着余明芬赶到镇社会事务办,打印了补贴明细给余明芬逐项解释。

  “公示公开要让群众服气,绝不能再贴‘坨坨账’,要把具体的小项目都列出来,此外,还要请个与干部、群众没得任何利益瓜葛的人来做账,打消群众的怀疑。”彭芳经过与村干部商议后,决定出资聘请县城有资质的会计师做账,将每一笔账务分类、分项、分层、分级地公示公开。

  “我家享受了4个低保金共1148元,另外加上一名特困人员救助供养金500元,一共是1648元,一点都没错。”看着村委会的公示,3组的陈翠章高兴地说,“这样的账,我们看得懂了。”

  2019年6月,苗沟村对6公里通村公路进行修缮,工程项目资金18万元,租用挖机、购买石子等数量和单价都逐项公开,就连买一盒钉子20元的小花销也没落下。

  苗沟村的村集体账务以及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等涉农涉民补助的每一笔金额、去向等,自此记录得更规范清楚了。与此同时,还在村委会、每个组实行“双公开”,全部“家底”都如期晾晒在“阳光”下。

  人心齐 集体脱贫显身手

  村上账目“透明”了,群众心气顺畅了,大家都把精力集中用在了脱贫致富的大事上。

  “村上要引进项目,我家5亩地全部拿出来,流转金给多少都没关系。”3组的王梅发言后,彭付秋也激动地说:“引进项目需要修路,只要大家决定了,要我干啥都行。”2017年7月,苗沟村召开群众代表大会,就村上引进青花椒种植项目的选址、分红比例等问题征求大家的意见。仅仅一个小时,会议就把项目的事情全部敲定了。

  现在的苗沟村,诸如党员、群众代表大会一年要开二三十次,大家都踊跃参与。在镇纪委的监督下,所有的大小事都通过“大伙的事大家议”的办法定下来。

  换届以来,苗沟村在悄悄“变脸”:全面实施了农网改造工程,全天候用上了“舒心电”;修建水泥入户路30多公里,联通了外边的世界;新建蓄水池43口,安装管道41公里,全村都用上了自来水;流转土地引进产业的同时,还建起综合养殖基地,带动38户群众就业……

  “村务公示公开看似小事,背后的意义却十分重大。”泸州市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说,纪检监察机关在护航决战脱贫攻坚中,必须牢牢盯住“县里的权、乡里的情、村上的点”,尤其是村上这个“点”,只有让项目、资金在阳光下运行,主动接受群众监督,才能彻底打消群众心中的疑点,全员凝心聚力共谋发展。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