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的生命力源于乡村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朱启臻 字号:【

  民宿经济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包含着农民智慧的创造。这个创造突破了传统农业生产的范畴,也突破了简单的乡村观光旅游局限,是一个融合了乡村休闲、体验、度假、教育等诸多功能的新产业形态。但是,我们必须正视此起彼伏的民宿经济所蕴含的风险和大量民宿项目失败的教训,思考民宿经济的真实生命力在哪里?如何获得民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首先,民宿要充分尊重和利用乡村价值。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很多民宿单纯地看重乡村自然环境,依托绿水青山建设民宿项目,但是看不到乡村的价值,排斥乡村的结果,隔断了与乡村的联系,这样的“民宿”往往是短命的。其实,民宿最精彩、最动人之处,在于它充分利用乡村的生产、生态、生活与文化价值。

  乡村被认为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被誉为传统文化的宝库。因此,乡村文化是最具有生命力的民宿资源。丰富的乡村文化资源包括乡村的传统建筑、农业耕作方式、循环利用、农业景观、村民生活方式、节日时令以及红白喜事在内的乡土习俗,都饱含着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和合理利用自然的生存智慧,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化资源;与大自然节拍相吻合的生活节奏,被认为是最符合人性、有助于身心健康的生活方式;乡村群体性娱乐和交往方式给人们彼此间的感情交流提供了机会和空间;民间艺术、乡村手工艺满足着人们多种审美需要的同时,也传承了优秀文化和价值观念。当民宿与丰富的乡村文化相融合,就摆脱了单调的乡村住宿功能,赋予民宿集休闲、体验、教育为一体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其次,民宿要以农民为主体。“民宿”顾名思义,就是要突出民俗,体现当地风情和生活方式,体验民宿主人的热情与服务,甚至参与民宿主人的生活方式之中。因此,民宿强调民办、民管、民受益。而不是外来人在乡村建一个乡村饭店或宾馆。所以,民宿的生命力源于以农民为主体。其原因在于农民是乡村的主人,是乡村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没有了农民,乡村文化就成为无本之木。有些民宿项目为迎合客人的需要,想当然地按照城市人的生活方式改造乡村,结果乡村生产被削弱,农民生活方式消失,城市人来休闲、体验不到乡村的独特之处,自然缺少吸引力。有些民宿项目似乎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收集了很多乡村的老物件,诸如传统农具、生活用具,摆设在那里,吸引好奇的人,自然也有乡愁的寓意。殊不知,这些摆设是死的东西,难以唤起人们对乡村的兴趣和热爱。正确的做法是活化乡村,要按照农民自己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建设自己的家园:该种菜的种菜、该做饭的做饭,把自家地种好,把自家饭做好,把自家的院落收拾好、美化好,当自己感觉舒适了、幸福了、开心了,就不担心外人不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民宿就是让外来人分享和体验农民的幸福生活。农民身上体现的勤劳、质朴美德,拥有的生存智慧和丰富的民间知识是民宿的宝贵资源。任何排斥农民的“民宿”,都违背了民宿的本质,这也是很多地方的民宿项目昙花一现的主要原因。

  其三,民宿需要特定氛围。人们常使用“规模效益”的概念,未来的民宿应该是三两个客人可以与民宿主人进行深度交流的规模,而不是规模化的乡村宾馆。在民宿发展上,规模不是指一户民宿接纳多少客人,而是指一个乡村可以容纳客人的能力。显然,单打独斗的民宿是难以发展起来的,一个人是扭不起秧歌的,看大戏也需要一群人都喜欢,乡村美食只有大家都努力才能百花齐放,满足人们的多种需要。这是因为民宿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氛围,大家都是这样生产和生活的,才能形成生产与生活方式的乡村氛围,让人体验到特定的习俗和文化。乡村民宿形成一定规模,才能在农户之间形成各具特色的民宿风格,避免单调,使客人有更多的选择;有了规模,为客人之间交流提供基础,满足交流需要,有助于培育稳定的客源群体;适度规模有助于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维护,建设有效的乡村公共空间;同时一定的社会氛围有助于民俗传承和优秀家风、村风以及文明新风的形成。这些内容互为因果,反过来进一步强化和丰富了乡村民宿资源,促进民宿品牌的形成。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民宿的生命力来源于乡村。把乡村保护好,建设好,把乡村的价值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