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残膜污染治理任重道远——来自山东临沂的调查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张斌 王莉 付饶 字号:【

  自农业农村部开展农膜回收行动以来,农田残膜污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一些重点区域农田“白色污染”加重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但总体上,全国农膜污染形势依然严峻,要实现当季农膜回收率达到80%的目标,还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在没有国家项目支持的地区,残膜污染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为了解非项目区农膜污染治理情况,近期调研组赴山东省临沂市开展了农膜回收专题调研活动。调研发现,相比于西北地区,山东农田的地膜残留量较低,但由于残膜回收体系不健全、地膜新国标难以落实,进一步提高农膜回收率的难度较大。

  总体状况

  山东每年农膜使用总量近30万吨,居全国首位,其中地膜使用量11万吨,覆盖面积近3000万亩,一直稳居全国前三位。长期以来,山东地区主要使用0.004~0.006毫米的超薄地膜,70%~80%的残膜可以通过人工捡拾的方式实现离田回收,但仍有超过20%的地膜长期残留在农田里。随着残留地膜不断积累,近年来,山东农田“白色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根据国家地膜残留监测点的监测结果显示,山东农田地膜残留量在15~25千克/公顷,从全国来看,属于第二梯队,略低于新疆、甘肃等西北地区。

  按照农业农村部关于农用地膜污染防治工作的部署和要求,近年来,山东省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开展可降解地膜试验示范,扶持建设废旧农膜回收站点和加工再利用企业,提高地膜回收水平,取得了一定成效,地膜投入总量开始逐年减少,但总体农田残膜污染形势依然非常严峻。例如临沂市蒙阴县目前没有一家地膜回收利用企业,之前废旧地膜主要当垃圾处理,随意丢弃,或者焚烧、填埋,这两年由于禁止焚烧,很多残膜就在田间地头堆着,严重影响农田环境。临沂市兰陵县2015年实施了地膜回收与综合利用农业清洁生产示范项目,扶持建立了一个较大规模的废旧地膜加工厂,地膜回收市场相对较为完善,年地膜加工能力可以达到3000吨,回收经纪人有100多人,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地膜残留。但由于大量农户依然使用超薄膜,残膜回收难、含杂多,回收利用率也不高,估计仅50%左右。

  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走访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地膜使用农户、农资销售店,以及与县、乡、村各级干部座谈,我们了解到山东农膜回收主要存在如下几个主要问题。

  农膜回收体系不健全,农户回收积极性不高。对于一般农户而言,只要残膜能够卖钱,都有回收出售的意愿。大多数农户也都认识到如果大量农膜残留在农田里,会影响土壤结构,阻碍作物吸收养分,造成作物减产。因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户基本都是尽量将残膜人工捡拾出来。但是,残膜回收体系的不健全影响了农户回收残膜的积极性。一方面是回收市场尚未形成,如蒙阴全县没有一家地膜回收加工企业。一些地区的废旧残膜还不允许进入农村垃圾处理体系,导致残膜只能堆在田间地头。一位村民反映“残膜放进垃圾筒里,清运人员也会清理出来,不会拉走”。另一方面是现有回收要求高,兰陵县虽然有回收企业,但如果残膜中秸秆、土壤等杂质较多,加工企业再利用的成本较高,一般也不回收。

  地膜新国标难以贯彻落实,大量超薄地膜依然充斥农资市场。地膜质量标准过低且执行不严,被认为是地膜残留污染问题突出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塑料地膜生产采用的是1992年出台的“双零八”标准,即0.008毫米的厚度标准,在抗老化性与耐候性方面也相对较差。由于市场监管不严,生产企业为迎合农户降低生产成本的要求,使大量不达标的超薄型地膜充斥市场,增加了回收的难度。在多部门的联合推动下,地膜新国标已于2018年5月正式实施,该标准提高了地膜厚度、力学性能及耐候性能,厚度要求不得低于0.010毫米。但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农资市场销售的多是厚度在0.006毫米左右的不达标地膜。农资销售商反映“新国标地膜听说过,但不是很了解。企业生产出来说能卖,我们就认为可以卖”。新国标地膜不仅增加生产成本,而且影响传统作业模式,成为农户不采购厚膜的重要原因。有农户也反映“0.006毫米的地膜最好用,0.004毫米的地膜太薄,风一吹就碎了,再厚一些的,苗拱不出来,需要人工打孔破膜,太麻烦”。

  地膜回收再利用价值低,加工企业生存压力大。地膜资源化利用,关键靠回收加工企业。塑料棚膜由于厚度高、回收加工成本低,一直以来都能得到回收再利用。兰陵县唯一一家大型地膜回收加工企业,主要就是靠棚膜资源化利用的效益来补贴地膜回收加工业务,废旧地膜再生颗粒的市场价格较低,企业只能基本维持运营。但近年来,再生棚膜颗粒价格由每吨7000元下降到了每吨5000元,棚膜加工再利用的利润显著下滑,周围一些棚膜加工企业已半年多没有运营,该企业的废旧地膜回收价格也由前两年的1.2元/斤下降到了目前的0.6元/斤。农膜再生颗粒价格下降,有多方面原因。一方面是石油价格持续走低,导致塑料新颗粒价格下降,废旧塑料颗粒价格也就随之走低。另一方面是随着我国禁止洋垃圾进口,很多国内企业纷纷到国外建立废旧塑料加工企业,在国外加工后进口再生颗粒,而现在到国外建厂不需要支付原料成本,进口再生颗粒的成本就比国内低很多。但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国内对废旧塑料再生行业缺乏鼓励支持政策。加工企业给我们算了一下目前农膜回收利用的成本情况,1吨颗粒总成本是5000元,其中原料成本3500元,没有任何补贴,1500元运营费用中电费占1/3,不能享受农用电价优惠,还有增值税11%,而农户回收地膜交过来,没有进项抵扣发票,企业税负较高。

  关键技术有待突破,可降解地膜难以推广。从更长远的时期来看,采用可降解地膜替代塑料地膜可能是解决农膜污染更为有效的方式。调研时,地方干部反复强调,可降解地膜是真正解决地膜污染的根本之策。但目前全生物可降解地膜还存在降解过程不稳定、不可控、成本过高等问题。此外,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人工捡拾地膜的成本也将逐渐提高,而目前回收机械研究滞后,适宜性回收机械研发亟需突破关键技术瓶颈。

  做好农膜污染治理的几点建议

  为做好非项目区农田残膜治理工作,需进一步明确思路目标、强化政策创设。

  明确离田目标,尽快完善废旧农膜回收体系。保护耕地质量是地膜污染防治的首要目标。在认识上要将地膜回收定位为农田污染治理,而不是为再生行业提供原材料。对地膜用量不大的地区,要允许将废旧地膜纳入农村垃圾回收体系,作为垃圾处理;对地膜用量较大的地区,要以离田回收带动后续的资源化利用,扶持建立回收加工再利用体系,决不能因为当前回收后的处理方式不健全就不进行回收。

  创新性落实地膜新国标,实现源头控制。一方面要加强市场监管,打击不合格地膜的生产和销售;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基层创新精神,加强宣传引导,积极探索以旧换新、示范推广等各类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新国标地膜落实机制,让农户真正认识到使用标准地膜的好处。

  加强支持政策创设,强化末端治理。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支持市场主体参与废旧农膜的回收加工利用,分担环境治理成本,特别是要在用电、税收等方面给予废旧资源再利用企业一定的优惠。同时,要完善现有的支农财政政策,鼓励农户参与废旧农膜的回收行动,压实农户的残膜离田责任,对于当年残膜不离田的,经公示提醒无效后,按照一定标准直接减扣下年地力补贴,真正将耕地地力补贴与农户的实际地力保护行为相挂钩。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