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紧紧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两大重点任务,主题鲜明、重点突出、措施精准,必将有力促进“三农”工作持续向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有力支撑。为贯彻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山东省将结合自身实际,着力做好“补短板、促发展、树样板”三篇文章。
补短板。对标对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力补齐“三农”领域短板。一是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把防止返贫和新致贫摆在重要位置,持续巩固提升197.9万脱贫享受政策人口的脱贫成果。各级财政继续增加专项扶贫资金投入,省级增幅不低于10%。全面完成黄河滩区居民迁建任务,基本解决60万滩区群众防洪安全和安居问题。健全即时发现即时帮扶机制,加强对不稳定脱贫户、边缘户的监测预警和动态识别,将可能致贫和返贫的困难群众及时纳入帮扶。开展脱贫攻坚以来工作成效评估验收,严把脱贫质量,杜绝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确保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研究探索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在规划、政策、体制、机制等方面的衔接。二是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四好农村路”建设,年内新建改造农村公路8000公里,具备条件的自然村全部通公路,农村公路列养率保持100%,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全部通客车,物流服务网点覆盖率达到90%以上。打好打赢农村饮水安全攻坚战,年内完成“千吨万人”以上水源地保护区划定、氟超标村改水工程和无集中供水村通水工程。推进农村电网建设,持续提高农村电网供电保障能力。加强数字乡村建设,提高农村地区光纤宽带接入能力,年内益农信息社基本实现行政村全覆盖。年底前基本完成县域层面村庄布局,有条件、有需求的村庄实现应编尽编。三是推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统筹实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等工作,合理布局乡村中小学校,基本补齐乡镇寄宿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短板,达到省定基本办学条件标准。采取大村(社区)独办、小村联办等方式,按照省定幼儿园办园标准提升办园条件。深化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优先保障偏远乡村学校师资需求,年内招收省属公费师范生5000名。教师职称评聘向乡村学校教师倾斜,为每个农村义务教育学区选聘1名乡村特级教师。落实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的政策,符合条件的乡村学校教师纳入当地政府住房保障体系,建设1万套乡村教师周转宿舍。持续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控辍保学专项行动。增加学位供给,有效解决农民工随迁子女上学问题。四是提升乡村医疗卫生水平。完善乡村一体化管理,年内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全部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制定《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评价指标体系(试行)》,重点推进47个国家级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建设。加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培养引进和激励机制,适当简化本科及以上学历医学毕业生或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的全科医生招聘程序。持续推进空编补齐,继续实施农村医学生公费订单定向培养。加强基层公共卫生队伍建设,做好农村新冠肺炎等疫情防控。推进卫生村创建,省级卫生村比例达到30%以上。五是搞好公共文化服务。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体育健身等设施,年内全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基本建成并投入使用。深入实施齐鲁文化人才工程,加大对农村非遗传承人等优秀乡村人才选拔培养、资助扶持力度。加强重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保护好历史文化名镇(村)、传统村落、传统建筑、农耕文化遗产、古树名木等。六是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统筹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农村低保、孤儿救助等兜底保障水平。鼓励多种方式建设幸福院、日间照料中心等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新建和改造提升敬老院120处、床位1.1万张,95%以上的农村幸福院实现规范运行。适当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和个人缴费标准,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经办服务水平,地级市域范围内实现“一站式服务、一窗口办理、一单制结算”。七是抓好农村环境整治。全面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各项任务,年内基本完成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改造、85%的县(市、区)实施规范升级,95%以上的村庄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30%以上的行政村完成生活污水治理任务。治理农村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推进农村生态保护与修复。年内全面完成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稳步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利用,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1%以上。大力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深入开展农药化肥减量行动,加强农膜污染治理,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持续改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促发展。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山东省农业实现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一是着力稳定粮食生产。扛牢农业大省责任,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扎实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粮食产能稳定在千亿斤水平。高标准农田建设补助标准提高到1500元/亩,年内新建高标准农田542万亩。持续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和产品结构,开展轮作休耕试点,扩大粮改饲规模,稳定发展瓜菜、果品、油料、棉花等生产,加快构建协调稳定的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二是突出抓好生猪生产。严格落实环评、用地、信贷等扶持生猪生产政策措施,确保今年年底生猪出栏达到4000万头,基本恢复到接近正常年份水平。统筹做好非洲猪瘟防控,支持胶东半岛率先创建非洲猪瘟无疫区。落实“省负总责”,压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强化县级抓落实责任,保障猪肉供给。进一步优化畜牧业结构,支持奶业、禽类、牛羊等生产。推行标准化规模养殖,年内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平均达到76%以上。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渔业。统筹布局渔业发展空间,加快“海上粮仓”建设,推进黄河三角洲、深远海、大水面和黄河滩区、宜渔采矿塌陷区开发利用。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实施渔业种业提升工程,推进“育繁推一体化”和标准化扩繁生产。持续开展渔业资源养护,优化海洋捕捞业,有序开发外海渔业资源,支持远洋渔业基地建设。深入推进现代海洋牧场建设综合试点,打造海洋牧场生态综合体,累计培育省级以上海洋牧场100个左右。四是大力发展富民乡村产业。着力打造区域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创建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示范基地。启动实施“百园千镇万村”工程,加快构建省、市、县产业园体系,年内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0个以上、省级农业产业强镇100个以上、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1000个以上。加快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年内创建省级以上示范园30个。年内再推出10个知名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100个知名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健全完善支持政策,加大项目、资金倾斜力度,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强化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设水平。五是加强农业设施建设。把加强现代农业设施建设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加强重点防洪减灾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年内基本完成列入省重点水利工程清单的大中小型病险水库及国家规划内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加快骨干输水渠道疏浚衬砌、渠系建筑物配套完善,有效提升灌溉保证率。建立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管护长效机制。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供销社、邮政快递企业建设产地分拣包装、冷藏保鲜、仓储运输、初加工等设施。六是稳定农民工就业。加大援企稳岗力度,落实涉企减税降费等支持政策,把农民工稳定在就业岗位上。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积极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情况排查整顿,对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实行优先立案、优先审理制度。新建(扩建、改建)和在建工程建设项目按规定纳入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平台管理。
树样板。坚定扛起重大政治责任,推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取得新突破。一是健全完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出台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实施办法和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实施细则,研究制定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标准,提升完善监测指标,建立乡村振兴分类推进机制,努力建立一整套乡村振兴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监测体系、考核体系。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和农业农村部共同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合作框架协议,着力探索实现乡村振兴有效路径,加快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二是抓好典型示范。扎实推进乡村振兴“十百千”工程,深入总结首批示范创建成效,择优评选10个县、100个乡镇、1000个村开展第二批示范创建。在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层面,培树不同类型的样板,培育一批样板村、样板镇、样板县、样板园、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等,在全省形成一批乡村振兴的“齐鲁样板群”,总结提炼一批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和成功路径,带动全省面上协同推进、整体提升。三是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坚持县乡村联动,健全乡村社会治理工作体系,推动自治、法治、德治结合。以县为单位建立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才库,每个村至少储备2名后备力量,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深化拓展“莱西会议”经验,持续推进农村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深化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在乡镇(街道)党组织配备政法委员,深化“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扎实推动平安山东建设,推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向纵深推进,深化提升农村“雪亮工程”,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依法严厉打击邪教和非法宗教活动。深化文明村镇创建,年内80%的村镇达到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镇标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年内村级集体收入全部达到3万元以上。落实财政补助村级组织运转经费正常增长机制,县域内行政村每年平均不低于10.5万元。四是深化农村改革。研究探索第二轮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的办法措施,推进《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修订。总结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试点经验,深化农村宅基地改革。年内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任务。推动山东济青局部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在建立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农村权益制度等方面先行先试,探索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启动开展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筛选确定20个左右的县(市、区)先行先试。开展家庭农场培育和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健全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五是强化保障措施。落实“四个优先”,着力破解“人”“地”“钱”要素约束。制定出台加强农业农村干部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建立“两代表一委员”联系贫困村制度。实施“科教助农”工程,引导农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服务团队,开展“联市包县、下乡入村”科技服务。建立健全“三农”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强化政府基金和债券支持,省新旧动能转换引导基金出资现代高效农业、现代海洋产业基金比例由20%提高到30%,省市县各级政府共同出资比例由不超过基金规模的40%提高到50%。将建设用地指标优先支持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落实好农业设施用地政策。强化考核督导,将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作为市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把党的十九大以来“三农”政策贯彻落实情况作为省委巡视重要内容,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实落地。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