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农业安全生产护航——记国家植物保护数据中心、国家天敌等昆虫资源数据中心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龙教 字号:【

  “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16%的农作物死于作物病虫害。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来减少病虫害损失是农业绿色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国家植物保护数据中心主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周雪平研究员表示,“做好植物保护长期科学观测是破解这一困难的‘金钥匙’,这把钥匙可以让我们从源头上系统地、长期地、深入地观测研究农业病虫害大规模发生发展灾变规律,挖掘病虫害与其他农业生产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制定绿色、低风险的防治方案。而基于数据积累与分析的结果,政府及农业主管部门可以做出科学精准的决策,生产者可以及时采取高效绿色的防治措施,这对保障我国农业产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具有不可或缺的战略意义。”

  坚持绿色发展问题导向

  科学观测落地生根

  十三五以来,植物保护科学观测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农业农村部的统一部署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的协同推进下,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于2017年正式启动,国家植物保护数据中心、国家天敌等昆虫资源数据中心(以下简称植保中心、天敌中心)等11个国家农业科学数据中心宣告成立,面向全国植物保护重大需求,围绕有害生物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治长期观测的工作队伍有了新的“番号”。

  “我们针对有害生物的预警测报、灾变规律,从浩瀚的任务目标中,凝练出了‘三个靶标’,一是阐明气候、耕作制度、作物品种、土壤变化以及化学品的投入使用如何改变病虫害的数量和质量;二是病虫害预测预警和有效精准防治,为农药减量化和保护环境提供数据基础;三是探索时间序列、多要素的大数据的分析方法。”植保中心常务副主任马春森研究员介绍说。

  2018-2019年,甘谷、信阳、库尔勒等16个植物保护观测实验站入选了国家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以下简称观测实验站)。在马春森看来,这是国家在科学布局植物保护观测网络的“一盘大棋”,“我们系统梳理了各站点的代表类型区域,明确了包括主要粮食作物、典型果树蔬菜作物的目标病虫害,我们计划以‘观测站’为骨干,结合每一种重大病虫害发生边界及其寄主作物分布边界,设计能辐射地域代表性的监测网络,通过任务目标顶层设计、监测网络科学布设以及具体方案的分配落实,实现观测工作的点-线-面深度结合。”

  观测集团军

  为防灾减灾保驾护航

  植物保护农业科学观测工作为我国今年突发的草地贪夜蛾有效防控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农业科学院吴孔明院士团队在我国云南省江城县、澜沧县及瑞丽市建立的集高空测报灯、昆虫雷达、性诱剂、田间普查等技术手段于一体的监测网络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一植保监测巨网实现了对中缅边境线500公里的昆虫跨境迁飞多维度实时监控:2018年12月11日,澜沧监测站高空测报灯成功诱捕到跨境入侵我国的第一头草地贪夜蛾成虫;2019年1月11日江城站首次证实草地贪夜蛾为害玉米,并监测到定殖种群。同时,结合系统的田间调查,高空测报灯、性诱剂诱捕和雷达监测等数据,准确判断了从缅甸侵入我国的草地贪夜蛾的种群数量;基于长时间序列的气象资料分析和轨迹模拟结果,科学预测了缅甸地区草地贪夜蛾进入中国的迁飞路径和关键的入侵时间,并及时地发布了草地贪夜蛾的预警信息。

  基于草地贪夜蛾的实时监测,农业农村部及时实施了“分区治理、联防联控、综合治理”策略,组织全国范围内开展区域联防和统防统治工作,草地贪夜蛾北迁速度最终被大大延缓、种群规模显著减小,我国华北、东北平原1亿多亩玉米免遭损失。相比之下,非洲、东南亚等国家由于缺乏完整的监测预警体系,无法实现对草地贪夜蛾突发性入侵的实时有效应对,导致其玉米产量损失严重,严重威胁了全球的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

  天敌资源摸底

  探索农业绿色发展新路径

  近年来,我国提出了化学农药零增长行动方案。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我国有效期内登记在案的杀虫剂占农药产品的42.8%。减少农药使用的同时,有效解决害虫是农业生产重点关注的问题。害虫生物防治,着眼于“一物降一物”的自然法则,利用自然界客观存在的天敌昆虫、螨类去防治危害农作物的昆虫、螨类,成为近年来研究的农药化学防治重要替代手段

  之一。

  近十年来,有数百种天敌昆虫或螨类的生防潜力被评价,在国际上共形成过200多种生防产品。在我国也开展了大量生物防治相关的科研工作,如寄生蜂、捕食螨、瓢虫、草蛉、捕食蝽等,但总体来说,真正实现商业化的天敌产品类群还十分匮乏。

  “天敌中心的成立,正是希望能够通过观测工作带领天敌科研及相关产业走出困境。”天敌中心主任徐学农研究员介绍说,“我们的观测聚焦筛选具有较高生物防治潜力的天敌昆虫,这需要通过建立一整套标准化收集、鉴定、评价观测体系,打造一系列标本库、资源库及数字化信息库,经过长时期、大范围的积累,逐步摸清我国天敌资源‘家底’。”

  “在这套标准化体系中,特色是采用了马来氏网采样、照片采集等标准化程度高、采集效率高的客观性方法,配合相应的数据分析体系。”天敌中心常务副主任吕佳乐介绍说,“在试运行期间,我们已经监测获取了天敌物种数百种,获得高清照片上万张,包含大量天敌资源的马来氏网昆虫标本2000余瓶,可以骄傲地说,通过农业基础性长期性科技工作,我们所获取的监测空间范围和覆盖面是前所未有的。”

  未来,天敌中心还将联合其他领域农业观测大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揭示天敌等昆虫资源与农作物、其他生物、环境间的互作关系,筛选出具有高应用价值的品种与品系,明确它们的适用范围(防治对象、适用的环境条件等),最终形成天敌资源贮备与技术储备,能够在农业生产有需要的时候及时把资源转化为产品,为我国农业的安全生产服务。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