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胜 勇于探索的科技引路人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朱站长,今年我家该种什么,具体都要怎么操作啊。”每至春耕时节,村民总要询问朱站长有关农业生产的相关知识。

  朱站长名叫朱永胜,是江西彭泽县浪溪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站站长。自1983年参加工作以来,这已经是他在浪溪的第36个年头了。从精壮的年轻汉子到两鬓斑白的中年人,老朱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这片土地。36年来,朱永胜先后荣获原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二等奖、三等奖各一次;2017年荣获全国最美农技员;2018年获得江西九江市“双百双千”人才奖。

  “土专家”助农增产增收

  在田间地头,总能看见朱永胜忙碌的身影。他深知浪溪镇资源丰富,只要合理用好资源优势,依托先进的农业技术,一定能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每次开展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他都身先士卒奋战在田间地头。

  他的努力为农民兄弟带来了不少实惠。在棉花万亩高产创建示范项目实施工作中,他走遍了全镇每块棉地。从备育苗土到收获环节他都到现场指导,即使脚上磨起了水泡、头顶着火辣太阳,站在地里浑身直淌汗,他也每天坚持在棉地里一干就是十多个小时。测土配方施肥、科学防治病虫害、适时进行花调花控,除了白天在田间地头指导,晚上还要到农民家中传授新的栽培技术。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棉花籽棉产量达到412.5公斤/亩,比2009年增产112.5公斤/亩,仅此一项,就为浪溪镇农民增加收入900余万元。

  在棉花轻简化育苗技术指导工作中,大部分农民对育苗栽培存在疑虑,朱永胜白天在40多度育苗大棚现场指导,晚上到小组讲课,传授轻简化育苗和移栽技术要点。

  “如果育苗移栽失败,给农民造成损失,我个人负责赔偿!”他坚定有力的话语,打消了农民的顾虑。由于工作扎实、技术服务到位,农民积极参与,棉花轻简化育苗和栽培技术获得成功。

  2011年5月,全省轻简化育苗现场会在浪溪镇召开,9月28日通过专家组测产验收,籽棉产量达350公斤,位列全省第一。项目区籽棉产量亩均比2010年增产50公斤,每亩增加收入400余元。

  2014-2016年,朱永胜负责原农业部棉花病虫害专业化防治与绿色防控融合项目工作,他每天奔波在田间地头,查虫情、树太阳能杀虫灯、插性诱剂、制订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融合方案。经江西省植保专家验收,病虫害防控处置率100%,防治效果95%以上,防治效率提高5倍以上,病虫害损失在5%以内,农药利用率提高5%以上,化学农药用量减少20%以上,棉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核心区面积1000亩,示范面积3000亩,辐射面积达3万多亩,为农民增收100多万元。

  探索新技术新模式

  “就用直升机来防治病虫害!”朱永胜向种粮大户们说道。随着农村土地的大面积流转,种植大户越来越多,面积越来越大。人工打药成本高,而且还很费工。传统的喷药机械已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朱永胜经过多方考察论证,认为利用直升机进行农作物统防统治,可以使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从人工地面防治转变为直升机空中防治,高效安全,节省农民劳动力,节约农业投入成本,可以进一步增加农民的经济效益。

  2013年,浪溪镇在全市率先创新组织直升机对水稻、棉花进行统防统治,为准确掌握直升机对水稻、棉花进行统防统治的相关技术数据,朱永胜每天早上五点半左右便来到田间地头,查病虫情况、防治效果,制定防治方案。经过他的精心组织实施,当年,中心示范片8000余亩水稻、棉花取得了亩均降低农药及人工成本20%左右、提高产量10%~20%的成效。2014-2016年连续三年又在全市率先创新无人机在多乡镇实施统防统治,每年防治面积达万余亩。农作物无人机的植保应用,不仅显著降低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避免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超标,提升农产品品质、保证农业生态环境安全,提高了市场竞争力,还可实现每亩节本增收100元以上。

  为了能更好地改变水稻成本高、效益低的现状,朱永胜对照先进找差距、聚焦问题抓落实。他自费到湖北潜江实地考察、学习“稻虾共作”技术。学习回来后,白天跑田间地头,晚上到农户家中,宣传土地流转政策,讲解土地流转后通过高标准良田建设和“稻虾共作”种养技术。

  在他不断努力下,郎溪全镇八个村有四个村整村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全镇土地流转面积1.9万多亩,占总面积的81%。2017年全镇首推“稻虾共作”模式2000余亩,让浪溪农民认识到“靠天吃饭不如靠科技要效益”,种田观念得到极大改变,也让浪溪成为彭泽县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核心部分。见到实实在在的效益后,朗溪镇每年新增“稻虾共作”面积3000亩以上。据统计,截止到2019年5月,全镇稻虾共作面积已达1.2万多亩,每亩增收1100多元,仅此项全镇农民每年增加收入1400万元,为创建国家级示范园区做出了积极贡献。

  甘做农民科技的引路人

  朱永胜平常总是与农民打成一片,与农民促膝交谈,总是“三句话不离本行”,宣传党的惠农政策,讲农业致富的好典型,问农民对农业技术有什么需求。他常说:“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为他们服务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抓好农技服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朱永胜为农民送资料上门、传技术到位、指导到田,急农民之所急,总是想办法去帮助那些需要新技术的农民。三十余年来,他累计为农民解决各种生产问题3000多个,为农民挽回损失近千万元。“有事找老朱”成了当地农民的流行语,他就是这样用真情与农民相交,用实际行动取得了农民的信任,成了农民的科技引路人。

  新时代,新发展,新要求。朱永胜带着新技术新理念进村入户,走东家,串西家,奔波在广袤的田野上,为农民传经送技,手把手教群众科学种田,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每年定期开办农业科技培训班,他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把水稻、棉花种植技术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实用技术传送到农民的手中。农民朋友打心眼里喜欢这个与他们打了三十多年交道的农技员,经常有农民朋友点名要他到村里进行技术培训。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疑难问题,不管是刮风下雨、天气冷热、时间早晚,他都及时赶到现场进行诊断,提出解决办法。

  躬耕青山绿水间,担当实干为农业,初心不改、使命在肩。朱永胜作为一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员,36年来,田间地头有他忙碌的身影,课堂培训有他细致的讲解。凭着一颗赤诚的心,朱永胜在农村科技推广服务的天地里,默默奉献着一名农技员的满腔热血,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发挥着一名农技员的能量,用初心和使命书写了最美的农技人生。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