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森 戈壁荒滩上的温室专家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在祁连山北麓戈壁滩上,一排排日光温室熠熠生辉。2017年4月,时任甘肃省省长唐仁健带领考察调研组,深入调查研究酒泉市首创的非耕地设施农业。衣着朴素、声音洪亮的西北汉子张国森,介绍戈壁滩上生产蔬菜的各项技术措施如数家珍,赢得阵阵掌声!走出温暖的日光温室,省长唐仁健当即给酒泉市在戈壁滩上的设施农业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戈壁农业!戈壁生态农业的兴起,离不开酒泉农业技术研究员——张国森。

  在农技推广队伍中

  树起了一面旗

  酒泉土生土长的农民子弟张国森,在肃州区农技推广岗位上执着奋斗了33年,先后引进农业新品种80多个,示范推广新技术36项,完成科研试验180多项,获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36项,获得专利发明11项;带头实施了“日光温室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非耕地日光温室蔬菜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非耕地新型日光温室设计建造与示范”“西北非耕地日光温室农艺新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示范”等重大科技推广项目。他曾先后在《中国蔬菜》《温室园艺》等刊物上发表农业科技论文32篇,主编的《非耕地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技术创新与实践》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发行,《日光温室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日光温室设计建造与环境调控技术》等三本专著由甘肃省科技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主编了《戈壁生态农业日光温室、塑料拱棚建造及关键技术应用手册》《非耕地日光温室蔬菜生产技术创新与实践书册》等推广资料。他诚心实意带队伍,在只有15人的肃州区蔬菜中心,带出了3名农业推广研究员、9名高级农艺师,还在乡村干部、农民群众中带出了一批“田秀才”。张国森从一名普通的农业技术员成长为甘肃省优秀专家、甘肃省劳动模范、甘肃省设施蔬菜专家组成员、甘肃农业大学硕士生导师、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个人、全国最美农技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这一个又一个的荣誉,记录着他33年在田间地头、戈壁荒滩上开展农业技术研究推广的奋斗足迹,也在农技推广战线上树起了一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执着担当、锐意创新的鲜艳旗帜。

  在产业发展中

  趟开了一条河

  张国森坚信科学技术是改善农业发展的关键。面对酒泉肃州区设施农业逐年发展,粮菜争地、连作障碍、面源污染等日益突出的矛盾问题,他研究酒泉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和光多水少、戈壁大绿洲小的区域特征,把目光盯上了2亿多亩可开发利用的戈壁荒滩,立足多采光、少用水,高技术、高品质目标,提出在戈壁滩上建造日光温室种蔬菜的大胆设想,立志要在戈壁滩上建成“菜园子”!在一片质疑声中,张国森顶着各种压力、躬亲实践,组建技术攻关小组,夜以继日地查阅资料、请教专家、交流争论,开始了戈壁日光温室设计建造及蔬菜生产等相关试验研究。经过上百次的试验示范,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戈壁日光温室标准化建造技术和有机基质栽培、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轻简化管理、智能化管控等6大类农机农艺技术体系。他先后5次主持修改了当地主要温室作物种植技术规程,完成了日光温室无土栽培模式研究等各类农业科技项目30多个,成功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日光温室有机基质栽培技术和穴盘有机基质育苗技术,有效解决了无土栽培和温室蔬菜病虫害及农药化肥污染逐年加重带来的种植障碍,增加了产量、提升了品质,被列入省、市、区重点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大力实施。在番茄种植实验测算中,戈壁日光温室和大田种植年亩均产量比为1.52:1、每立方水产生的经济效益比为11.89:1。在有机基质栽培的戈壁日光温室中,1亩日光温室需要有机基质67立方米,可转化利用秸秆、尾菜、畜禽粪污等农废资源约125立方米,有机基质使用后又能还田改良土壤,实现无害化循环利用,可以有效解决农村废弃物污染环境的问题,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水肥一体化和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应用,有效降低化肥、农药的施用量,提升了农产品质量。

  张国森领衔开拓的以绿色生态循环农业技术为主的戈壁生态农业创新技术体系,同步实现了产量增加、品质提升、节水增效、保护环境、收益提高的目标,引发了河西走廊一场农业革命。目前,仅肃州区戈壁日光温室面积就达到12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非耕地日光温室产业化示范基地,成功举办了4次全国非耕地有机基质栽培技术现场会,吸引浙江农大、南京农大、甘农大等16所科研院校开展科研合作。到戈壁生态农业示范基地交流探讨、观摩学习的专家、乡村干部、产业带头人慕名而至、络绎不绝,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给予了报道。

  从2000年在张国森指导下于肃州区戈壁滩上就地取材用鹅卵石建造的第一座日光温室开始,酒泉市已经形成了6.7万亩的戈壁日光温室规模,在沉睡的戈壁滩中汇聚成了一条戈壁生态农业促农增收的幸福河。

  在脱贫致富上

  夯实了一条路

  1997年,组织选派张国森到肃北县扶贫,经过考察论证,他克服牧区低温严寒等不利因素,指导牧民打造标准化温室38座,当年种植、当年见效,从此改变了肃北县时令蔬菜靠外地供应的局面,被肃北县委、县政府命名为“牧区科技领头雁”。在肃州区脱贫攻坚战中,他承担起了蔬菜产业技术扶贫的重任,带领全蔬菜中心小团队,分赴各乡镇开展产业调研、技术培训,因地制宜建立示范基地,蹲点手把手指导农民增产增收。他具体负责实施的中央财政现代农业蔬菜产业项目,先后在城郊乡镇建起了万亩日光温室小区3个,百亩钢架大棚示范点60个,在沿山乡镇建起千亩大田蔬菜基地15个,引进示范推广新技术30多项、新品种143个,形成了以戈壁设施蔬菜为主、大田复种秋菜为补充的产业格局,参与举办各类农民培训780多场(次)、培训农民2.5万人(次),让农民群众在蔬菜产业中鼓起了钱袋子。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园区的示范引领下,肃州区日光温室亩均效益增加到2.8万元、大田蔬菜面积20万亩,总产值超过10亿元,全区农民人均来自蔬菜产业的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建日光温室、种优质蔬菜成为当地农民群众又一条增收脱贫的致富路。

  在躬耕绿色田野上

  扎下了一条根

  翻开张国森的工作日志,清晰记载着一名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几十年始终如一的不懈追求和“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优秀品质。

  1987年参加工作的张国森被分配到肃州区最偏远、基础最差、条件最苦的屯升乡。为在群众中打开推广农业技术促增收新局面,他数月不回一次家,整天穿梭在田间地头,为农户送科技、做示范,让农民真正尝到了科学种田的甜头。他1991年被调入肃州区农技中心,组织开展各类改进创新型研究项目10多项,筛选推广各类新品种30多个,引领了肃州区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与升级。1999年挑起了负责肃州区蔬菜中心工作的重担,他更加全身心带领团队躬耕田野千畴绿、心系农业焕异彩,将根深深扎入农业技术推广的这块希望田野上,为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脚踏实地,在养育自己的土地上奋力书写着精彩的人生华章。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