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实农民最需要的“里子工程”——首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推介活动综述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农村公共服务重要指示精神,落实2019年中央1号文件“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要求,2019年6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启动了补齐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短板、补强非基本公共服务弱项、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水平等方面典型案例征集推介工作。活动启动后,各省(区、市)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积极开展遴选推荐工作,截至2019年8月底,共收到各地报送典型案例百余个。经过初审、专家评审和实地调研核实等环节,来自北京、山西、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南、广东、重庆、贵州、西藏、陕西、甘肃14个省(区、市)18个案例脱颖而出,被评为首批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案例涵盖农村医疗、养老、文化、社会保障、留守儿童关爱、人居环境等多个领域,反映了各地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实践的新探索,值得各地借鉴和推广。

  让最需要的人群

  得到最基本的保障

  从首批典型案例看,近年来,各地聚焦最关键的环节和最需要的人群,优先补齐服务短板,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向边远地区和生活困难群众倾斜。如甘肃天祝县聚焦残疾人群体的急难愁盼,探索建立“公建民营医养结合、公立机构兜底保障、幸福大院就近照护”等多种公共服务模式,不仅切实提高了残疾人脱贫脱困质量和效益,更重要的是解决了“照看一个人、拖累一家人”的根本性难题。天祝对残疾人的托养照护方式多样,既有医养结合的集中照护,也有不离故土的就近照护,在健全公共机构托养服务体系方面积累了经验。福建莆田市建立“网格+留守(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机制,以“一网四化”的实践探索,有效打通了关爱救助留守(困境)儿童的“最后一公里”,构筑起“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关爱救助及时、精准、全面的留守(困境)儿童关爱救助体系,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撑起一片天空。

  城乡医疗资源配置不平衡是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存在的客观挑战,破解的关键是让优质医疗服务流动起来。山东文登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乡”试点,组建多种形式的医联体,让专家坐诊带教、医生下乡入户、药品直送家门,使农民群众看病就医“近不出村、远不出镇”,为满足农村“看好医、看病易、吃好药”提供了新思路。北京平谷区结合农村实际,将一些城市推广的城镇居民居家养老模式运用到农村,创造出高位推动、部门协同、农户社区乡镇和区四级联动的“医养联动”模式。既解决农村养老服务供给“有没有”的问题,又解决服务供给质量“好不好”的问题。

  让有限的资金

  优先花在民生事上

  当前,我国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在供给不足的同时,也面临着“有钱建无钱用”“有钱建无钱管护”“重建轻管”等问题。江苏扬中市为了实现农村公共服务工作的常态化、长效化,因地制宜,坚持资金保障硬性化,确保资金保障的同时,强化考核奖惩和标准化建设,确保基层“能办事、办好事”。该市财政对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及人口在3000人以下的行政村每年补贴10万元,对人口在3000~5000人的行政村每年补贴12万元,对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行政村每年补贴14万元。为进一步减轻经济薄弱村的负担,扬中市还对年经营性收入150万元以下的行政村补贴标准再上浮20%。浙江诸暨市为确保有场所能办事,2013年至今,23个镇级便民服务中心严格按照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推进,新建升级改造办事场所48个,基本建成办事窗口、自助服务、休闲场所等服务功能完善的办事大厅,镇级公共财政累计投入8500万元。同步推进村级便民服务中心建设,整合利用现有村级办公场所,设立开放式大厅,提供“亲民、开放、温馨”的特色化便民服务,通过“一站式办理”村级便民服务示范平台创建活动,按照“十个一”建设标准,配齐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施,市、镇、村三级公共财政共投入4265万元,升级改造村级办事场所226个,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平台。

  陕西泾阳县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有效破解中西部地区农村环境卫生治理“谁来干、怎么干、钱从哪儿来”的难题,对创新公共服务经费投入机制、运维机制不失为一种积极探索。更重要的是,通过提升垃圾处理效能,做好垃圾分类,积极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大力探索智慧环卫,为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插上现代信息技术的翅膀。贵州水城县以易地扶贫搬迁为契机,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便民服务设施等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和可及性,实现由“搬得出”到“稳得住”的跨越。

  让有效的体制机制

  保障城乡一体发展

  作为浙江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革唯一的试点县,近年来,海盐县以“城乡一体化”为载体,致力推进城乡均衡发展,积极在基本民生性服务、公共事业性服务等领域开展探索实践,构建了覆盖城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城乡之间、群体之间、区域之间的差距显著缩小,有效助推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率先在全省实现“七个率先”和“九个全覆盖”。即:率先实施城乡一体化失业保险制度;率先探索发展农村劳务合作社;率先建立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率先出台《关于在社会救助领域开展社会工作的实施办法》;率先实现文化“两员”全覆盖;率先研发和应用“县、镇、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系统;率先实现文化礼堂全覆盖、村级劳务合作社全覆盖。镇(街道)级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全覆盖;村(社区)级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全覆盖;镇(街道)级食用农产品安全快速检测室全覆盖;公共交通站点服务半径500米全覆盖;街道公共自行车全覆盖;镇(街道)级环保站所全覆盖;村级生活污水入网排放全覆盖;行政村广播数字电视全覆盖。海盐县以标准化体系引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一张清单”“一套标准”“一套评价指标”,把基本公共服务项目的对象、标准、责任落实落细。完善社会多元参与机制,鼓励社会组织、社会资本参与卫生、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通过支援协作、资源共享等方式,使农村老百姓在村里就能享受到城市优质服务。

  为彻底打破城乡“二元”供水格局,自2016年起,地质性缺水、财政薄弱的山东省嘉祥县,按照“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和“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的运营思路,将数亿元资金“埋在地下”,对水源、水厂及供水管网等工程进行改造提升,启动实施“群众看不见摸不着”却“充满获得感”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嘉祥县累计完成投资5.2亿元,主管网铺设到全部532个村村头,其中449个村已通水运行,受益群众58万人。重庆市长寿区创新“基数加因素”“村民议事会”“三级联动制”三个机制,通过设立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专项资金,探索实施农村公共服务与民主管理融合机制,调动了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对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补上农村公共服务短板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通过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推介活动,营造了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新氛围,对推动加快补上农村公共服务短板,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农村部社会事业促进司供稿)

  #FormatImgID_0#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