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飞地抱团”升级版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金伟 字号:【

  近年来,浙江平湖市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持续开展四轮“强村计划”,走出了一条“飞地抱团”发展集体经济新路径。2018年平湖市村集体经济经常性收入达到1.69亿元,村集体经济总量、质量、均量实现同步提升。同年全国首创“飞地抱团”低收入家庭持股增收项目,更是精准扶贫机制创新的一次有益探索,被中组部党建所信息室认为“具有全国首创的实践意义”。

  背景:“造血强村”破除

  “空壳村”

  平湖市城乡统筹发展一直走在浙江省前列,连续五年获评浙江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优秀县市。然而,全市面上村集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依然存在。对于大部分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都不突出的村而言,怎样突破现有行政区划限制,实现“造血强村”,是个现实而重大的课题。回首2005年,全市尚有2/3的村集体年经常性收入不足15万元,甚至存在“空壳村”,村日常事务运转都难以为继,发展村级公益事业举步维艰。通过努力,2018年全市村集体年经常性收入达1.69亿元,全面转化年经常性收入100万元以下经济相对薄弱村。是什么促成了多年来的巨大变化?究其原因,与坚持不懈实施“飞地抱团”模式离不开。

  历程:1.0版到6.0版的飞跃

  政府统筹,探索创新谋发展。平湖市二三产业起步较早,主导产业主要有服装、箱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物业租赁市场需求旺盛。为此,平湖创新提出用发展物业经济模式助推集体增收,就是最初“单一物业”的1.0版。由政府安排资金、资源到村,引导各村自行选址、建设,发展物业经济。2006-2008年,全市实施1.0版项目14个,每年可为集体增收590万元。全面消除了经常性收入15万元以下的薄弱村,发展方向正确,但也存在部分偏僻村物业无人问津,新资产沦为低效资产现象。顺应问题导向,平湖市迅速调整政策,启动镇域联建“优质服务项目”2.0版。鼓励多村联合,整合资源、资金,在镇街道优质地段联建物业资产。2009-2012年,全市实施2.0版项目34个,每年可为集体增收1750万元,全面消除了经常性收入30万元以下的薄弱村。集聚效应下,项目效益显著,如2012年钟埭街道5村联建樱花小镇项目,用地56亩,建设综合物业1.9万平方米,投资3746万元,年租金761.5万元,年收益率突破20%。

  挖掘潜力,资源要素再激活。镇域联建优质物业项目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土地要素紧缺、资金筹措不足、镇域市场易饱和等制约因素。如何破解?2013年,平湖联动“三改一拆”“两退两进”等中心工作,通过复垦“低、小、散”集体存量建设用地产生土地指标,将各村复垦盘活的土地资源,集中置换到开发区、城镇商业区和城乡一体新社区等产业集聚度高、商业发展较成熟的平台发展物业项目。2013年以来,抱团实施3.0版“飞地”项目6个,吸引全市88%的村参建,“飞地”盘活506亩土地指标,“飞活”15亿元投资。土地复垦促使全市关闭300余家承租集体物业的低效、高污染企业,处置租赁集体土地违法码头堆场159宗,既整合盘活了低效资源,又盘出了项目发展的“第一桶金”。地块置换前原集体年收入不到500万元,集聚后集体年租赁收入4490万元,参建村村均年增收69.27万元,最高的村年增收达226.938万元,实现资源挪位,价值翻倍。

  资源互补,区域互动共发展。青田、平湖两地早在2003年就建立了帮扶结对关系,2015年,省政府正式将两地确定为山海协作结对县市。2017年,随着多个“飞地抱团”项目的落地实施,平湖积累了丰富的“飞地”经验,然而“飞地”盘活土地资源在县域内有限,在工业经济发展推进下,项目落地资源捉襟见肘。青田资源丰富,但区域位置及经济结构限制了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消薄”成为全县农村发展的当务之急。2017年6月,按照“优势互补、互赢协作”的原则,平湖与青田签约合建山海协作“飞地”产业园项目。项目规划用地面积300亩,首期用地50.3亩,投资额1.95亿元,已于2018年3月实施,建成后每年可为青田县村集体增收1950万元,开启了“山海协作”4.0版。项目采用“三供三保”模式,即青田“供土地指标、供钱投资、供人管理”,平湖“保障落地、保障招商、保障收益”。同时,双方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互派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协同部门联动,共同推进项目建设,此做法成为26条改革典型经验之一在全省推广。同年5月,平湖市又与对口支援的四川九寨沟县签订“规划建设‘飞地’科创园合作协议”,开启5.0版“山海沟协作”新篇章。项目规划用地300亩,首期总用地80亩左右,延续“三供三保”模式,帮助九寨沟县精准扶贫,“飞地”模式在省域层面实现了新突破。

  创新机制,精准扶贫长效化。近年来,通过实施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全市低收入农户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但是仍有约七成低收入农户因病因残、缺乏劳动力,脱贫渠道很少,过去产业帮扶,资助建大棚,但收效甚微,增收不明显。2018年,平湖市启动全国首个“飞地抱团”6.0版低收入家庭持股增收项目,探索将此模式运用到脱贫攻坚方面。2018年6月底,平湖市将全市城乡低保户和低保边缘户信息库3356户全部列入可持股家庭,入股工作程序科学,核实到位,保证“公平、公正、公开”。按照“八个一点”原则,多方联动筹集资金,入股至全省投资额最大的“飞地抱团”项目——平湖智创园项目,每年获取10%的稳定收益。目前,共有3225户低收入家庭入股,首批总入股金1.78亿元,年发放收益1783.5万元,户均年增收5520多元,最高户可达1万元,首期分红595万元已全额到户。接下来,平湖还准备将其模式拓展到农村土地合作经营等领域。今年,有望提前实现平湖市低收入农户收入翻番目标。

  启示:集体经济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集体经济持续增长。实践证明,通过“飞地抱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让地理位置偏远或受规划限制、村内资源匮乏、发展空间较小的薄弱村拓展了发展空间,实现了土地资源变资金,资金变股金,村集体变股东的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在提高经济收益的同时,促进了资产的保值增值。

  服务能力有效提升。村集体经济发展最终的目的就是要惠及广大村民。村里集体经济壮大后,村内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农民福利等各方面建设得到有效保障,真正做到了有钱办事。

  农村环境持续改善。在实施“飞地抱团”过程中,推进了村级加快腾退一批“低、小、散”产业,助推了“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美丽乡村建设等中心工作,已累计完成“三改一拆”5108.11万平方米,其中拆除违法建筑1727.05万平方米,成功创建为省无违建县市,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与改善农村环境良性循环。

  脱贫攻坚机制创新。平湖创新性地将强村与富民紧密结合,创新了脱贫机制,解决了当下扶贫脱困中常态、长效、精准的老大难问题,将发展成果惠及所有低收入农户,在制度设计中真正做到了“一个都不落下”。

  农村基层不断巩固。持续增长的村级集体经济有效保障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转,增强了村级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提高了村干部的威信,让村党组织在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强化农村社会治理等方面的领导核心作用更加明显,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作者单位:浙江平湖市农业农村局)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