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管家”:发挥“1+5>6”的聚变效应——贵州湄潭探索建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陶通艾 字号:【

  近年来,贵州湄潭县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同时,湄潭县清醒地看到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工作,重在持之以恒、专人负责,应形成长效机制。湄潭县积极推行“寨管家”模式,探索建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取得了一定成效。

  “寨管家”的起源与推广

  “寨管家”起源于湄潭县西河镇。2019年初西河镇党委为提升该镇人居环境质量和服务群众水平,建立“寨管家”机制,即采取“1+5”(1名镇或村干部+路管员、卫生保洁员、护林员、巡河员、水管员)模式,对全镇集中连片村寨的道路、环境卫生、山林、河流、饮用水等公共基础设施实行管护包保,并负责各寨的政策宣传和矛盾纠纷调解等工作。2019年西河镇石家寨村被农业农村部等五部委确定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湄潭县委充分肯定该做法,出台《湄潭县关于推行“寨管家”加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指导意见》,正式在全县推广。

  “寨管家”的主要做法

  明主体,定管护范围。明确管护责任主体,确定管护的区域范围。一是明确管护主体。突破以往乡村网格化治理一般以行政村、组作为基本治理单元的模式,以村民组为基础,综合考虑历史沿革、地理相邻、利益相关等因素,按照便于组织、管理、服务的原则,将一个村民组划分为一个或多个寨子,设立“寨管家”作为管护主体,负责管护区域内的公共基础设施运行,并提供区域内矛盾纠纷、治安违法案件等信息,开展政策法律宣传等。二是确定管护范围。将划分的寨子区域内的公共基础设施列为管护的范围,对区域面积过大、管理难度较大的村民组进行优化设置。寨子成为最小治理单元,各个单元人数由300~600人不等,构建出规模适度、更适应乡村治理需要的农村社区网格体系。目前,全县农村已有1112个区域列为“寨管家”管护范围。

  明架构,定管护人员。采取“3+N”模式明确规范设置“寨管家”组织架构,确定“寨管家”管护人员。一是明确组织架构。“3”是指镇党委指派1名镇干部担任“指导员”,村“两委”选派1名村干部担任“包保员”,各寨从有资历威望、群众认可度高的乡贤寨老中推选1名寨长或副寨长担任“管理员”,将由县交通运输局聘请的路管员、县河长办公室聘请的巡河员、县林业局聘请的护林员、县公安局聘请的村级警务助理员、村寨聘请的卫生保洁员和管水员等明确为具体“管事员”,形成上下联动的管理服务体系。二是推选“寨管家”成员。成员实行一人多岗或一岗多人(除寨长外),如寨长兼任护路员、保洁员兼任护林员或多人共同担任保洁员。目前湄潭县共有“寨管家”成员4561名,其中寨长976名、管事员3450名,全部是从本村寨中德高望重、责任心强、公道正派的老党员、老干部、村民小组长、致富能人、贫困户中,通过村民代表会议民主推选产生。三是加强培训指导。建立“寨管家”与“群众会+”融合联动、“寨管家”主题活动、“寨管家”分级培训等机制,镇村党组织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幸福农民主题月”等活动载体,加强对“寨管家”的指导。

  明职责,定管护任务。明确“寨管家”的职责,确定寨长和其他“寨管家”成员任务。一是明确工作职责。根据村人口规模、管护范围和工作量等因素,明确工作职责。“寨管家”的职责为“三管三护三讲”,使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具体事情随时有人管,让乡村治理的末梢实实在在地延伸到了“最后一公里”。二是确定管护任务。各镇结合工作实际,确定寨长和“寨管家”成员的任务,签订项目管护责任书,做到细化量化清楚、分工明晰。

  明细则,定管护标准。针对管护项目内容,制定明确的细则,确定生活垃圾、饮水设施等项目的管护标准。一是各村建立具体养护和保洁制度和细则,通过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后,写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村规民约。二是制定管护工作标准。根据细则分类制定不同类别的标准。如村组道路除了做好日常保洁外,要定期对道路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对道路沿线堆放料、向路面排水排污、擅自设置广告牌、指路牌等违法行为及时发现并制止,保护路产路权。

  明措施,定管护保障。明确管护保障措施,确定管护工作保障机制。一是明确经费保障。县、镇财政共出资450万元,每年以2:1比例分担,按照每个户籍人口不少于9元预算安排“寨管家”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同时各村(居)可引导、整合集体经济、群众自筹、社会捐助等相关经费投入,自行统筹分配经费用于“寨管家”务工补贴、考评奖励或活动经费等。二是明确管护报酬。按照管护项目的工作量和难易程度,确定各管护项目的基本报酬和考核奖励标准,基本报酬为总管护报酬费的70%,按月发放;考核奖励部分到年终根据考核结果发放,结果在公示栏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三是建立管护考核机制。由镇纪委牵头,组织人员对项目管护、工程维护等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督,及时发现解决管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实行月查、季通报。

  “寨管家”的主要成效

  统筹了人力资源。统筹整合县级部门在乡村设置的公益性岗位人力资源加入“寨管家”队伍,发挥“1+5>6”的聚变效应。充分利用相应岗位的财政性补贴资金,解决“寨管家”成员劳务或补贴来源。通过设置“一人多岗”提高“寨管家”报酬,部分寨长工作补贴由原来的2000余元/年,提高至5000~10000元/年,较大提升了工作积极性。

  落实了长效机制。落实了农村基础设施“五有”长效管护机制,即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通过制定具体实施办法、管理制度,明确责任部门、机构和人员;每个管护项目有相应的管护标准,实现全过程规范管理;多种方式培育管护队伍,以当地村民为主,配备责任心强、精干高效的管护人员;多渠道筹措资金,落实可持续、稳定的管护经费来源,保障日常管护工作的开展;通过督查考核、社会监督等多种方式,实现长效、有效管护。

  强化了村民自治。为调动村民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推行村民自治,强化基层民主决策,坚持群众的事情商量着办,真正让群众主动投身到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来,各村制定了《改善人居环境治理村规民约》,签订了“三包”协议。组织开展家庭卫生评比活动,做到村民房前屋后和院落卫生整洁,生活垃圾入桶,家畜家禽圈养,不敞放,圈舍保持干净卫生,无露天粪坑。

  服务了人民群众。“寨管家”将便民服务送到群众身边,群众有需求直接找“寨管家”。西河镇匡家寨村民匡元庆从小患有小儿麻痹症、子女不在身边,外出办事一直行动不便、苦恼不已,殷成永当上“寨管家”后,经常帮他到镇里取低保金、领残疾人辅助工具等,匡元庆对“寨管家”赞不绝口,并积极参与到村寨卫生清扫等义务劳动中。抄乐镇群丰村四寨人饮工程覆盖190户694人,通过寨民会议成立“寨管家”,建立管水制度,由“寨管家”成员具体负责日常管道维护和收取水费,不仅大大节约了水资源,而且降低供水运行成本。

  (作者单位:贵州省湄潭县农村改革试验区办公室)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