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村大地底色更美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本刊评论员 字号:【

  长江流域禁捕退捕、人畜粪污资源化利用……在全面小康收官之年、乡村振兴发力之年,我们看到不少政策措施的出台,共同指向对乡村环境保护这一问题。乡村的“绿与灰”决定中华大地的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牢绿色发展理念,推行绿色发展方式,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2020年是“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任务的收官之年,是“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的关键一年。需“再添一把柴”,为在广袤的农村大地上绘就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美丽画卷,铺就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治理乡村环境突出问题必要且急迫。传统农业生产过程是绿色、无污染的,过去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为了多产粮食不得不毁林开荒、填湖造地。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加上化学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产生的污染物超出了环境承载力,农业生态循环链面临断裂的危险。随着绿色发展要求及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之战略,多方协同,合力攻坚,我国农业农村环境正在由点到面换上新颜,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但乡村与城市相比在环境治理与保护上还存在不小差距。发展要“好”字当头,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就应该且必须成为新时期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改善乡村环境就是在发展未来的生产力。绿水青山是农村的最大优势,是一笔“既买不来又借不来”的宝贵财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农村生态环境好了,土地上就会长出“金元宝”,生态就会变成“摇钱树”,乡村就可以成为“聚宝盆”。乡村环境治理关乎全体人民的共同幸福,关乎我国产业基础牢不牢、发展后劲足不足。下大力气补上“生态环境”这块短板,为未来乡村和城市发展留足广阔空间。要继续改善乡村环境,需要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加大保护力度。

  坚持尊重农业生产规律,让治理有章可循。恢复乡村秀美底色,应吸取传统农业循环利用的优点,把该减的减下来、该退的退出来、该治理的治理到位,让农业不再是产生污染的源头。我国正开展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常年禁捕、东北黑土地保护等具体工作,都提出了尊重农业生产规律、合理干预的治理要求。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需按规律行事,重构生态循环链,并探索典型模式加以推广,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要求贯穿到“三农”发展全过程。

  坚持采用绿色生产方式,让路径高效持续。农村生态环境不仅要靠事后治理,关键的工夫要下在事前。需转变当前农业生产方式,走一条绿色高效的现代化生产之路,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农业农村部《关于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扎实推进农业绿色发展重大行动,从根本上转变“竭泽而渔”的农业生产粗放型发展方式。多地也在积极探索发展绿色农业新产业,如数字信息农业、民宿餐饮业、种养循环等,已经成为我国乡村的一道靓丽风景。

  坚持完善政策制度法律,让成果有力长久。补上农村生态环境这块“短板”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形成协调有力的工作机制十分重要。我国正加快建立健全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农村环境治理政策支撑体系,健全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统筹协调机制和资金保障机制。此外,我国积极鼓励社会主体参与到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中来,大力引导各地撬动社会资本,支持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参与治理农村环境,建立“以奖代补”转移支付制度,大力培育农村污水治理、秸秆综合利用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的社会参与全新力量。

  保护乡村环境,更应重点关注为此付出的农民。除了短期政策补偿引导外,要在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上取得新突破。让保护生态环境的不吃亏,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让农民成为绿色空间的守护人和受益人。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