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在面临资源环境和补贴政策严峻约束、价格“天花板”与成本“地板”双重挤压的形势下,急需走一条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网络化、智能化、精细化、组织化的发展道路,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增值空间。以智能农业为特征农业4.0发展模式能够促使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升级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技术装备,将潜在的生产能力挖掘出来并有效提升,这将是未来中国农业生产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发展历程
经过了以人力与畜力为主的传统农业1.0时代、机械化的农业2.0时代、自动化的农业3.0时代,以无人化为特征的智能农业,即农业4.0应运而生。农业4.0是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为支撑和手段的一种高度集约、高度精准、高度智能、高度协同、高度生态的现代农业形态,是继传统农业、机械化农业、自动化农业之后的更高阶段农业发展阶段。农业4.0可以通过网络和信息对农业资源进行软整合,增加资源的技术含量,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从农业的1.0到4.0不仅是一个时间阶段的概念,也是一种生产方式的更新,更是代表了一种农业商业模式因时因地的演变。农业1.0到4.0的代际演进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技术进步、政策革新和劳动力升级三方面的推力是触发农业代际跃升临界点的关键因素。此外,这种演进还强烈地受到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大系统的影响,特别是当农业发展逐步迈向高阶后,市场化机制、大众消费理念、资本力量等在一定程度上诱使农业变换发展模式,并与推力相互响应,交替激发农业不断向高阶演进。
从时间维度来看,我国农业发展的地区差异将长期存在,因而我国农业形态从1.0到4.0多阶段并行也将长期存在。按照70%实现作为进入下一时代的基本标志,总体上我国正处在农业1.0长期存在、农业2.0普及推广、农业3.0成熟提升、农业4.0示范应用的并行推进时期,即将整体进入农业3.0时代。
从地域维度来看,我国幅员辽阔,区域发展不均衡,因而各地所处的农业代际有所不同,从农业1.0到4.0在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按照70%的代际特征表现作为当地所处农业代际的判定标准,农业1.0到4.0在全国范围的分布比例大致为20%、66%、13%和1%,同样表明我国即将迈入农业3.0时代。
农业4.0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乡村振兴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而农业现代化正是乡村振兴的本质所在——没有现代化的农业,就不可能解放生产力,农民收入就不可能增加,乡村的振兴就成为空中楼阁。乡村振兴要以现代产业为突破口,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运用更先进的机械、更优良的种苗、更科学的种植方法和更高效的管理,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带给农民更大的回报。
世界各国农业的发展,基本遵循了从农业1.0逐步过渡至4.0的演进路径。在农业4.0阶段,人们充分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空间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市场、信息等各种农业要素进行重新配置与优化,实现对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产品物流等农业行业的数字化设计、在线化处理、智能化控制、精准化运行、科学化管理和无人化作业,使农业实现大区域范围内整体优化配置,使农业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跃升到一种新的业态和形态。这种形态下,农业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智能,代表了农业发展的最终方向,是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找到了制高点,就有了努力的方向,就能够早日实现乡村振兴,实现中国梦。
发展瓶颈
农民整体信息素养不高。农业4.0需要一批高素质的科研人员和科技推广人员。当前我国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受到信息化知识培训较少,在广大地区的农业生产中过分依赖生产经验。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是制约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瓶颈。
农业规模化生产程度低下。目前我国始终没有突破依赖自然资源和低廉劳动成本的发展格局,个体化农业生产依然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传统的生产方式在农产品价格和成本方面处于劣势,被压在商品价值链的低端,对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造成阻碍。
农业信息化与机械化水平有待提升。由于我国地区间、经济和自然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发展不平衡,面临自然资源紧缺和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同时,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等更是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还没有真正在推动农业发展中发挥实质性的作用。
创新性的农业商业模式匮乏。以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智能化农业技术,在示范试点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绝大部分还处于科研项目阶段。若想实现其在农业领域的大面积应用,需要创新性地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商业模式,使得农业信息化、现代化得以可持续、良性循环发展。
政策建议
农业4.0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了迎接农业4.0快速到来,需要相关的政府、电信行业、IT企业、农业企业、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等部门共同发力。
加强组织与机制创新。加强领导组织,建立健全农业4.0工作机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广泛吸收电信运营商、金融机构、农业企业的力量,为决策和实施提供支撑;完善产业链利益联结机制;按照“举龙头、建园区、强基地、带农户、促效益”的原则,加快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牧场、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4.0;鼓励组建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联盟,加强行业自律,规范企业行为,服务会员和农牧户。
强化支撑与完善保障。加快构建以公益性推广机构为主导、其他服务组织广泛参与的“一主多元”农业4.0服务体系;推动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机制,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宽带普及;强化质量安全保障,加快建立农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制定高素质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奖励计划,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加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的培训力度,提高其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农业部门要组织相关的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开展农业4.0生态研究,准确把握各地农村的特点、农业经济的特点,准确把握农业4.0特点和发展趋势,积极构建农业4.0新生态;研究适合各地实际需求的农业4.0发展模式和商业模式。
加大投入与政策集成。加强与立法机关和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推动农业农村信息化相关法律法规制修订工作,建立依法促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长效机制;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增加互联网农业小镇的投入。市、县(区)两级财政每年的支农资金依据财力增长和支出需求逐年增长,强化资金保障,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
(作者单位:北京市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
#FormatImgID_0#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