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叶子,致富一方百姓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华迎春 字号:【

  20世纪80年代的黄杜村,是个远近闻名的穷山村,有“有女不嫁黄杜村”之说。这个躲在浙北群山旮旯里的村庄,除了山,还是山,人均不足7分耕地。而这些地,多是零零散散的坡地,无论种麦还是种稻,产量都很低。为了脱贫致富,村干部曾带领村民种过辣椒、板栗、杨梅、菊花,但始终没有实现“富起来”的愿望。

  政府一直想方设法帮助山里人脱贫,组织了一次又一次“会诊”。1995年,科研部门发现这里的土质、气候、积温、海拔适宜白茶生长,建议政府推广。溪龙乡党委和政府迅速做出了建设“千亩白茶基地”的决定。可是,因循于旧有的耕作模式,村民们响应者寥寥。于是,乡干部走村串户,一村村宣讲,一户户游说,可嘴皮磨破了,效果依然不佳。

  碰了“硬钉子”,乡里没有放弃。农民没钱买茶苗,乡政府给补贴;农民不懂栽培技术,乡政府便从中国茶科所、浙江大学请来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培训,还给参加培训的农民每人每天10元补贴……

  茶树茁壮成长,白茶打开销路,黄杜村一些“胆大”的村民开始跨入垦山种茶的行列。1997年,村民宋昌美带着打工挣来的10万元回到村里,从承包10亩荒山地开始创业,种茶、炒茶、卖茶。一路下来,她从一名普通的农家妇女,变成安吉白茶的领军人物,创立了“溪龙仙子”品牌。她还是安吉县溪龙乡女子茶叶合作社社长,带领110多名妇女发展白茶创业。1998年,全村村民筹集资金近200万元,种植白茶近700亩,黄杜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白茶专业村。到2003年,村民人均年收入首次超万元,茶农们的信心也越来越足,现在黄杜村种植白茶1.2万亩。县里为了防止水土流失,严禁25度以上的山坡开荒种茶。除此以外,能种的地方,村民都种上了白茶。这几年,有许多村民走出安吉,远赴安徽、重庆等地承包荒山,种植白茶3.6万余亩,扣除成本,每亩最低也有近万元的纯收入。此外,村民们还做起了白茶苗的生意,也是赚得盆满钵满。

  随着乡政府有关措施的出台,农民由不愿种到“撸起袖子加油干”。到1998年底,溪龙乡千亩茶园如期完成。政府因势利导,安吉县开始在全县范围内推广黄杜村种植白茶的经验。2001年,安吉白茶种植就突破上万亩。

  黄杜村脱贫致富的成绩,得到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重视。2003年4月9日,习近平同志在黄杜村调研时,对黄杜村的富民举措给予充分肯定,称赞“一片叶子成就了一个产业,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

  习近平同志的赞扬,更加坚定了茶农种茶致富的信心。2004年,安吉白茶面积升至5万亩;2010年,接近10万亩。17年来,茶农们牢牢遵循习近平同志的指示,一心一意在多种茶、种好茶上下功夫。

  现如今,黄杜村村民经营茶园4.8万余亩,产值超4亿元,人均年收入超3.6万元,这个只有417户1524人的小山村,一年的九成收入,就来自白茶园这个“绿色银行”。家家户户造起了小别墅,开上了小轿车,有的城里还有小洋房。

  黄杜村不仅卖白茶,还卖起了茶山风景、饮茶文化,向着三产融合的方向大步迈进:休闲观光园区、帐篷客酒店、白茶民俗村令人心旷神怡;茶食品、茶含片、茶博园风生水起;“印象溪龙”实景剧、白茶手工炒制非遗、白茶会客厅目不暇接……“2017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十强”显示,安吉白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达34.87亿元。村里的百姓们依靠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切切实实地将绿水青山转化成了发家致富的金山银山。

  (作者单位:浙江省安吉县卫生健康局)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