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云南省将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顶梁柱”,以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优势为依托、以“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为思路、以“市场化、规模化、组织化、融合化、品牌化”为方向、以“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双绑利益联结机制为抓手,推动扶贫产业转型升级、跨越发展,走出了一条产业有特色、带贫有机制、增收可持续的产业扶贫路子。
目前,全省贫困地区“县县有主导产业、村村有产业基地、户户有增收项目”的产业扶贫格局基本形成,全省共培育形成26个扶贫主导产业,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168.53万户,培育各类带贫新型经营主体2.85万个,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贫困户实现“应扶尽扶”。
四梁八柱,保驾护航“脱贫路”
高位推动聚合力。为压紧压实各级党委政府产业扶贫责任,云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亲自部署,做出系列指示批示,省政府成立由分管副省长任组长的云南省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农业农村厅,全面加强产业扶贫统筹协调、组织推进。2017年至今,云南先后4次召开全省产业扶贫工作部署会、现场推进会,及时总结经验、分析形势、部署工作,构建起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抓总、多部门协调联动的工作体系,确保了产业扶贫事有人管、活有人干、责有人负。
规划引领绘蓝图。2016年,省农业农村厅制定印发《云南省“十三五”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2018年制定印发《云南省特色产业扶贫三年行动计划》,指导各地尊重产业和市场发展规律,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立足资源禀赋,突出比较优势,既注重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也积极培育新兴特色产业。在产业规划引领下,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广大贫困地区扶贫产业特色更加鲜明、布局日趋合理。
政策红利激动能。2017年,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产业扶贫的指导意见》,明确了财政、金融、土地等一揽子支持产业扶贫政策措施。2018年,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下发《云南省产业扶贫工作考核办法》,明确贫困县每年投入产业扶贫项目资金不低于本县财政整合涉农资金的30%。2019年,全省各级财政投入产业扶贫项目资金达178.65亿元,占整合涉农资金总额34.23%。2020年,全省各级财政投入产业扶贫项目资金185.71亿元,占整合涉农资金41.5%,较2019年提高7.28个百分点。
尽锐出战帮“穷亲”。认真履行定点挂钩西盟县帮扶责任。2015年至今,省农业农村厅共选派厅系统60多名优秀干部驻村帮扶,全厅237名干部与西盟县班母村238户贫困户建立了结对帮扶关系。2019年4月,西盟县顺利实现脱贫摘帽,在全省脱贫成效考核中排名第一并荣获2019年“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为加大深度贫困地区产业帮扶力度,向深度贫困“堡垒”发起最后总攻。2019年起,省农业农村厅建立了由厅领导挂联27个深度贫困县产业扶贫分片包干责任制,主动申请全面参与省级15个重点县挂牌督战。两年来,全厅共派出干部418人次,走访贫困乡镇683个、贫困村1253个、带贫新型经营主体632个、贫困户2678户,指导地方解决327个工作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转型升级,扶贫产业“换新装”
调结构,打造传统产业“升级版”。在稳定贫困地区粮食生产基础上,持续调整优化传统产业种植结构,调减贫困地区籽粒玉米面积,大力发展青贮玉米产业。稳步提高马铃薯、甘蔗、豆类等作物良种覆盖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全面提高传统产业亩均单产。走种养结合发展路子,大力推广“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努力推动传统产业效益实现最大化。泸西县依托牛牛牧业有限责任公司,调整全县玉米种植结构,将效益较低的籽粒玉米调整为种植青贮玉米,组织贫困户成立农业综合开发服务社,与企业签订订单收购协议。宣威市通过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宣薯”系列,建立五级马铃薯种薯扩繁体系,提高良种覆盖率,马铃薯单产得到快速提升。最高亩产达到4.9吨,带动贫困户每年户均增收2300元。
转方式,抢占新兴特色产业“新高地”。云南将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与产业扶贫有机结合起来,将有发展基础、有优势潜力的贫困县优先纳入全省“一县一业”创建,着力打造贫困地区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标杆,引领带动全省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在2019年8月全省确定的20个“一县一业”示范县和20个特色县中,有28个贫困县进入创建行列,占全省创建总数的70%。目前,云南鲜切花、咖啡、中药材、澳洲坚果面积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茶叶面积产量居全国第二位,肉牛存栏居全国第三位、出栏居全国第七位,生猪存栏居全国第四位、出栏居全国第五位。双江县是优质勐库大叶种茶的发源地。近年来,该县开展“三品一标”认证,鼓励企业引进先进制茶工艺和技术,充分运用“互联网+茶叶”模式,着力打造“中国最美茶乡”。目前,该县茶园面积达23万亩,通过有机茶园认证2万亩,带动4228户贫困户每年户均增收2500元。
促融合,推动形成产业联动发展新格局。2018年8月,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跨越发展的实施意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提升贫困地区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为抓手,支持贫困地区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电商等新型流通业态。启动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注重乡村旅游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引导农、文、旅等产业跨界发展,推动贫困地区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元阳县立足千年梯田,同时做好农耕文明保护与传统产业提质增效两篇文章,大力推广“稻鱼鸭”综合种养模式,梯田亩均产值由单一种植红米的2000元提高到8000元,目前实施面积达3万亩,覆盖贫困户1.1万户,实现了哈尼梯田“一水三用、一田多收”。
主体带动,鼓起群众“钱袋子”
培育主体强帮带。2018年8月出台《培育绿色食品产业龙头企业鼓励投资办法》,对8大重点产业的企业投资额达10亿元、5亿元以上的,分别给予10%、5%的一次性奖励。2020年6月,为确保绿色食品产业龙头企业鼓励投资办法尽快落地,将奖补对象调整为投资茶叶、花卉、水果等重点产业的企业,并对企业新增种植、养殖、加工、冷链等资产性投资1亿元以上的,按10%给予一次性奖励。出台《云南省支持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建设政策措施》,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对2020年1月1日-12月31日实施的新建、改扩建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项目给予奖补。组织开展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以点带面推动合作社规范财务管理,提高发展质量。
政府搭台闯市场。积极组织贫困地区带贫新型经营主体参加各类产销对接活动。2015年以来,省级共组织参加30多场全国性产销对接活动,现场签约产销订单金额478.5亿元,推动全省贫困地区与国内大型农产品营销企业、批发市场、大型超市建立长期稳定供销关系。借助电商平台组织举办云南“10大名茶”专场直播,多渠道拓宽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营销渠道。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峻挑战,全面加强农产品产销信息监测,在云南农业信息网开通“农产品产销对接信息—云南抗疫助农”公益平台,促进产销信息对接。组织贫困地区茶叶企业开展网上直播,共组织开展农产品直播带货100多场次,销售农产品187.8亿元。
“双绑”模式促联结。针对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不紧密的问题,探索创新龙头企业绑定合作社、合作社绑定贫困户的“双绑”模式。2019年6月,省产业扶贫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产业扶贫工作规范“双绑”机制的指导意见》,以订单生产、生产托管、就业务工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为纽带推广“双绑”模式。目前,全省有2800户农业企业、851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01.09万户贫困户建立起“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双绑”模式,产业扶贫组织化水平正向“龙头企业连市场、合作社强组织、贫困户抓生产”的专业化、高质量方向加快发展。
产学联姻,打通致富“快车道”
组建专家组,对口帮扶“全覆盖”。2019年3月,省农业农村厅印发《关于组成贫困县产业扶贫专家组的通知》《关于建立健全产业扶贫技术服务团队的通知》,依托全省各级农业科技队伍,建立436个专家组,与88个贫困县建立了农业科技对口帮扶机制。落实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从全省贫困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结对帮扶干部、村组干部、县乡农技人员、乡土专家、种养能手、致富带头人、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中遴选聘用产业发展指导员2.86万人,累计到户开展指导服务117.03万次。
推广新品种,高产更高效。近年来,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色品种推广路子,大力推广“云岭牛”“云上黑山羊”等具有云南自主知识产权的畜禽新品种,“云岭牛”养殖覆盖31个贫困县,存栏达25万头,带动近2万户贫困户增收脱贫;“云上黑山羊”养殖覆盖63个贫困县,存栏达200万只,带动1.5万户贫困户增收脱贫。
培训好技术,让贫困群众富了口袋也富了脑袋。近年来,全省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切实加大贫困群众技能培训力度,围绕贫困地区农业主导产业,采用从田间到课堂,从基地到农户的“就近就地”“农学结合”培训方式,共组织开展贫困地区创业致富带头人和扶贫技能培训19.1万人。依托玉溪大营街社区国家级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举办10期34个产业扶贫培训班,培训贫困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大学生村官共1001人。如今,走进贫困县村庄的产业扶贫基地,经常能看到科技人员和农户交流、教农户种养殖技术的场景。
绿色引领,幸福指数“节节高”
把产品打成“牌”。组织贫困地区实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大力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打造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2020年上半年全省贫困地区“三品一标”新认证登记组织175家、产品442个,累计有效获证组织达2126家、产品达6032个,较2019年底分别增9.0%、7.9%。
把风景卖成钱。鼓励引导贫困地区坚持走生态产业发展之路,合理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源,梯次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治理和“厕所革命”,大力组织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生态产业、整洁村庄、秀美风光,不但极大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更让许许多多彩云深处的“穷寨子”变身成知名旅游打卡地。每年五月,在怒江州福贡县,站在老姆登村的观景台上眺望,皑皑碧罗雪山,巍巍高黎贡山,群峰交错之间,汹涌的怒江卷起千层浪,散落山间的竹片房、杈杈房被结实、美观的农村新居取代,茶园里农户采茶忙。这些年来,在“怒族能人”郁伍林带领下,当地村民们守着绿水青山,开客栈、办农家乐、种高山茶,从背着锄头“看天吃饭”,摇身一变端起了旅游业“金饭碗”。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供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