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装着百姓事的“小胡书记”——记贵州大方县上坝村第一书记胡建设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李昌贵 字号:【

  两年前,34岁的党员胡建设告别怀孕的妻子,带着组织的重托,前往贵州省大方县兴隆乡上坝村驻村。上坝村是一个有着15个村民组、2730人的深度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51户1125人。村基础设施十分落后,他去的时候,连通组路都没有。

  胡建设家在贵州盘县,彝族人,研究生毕业后,2012年通过人才引进来到大方县,2017年到民宗局古籍整理所工作,“中国彝族网”就是他创建的。

  对于在上坝村的工作,胡建设默默地告诉自己:“我虽是一个新兵,面对困难,也不能退缩,决不能丢脸。”他通过边驻、边学、边做,从掌握各类政策开始,工作思路逐渐清晰,和群众的距离也越来越近。

  帮支部戴“新帽”,啃项目“硬骨头”

  胡建设深知:“上坝村要想如期脱贫摘帽,必须先摘掉后进党支部的帽子,建起一支强有力的干部队伍。”

  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是“第一书记”的首要职责。胡建设讲政治、顾大局,团结“两委”班子。到村后,首先就与主持工作的党支部副书记进行深入地谈心,讲清驻村第一书记的职责,表明脱贫攻坚期间驻村第一书记的工作态度。

  在随后的工作中,胡建设走访老党员、退休老干部,深入了解村“两委”、党员干部的履职情况。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第一书记上党课”等活动,加强了党员干部教育,营造了十九大精神宣传氛围,强化了支部阵地建设。

  同时,他说服村委写申请,经乡党委批准,成立了上坝村党总支。在此过程中,他还组织召开党员代表大会,选举党总支书记、副书记、委员,组建新的党员干部队伍。

  “为推动后进党支部整改‘摘帽’,我们党总支成立了上坝党支部、中坝党支部和5个党小组。先后选举出了各支部书记、委员,推荐各党小组组长。”胡建设说。

  支部需要建设,村的基础设施也需要建设。

  “上坝村距离兴隆乡政府9公里,远离交通干道,基础设施欠账较多,人居环境非常落后。12.12公里‘组组通’、10.14公里进寨路、15000平方米‘两硬化’、81户危房改造和人均住房面积不足补短板、88户旧房整治、71户易地搬迁,全都是要在半年时间内啃掉的‘硬骨头’。”这些短板,胡建设说得头头是道。

  为了快速推进项目建设,胡建设建议挂图作战,倒排工期,抓住危房改造一个个关键因素,配合专班对其分解任务,逐户销号落实。

  “胡建设确实办了实事,向我们民宗局申报了贫困户‘两硬化’补短板、太阳能路灯、‘组组通’便民桥等项目,据说还安装太阳能路灯110多盏,为贫困户硬化院坝2483平方米、入户路3082米,通过项目申报,还获得了我们少数民族发展项目资金85.4万元。”县民宗局局长龙兴建称赞道。

  胡建设不仅向单位申请项目资金,还充分运用县红十字会的帮扶项目,争取到“博爱家园”同心圆项目资金40万元,建立村级红十字会服务站、康体文化广场,向贫困户、困难户发放生计金22.8万元。

  做产业发展“引路人”,树环境整治“小卫士”

  上坝村是历来的“鱼米之乡”,五里香水稻更是久负盛名。但产业是上坝村发展的短板,用极度薄弱来形容都不为过。在走访调研后,胡建设认为,刘家坝白族村寨、1200亩五里香稻田、十里洛姆河这三样宝贝是上坝村产业发展最好的选择。

  结合村情实际,胡建设提出了“两路一寨,一河三组团”、以“桃李上坝,十里稻花”为主题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发展思路,沿洛姆河流域覆盖荒田沟、中坝、后沟三组团,探索发展“春季菜花,夏季稻花,秋季稻香”生态农业。

  上坝村已经种植了桃、李、杨梅等经果林980亩,早熟马铃薯680亩,辣椒300亩。其中,胡建设直接带领村“两委”种植五里香水稻40亩,发动群众种植160亩。此外,他还将发动群众流转土地种植韭菜200亩,发动145户贫困户养猪211头、养牛98头,直补58.28万元。

  产业发展有思路,环境卫生整治胡建设也有独特的治理思路。

  据村主任王方才介绍,村寨环境卫生整治一直是农村工作的短板。目前,上坝村利用公益性岗位,已经吸纳了44名贫困户,分别聘为护林员、护寨员、护路员和护洁员,这样既增加贫困户收入,又能确保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常态化。

  “虽然公益岗位人员确保了面上的环境卫生治理,但群众的个户卫生、环保意识还不够深入人心,部分家庭还处在‘脏乱差’的‘贫困线上’。”胡建设说。

  为切实改变村子、寨子、院子、屋子环境面貌,胡建设牵头组织策划村校联动、“小手牵大手”开展村级卫生评比活动,让学生参与到环境卫生宣传工作中来,担当“评委”,做环境“小卫士”。这样既能发挥“小手牵大手”带动父母爱护环境卫生,又能监督、激励群众搞好个户环境卫生。

  “我们很多老百姓看见学生扛着少先队旗、戴着红袖章、系着红领巾进村入户,就主动拿起工具搞卫生。”参加活动的干部激动地说。

  通过“小卫士”参与评比活动,全村掀起了爱护家庭环境卫生的热潮。谈起如何想到这个办法,胡建设说,“家家都有老有小,学生就是天生的‘催化剂’,这样做就能促进群众接受环卫教育。”

  民情联系卡听民心,民情日记解民意

  胡建设喜欢和村寨里的老人拉家常,以便在闲谈中倾听民心,了解民意。在刘家坝组,老百姓最熟悉的帮扶干部就是“多远就笑呵呵的小胡书记”。

  为了倾听群众心声,密切联系群众,胡建设带领驻村工作组,在群众家门口及15个村民组显著位置张贴“第一书记”民情联系卡,确保群众在急难之时,第一时间能获得帮助。

  后沟组郝林胜在村参加群众会,返回途中脚踝受伤,被困在比较危险的塌方路段,打电话到村请求帮助。正在接待调研团的胡建设收到消息后,立马带上包组干部开车前往救援。在初步了解郝林胜可能脚踝骨折后,紧急联系家属一起将其送到乡卫生院,诊断为足底根骨骨折。又因乡卫生院不能治疗,自己连夜开车将其送到县医院救治。

  不仅在危难之时,胡建设想着群众,平时他心里也装着大家。“我们村许多老百姓都熟悉一辆满是尘土的小包车,经常可以顺路前往兴隆和大方。”一个村民笑着说。这辆小包车正是“369”便民交通车。这车是胡建设媳妇为了他驻村工作方便,花2万多块钱给他买的旧面包车,“369”是车牌尾号。

  “胡书记常说小时候读书要走2个小时的山路,很辛苦,所以他星期天上兴隆办事,都会叫上几个学生一起走。”王方才说,“搬迁到大方的贫困户都会主动联系他,他就帮助运苞谷、大米等物资。”

  胡建设还有个民情日记,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一些事情:高坡组“一把锁”的矛盾,大寨坡组两亲家“宅基地”纠纷,张家寨组“两硬化”不满意;需要帮助无房户争取住房保障、帮助特困户申请易地搬迁、帮助大病户申请“四重医保”……面对林林总总的问题,胡建设总是热忱地去帮助解决。他说:“我讲原则,守底线。我讲的原则就是党纪国法;我守的底线就是群众利益。”

  (作者单位:贵州省大方县委党校)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