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乡村振兴战略,PPP模式大有可为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冯晋平 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始终把关系国计民生根本性问题的 “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年4月13日,农业农村部发布《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指引》不仅为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指明了方向,也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行动指南,有利于更好地激发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的热情和活力。

  改善和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是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有力支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为此,在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也需要社会资本的积极参与。PPP模式作为公共服务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在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方面,可以有效发挥带动作用。以PPP模式支持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有利于社会资本进入公共领域,调动其投资积极性,加快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补齐乡村振兴的突出短板。二是倡导和支持专业人做专业事,有利于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更好地发挥政府和社会资本的比较优势,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实现合作共赢。三是提倡建设和运营并重的理念,不仅能够提升项目管理水平和产出效益,提高公共产品和服务质量,也有利于筛选和培育出一批具有技术储备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专业化运营企业。四是社会资本积极参与项目投资建设管理,短期有助于缓解政府当期财力不足的困难,长期有助于减轻政府对公共领域的总体投入负担。

  《指引》提出,社会资本投资农业农村、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聚焦乡村振兴重点领域。PPP模式的运作特点,顺应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有利于推动政府治理能力建设和国家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一是促进政府实现“职能转变”,由“管理者”转变为“监督者、合作者”,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加强监管上,减少对微观事务不必要的管理和干预;二是政府通过授予特许经营权等方式引入社会资本,不但可以发挥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作用,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而且有助于破除各种行政垄断,消除社会资本进入公共领域的隐性壁垒,推进农业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化配置;三是建立政府与市场主体的“利益共享”机制,通过长期持有和经营,可有效平衡短期和长期收益,让企业投资农业农村“有钱可赚、有利可图”,且盈利相对稳定,一定程度上解决基础设施短期回报差的问题,提高了农业农村项目对社会资本的吸引力;四是引入市场竞争和激励约束机制,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公共服务供给效率,在“追求利润”和“规避风险”的驱动下,企业会充分进行项目前期论证,充分了解市场环境和实际需求,“筛掉”重复建设项目,同时会注重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公共产品提供效率,避免出现成本超支、工期拖延、“豆腐渣”工程等问题,影响项目投资收益;五是倡导政府和市场主体“按照合同办事”,提高项目运作透明度,注重公平参与、平等协商、绩效评估和结果导向,社会资本负责项目的设计、建设、运营、维护等,也承担相应的风险,权责对等,政府在特许经营期内,根据项目运营情况、公众满意度等,定期对价格、补贴等进行调整,双方互相监督,强化合作,使社会资本“盈利但不暴利”。

  作为经国务院批准、由财政部联合国内10家大型投资机构共同发起设立的唯一国家级PPP引导基金,中国PPP基金投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可以发挥“引导、规范、增信”作用。自2016年成立以来,中国PPP基金按照国家相关文件要求,积极围绕职能定位,为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专项规划以及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其他重大项目中的PPP项目提供融资支持。截至2020年3月底,中国PPP基金累计签约项目100余个,中国PPP基金投资额600多亿元,撬动项目总投资额近万亿元。

  中国PPP基金投资农业农村、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将围绕《指引》提出的乡村振兴重点领域,积极谋划实施一些兼顾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具有较强创新示范意义的典型PPP项目。一是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等;二是生态循环农业,包括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等;三是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包括国家南繁育种基地、标准化生产基地、集约化加工基地、仓储物流基地、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体系、现代农业产业园、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等;四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包括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乡村休闲旅游、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等。

  希望在中国PPP基金与合作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能够推动建立农业农村PPP项目合作共赢机制,培育农业农村PPP模式发展良好生态,引导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可持续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投资建设,助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

  (作者系中国政企合作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