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观峰村 抓住文化建设为乡村聚人气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龚城 彭田 字号:【

  今年是重庆市巫溪县古路镇观峰村党支部书记王应鹏担任村干部的第16年。回忆自己2004年刚成为村干部时,国家鼓励农村大力发展集体经济,他组织村“两委”向村民筹借了40多万元养了5000多只獭兔。次年,獭兔市场行情不佳,王应鹏本再想向村民筹点钱修冷库,把獭兔皮毛存起来等市场好转时再销售,但村民们当年看不到效益就不愿再投入。各方筹不到钱,最后獭兔贱卖,产业夭折,村委欠债,村民更坚定了“发展只能靠外出务工”这一条路。

  广大西部山区受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制约,村民“不愿回,不敢留,不交流”,山区乡村振兴面临严重的人才困境。观峰村从当地实际出发,以文化建设作为抓手,以学习文化改变思想,以传统文化添活力,以景观文化造认同,以旅游文化为引力,让人才想留下、能留下、留得住,走出一条“以文聚人”的有效破难路径。

  三大原因导致人才困境

  山区农业基础薄,没钱赚。观峰村位于重庆市最偏远乡镇之一,距离县城有22公里,林多地少,是典型的“深山老村”,农民没钱挣,迫于生计和发展需求前往更发达地区务工。过去二十年,大量青壮年前往县城、重庆主城乃至北上广等大城市。常年在外务工的村民田家林说:“前几年村里的风气就是年轻人不去往大城市挣钱就感觉是能力差。”

  山区农民居住分散,交流少。受限于山区交通不便,村与村之间,组与组之间,甚至村干部与农户间沟通不畅,缺乏团结力。观峰村8个组之间相隔较远,有的村民居所甚至还有流动性,村委会开展群众工作多有不便,彼此心生芥蒂。“以前村民自己不了解集体情况,看别的村甚至别的组发展好,就觉得是我们贪用国家给的钱。”观峰村委委员鲁小东说。

  山区农村文化底子薄,无根基。山区农村的社会文化同质性高,村民认同感低。多数年轻人觉得“屋里没文化”,更向往外面生活的多姿多彩。以上“三无”难题反映着地域限制下的人才缺乏与人心不齐,于是,积极开展文化建设的现实需求已迫在眉睫。

  开拓出“文化孕人才”的观峰方法

  2012年,返乡归来的“乡贤”王应开把自家房屋重新装修一遍,开办了“丰裕园”农家乐,一年下来获得了10多万元的收入。2013年,奉溪高速通车后,观峰村一下具有了发展乡村旅游的区位优势——距高速出口仅7公里,并位于通往国家森林公园的必经之路上。通过与王应开等乡贤的讨论与合作实践,观峰村委会逐渐意识到,山村发展要“文化开路”,主抓村庄的文化建设。“抓好文化建设对我们山区的人才困境是‘对症下药’。”王应鹏说。为破解人才难题,进而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村委会结合本地实际,把文化“送上山”,以期能把人才“引回来,留下来,育出来”。

  弘扬学习文化,帮助村民解放思想。村委会遴选每年在村内有名望、有作为的村民代表参加政府或自发组织的至少6次外地观摩,经二次传播改变村民保守思维。观峰村8位村民代表去湖北恩施观摩回来深受震撼:“同样是山区,别人能做这么好。”每到春节,村委会都要组织在外工作的返乡精英座谈交流会,相互讨教切实可行的“致富经”。观峰村向党员和群众采集并讨论本村解放思想的口号,评选出“人靠思想,车靠保养”等7条鲜活口号,由村委制成标语。支部委员田晓燕说:“农民自己的话,当然最听得进去。我们和村民一直在积极谋发展。”

  点亮传统文化,激发村民内在动力。一是点亮“孝德”,化孝心为活力。依托本村重孝爱家传统,观峰村建设了孝德长廊、孝德堂等文宣平台,每年评选10位村内“孝德之星”予以鼓励,使中青年越发爱在乡工作。二是点亮“志气”,化面子为动力。迎合村民“穷也不穷志气”的要强性格,观峰村善用表彰机制,张榜表扬为本村发展有贡献的乡贤8位、顺利脱贫的农户12位、致富能人4位等,并撰编优秀事迹。贫困户王延年表示,希望自己也能早日上脱贫光荣榜,“不给屋里拖后腿”。三是点亮民俗,化旧手艺为生产力。借助旅游发展契机,观峰村让本土的鞋垫刺绣、舞龙狮等技艺变成民俗项目,在接待游客团时配以展演,让老一辈手艺人得以发光发热,让中青代积极传承。

  营造景观文化,催生村民家乡认同。观峰村陆续拉动投资500余万元,兴建了荷花池、龙头寺等一系列乡村景观,提升了村庄“颜值”,改变了村民观感。78岁老农民邬顺福感叹:“我们村过去哪个时代都没得现在好看。”观峰村计划将各组的村民住宅刷上统一颜色,装统一的雕花窗,在齐整村容的同时也强化各组的集体情感。支部书记王应鹏说:“让村民和游客一看就知道,这是观峰。”观峰村号召村民捐赠家内老农具、旧物件建成村史馆,让村民感受发展成就,增添未来信心。

  壮大旅游文化,增加村民收入。村委会与返村乡贤合作成立江雅公司搞旅游,创造30余个长期岗位并保障待遇。江雅公司给管理岗月工资5000元左右,服务岗月2000元左右,吸引了不少中青年留村就业。观峰村从2012年的1家农家乐发展至今的39家,这些农家乐与江雅公司分红合作,提升村庄旅游接待能力,为大量农民工的在乡家属提供增收路径。

  观峰村以文化带动人才振兴的启示

  观峰村通过文化建设,一定程度上破解“山中无人”的人才振兴难题,同时做大了乡村旅游业,探索出一条“以文聚人”实现山区乡村发展的本土路径,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立足地方特性是文化建设发挥效用的前提。文化建设要切实发挥效用,需要“深得民心”,其前提是“深知民心”。这就要求村干部在开展文化建设之前做好调查,了解民风民情。观峰经验中,一是抓住了本村村民重面子、重孝德两个人文环境的突出特点;二是抓住山区生态好、景色好、交通发展区位好三个特点,通过文化建设和旅游业发展,弱化缺资源、环境闭塞的发展难点,最大限度发挥资源条件的优势。

  非干部精英是“以文聚人”的重要工作对象。非干部精英,指不在政府或村委任职的返乡务工者、企业家、知识分子等,他们比广义上兼任村庄干部的“乡贤”更接地气:一方面,他们本身是重要的人才资源,需要积极引导;另一方面,他们站在不同立场,并在村内享有很大文化影响力,能引导他们积极参与配和,队伍建设更有事倍功半之效。观峰村最先搞旅游业的王应开就是非干部精英,与村委会到积极合作,有效化解了村民对村集体的不信任感,是观峰村得以顺利开头“以文聚人”工作的关键。

  政府应加强对乡村文化治理创新的支持与引导。近年来国家提出服务型政府转型,提倡基层文化工作中的治理创新。观峰村“以文聚人”的创新工作机制,政府要保证其制度空间,同时也需适时予以思想上正能量的引导和及时予以政策上、物质上的支持帮助,让文化建设发挥积极且最大化的治理效用。

  (作者单位:龚城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彭田 重庆市巫溪县古路镇政府)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