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庄的文化自觉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何建斌 字号:【

  修建文化广场、十二生肖亭、崇文书岩,连续举办17届“村晚”,持续5年拍摄川北民间传统文化纪录片《川北旧事》,正觉寺村迎面扑来的文化气息,让人们深深感到文化在乡村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正觉寺村与川北其他村庄最大的不同,就是‘文化立村’。德孝文化、忠孝文化、乡贤文化在正觉寺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引导作用,文化已成为正觉寺村的灵魂。”5月中旬,来自新华社、中国作家协会、四川省作家协会和《华西都市报》《绵阳日报》《南充日报》《广元晚报》等单位的20多名作家、总编在四川省南部县伏虎镇正觉寺村举行采风笔会,参观该村建设的寺外桃源风景区、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农民别墅群,观摩由该村农民企业家组织拍摄的川北传统文化纪录片《川北旧事》。一路走,一路看,“四川省首批先进文化示范培育村”“中国特色村庄” 所呈现出来的点点滴滴,让大家感动、振奋、震撼。

  文化情怀 培育文化沃土

  正觉寺村地处四川省西充县、南部县、盐亭县三县交界处,与川北浅丘的村庄别无二致。海拔两三百米的群山下,一条细小的河沟将村子分为东西两部,东部是水田旱地,西部也是水田旱地。旱地大多是黄澄澄果子挂满枝头的枇杷树,水田部分流转整理,形成波光滟潋的水上乐园。

  “布谷,布谷”“豌豆快红,豌豆快红”“李贵阳,李贵阳”……清晨5点过,正觉寺村茂密的树林里,百鸟争鸣,清脆婉转的“协奏曲”从窗外飘入,空气中弥漫着月季花香、枇杷果香以及不知名的草香。

  “这么早就起来了?”

  “嗯,到伏虎场卖枇杷。你也早嘛。”

  “我还要去摘枇杷哦,才有卖的。昨天摘的都卖完了。”早起的村民相互招呼着。

  晨曦初露,其乐融融。

  “上世纪末,我们村打牌、酗酒、赌博、偷盗现象严重,村民之间为一点小事就可发生纠纷。村里赵、王是大姓,宗族之间也有矛盾。你现在看到的变化,都源于我们村一个人——王新。”正觉寺村党支部书记赵太勋说,在外打工、办企业多年的王新曾经当过电影放映员,文化情怀浓厚,2001年春节回乡过年,看到村风民风陋习依旧,倡议在村里搞点文化活动,把人们从酒桌牌桌上拉过来,扫除陋习,丰富乡邻精神生活。

  王新的想法与村党支部不谋而合。2003年春节,正觉寺村“春节大联欢”盛大举行,七里八乡的老百姓扶老携幼前来观看。被老百姓称为“村晚”的春节大联欢,一炮打响。到2019年春节,春节大联欢连续举办了17届,2020年春节因为疫情而停办。

  “我是从小看村晚长大的,希望我们的村晚一直办下去。”村民赵汝俊说。

  “正觉寺村每年举办村晚,我都要带着家人从重庆赶过来观看,节目非常精彩。”来自重庆的游客尹友峰表示。

  仅有春节大联欢是不够的,王新还要给人们找点事做,增加收入。2006年开始,王新投资近2000万元兴建了德孝文化广场、忠孝文化广场、十二生肖亭、崇文书岩、寺外桃源风景区和返乡农民工创业园,正觉寺村成为一个让村民引以为傲的家乡。

  记住乡愁 拍摄《川北旧事》

  嘉陵江自北向南流经川北地区,像一条玉带把沿岸紧紧缠在一起, 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区域性文化。人们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劳动中,发明创造了各种自娱自乐的民间文化,比如傩戏、灯戏、号子、小调、山歌、剪纸、戽水、吼拐、蒙箩筛、鸡壳子等。

  这些东西,大多靠口口相传、手手相传,农村的青壮年大都外出打工了,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能传承这些手艺、传唱这些民歌了。要把这些属于“旧事”的东西搜集、整理、保护起来并传承下去,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江苏昆山办企业的王新又一次承担起了这项投资巨大的工程。

  王新从正觉寺村、南部县、昆山市里各取头一个字,成立了四川正南昆文化公司,计划出资500万元,拍摄30集川北民间传统文化纪录片《川北旧事》。2016年6月,《川北旧事》摄制组成功组建,首先聚焦具有川北地方特色的剪纸、花灯、地灯戏、傩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到目前,王新已投资200万元,陆续拍摄了22集《川北旧事》。5年来,摄制组走遍了川北南部、阆中、盐亭、江油、苍溪、剑阁等县(市),用脚板走出纪录片的脚本。

  71岁的宋开华是摄制组负责人,《川北旧事》故事搜集、脚本撰写等都是他负责。“60公里的嘉陵江两岸,全长303公里的西河两岸,我都是一步一步走完了的,5年来,行程上万公里。长年累月都是一个背包伴随我,包里装的是摄影支架,夏天装矿泉水,冬天装开水,还有一瓶白酒。走饿了累了,就在树下歇脚,喝水喝酒啃馒头。”

  “这还不算啥,最危险的一次碰得头破血流。那是在江油市云集乡钻西河溶洞。为了探寻一滴一滴的水从碳酸盐岩上掉下来,汇入浩瀚的升钟湖的奇妙景象,我一不小心脚底打滑摔倒了,头上磕了个口子,血流不止。同事急忙拿出急救包包扎,才把血止住。”宋开华说起这些险情,泰然自若。他说这种泰然自若源于自信,这自信就是文化自信。

  《川北旧事》包括人文、地理、故事、传说、民风、民俗、戏曲、山歌、劳动号子、传统劳动工具和劳动过程等,每集时长20分钟左右,每分钟都饱含着浓浓的乡愁,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这些民间艺术珍品,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拍摄《川北旧事》,既是一种文化自信的豪情流露,又是一种文化自觉的责任担当。

  拍摄《川北旧事》也历练了刚毕业的大学生们。担任《川北旧事》摄像的王力说:“对于这些即将失传、消失的老手艺,我学不会,就用自己的双手去留下父辈、爷爷辈们的记忆。拍摄于田间,闻着稻草的香味,感觉瞬间穿越。”

  乡贤文化 传统文化之根

  “清早起来嘛哥哎,去上梁嘛妹儿哟,摘片树叶儿玩耍,叫叫吹响响,花花扇儿摇;情妹儿听到嘛哥哎,树叶儿响嘛妹儿哟,假装出门玩耍,叫叫晾衣裳,花花扇儿摇。”在第二十集《川北旧事·民歌小调》里,阆中古城土生金客栈民歌手王建华唱的民歌小调《晾衣裳》,婉转悠长,配以古城院落的青瓦木格子门窗、木案桌、青花瓷茶具,将古城风情展示悠然。

  “月儿落西霞,那西霞像冤家,冤家不来喊我家耍,我心里乱如麻。”同样在《川北旧事·民歌小调》里,南部县大坪镇村民李登勤唱的《月儿落西霞》,粗犷嘹亮,与陕北民歌有得一比。李登勤说,过去集体生产的时候,山沟里面的老百姓没有什么文娱生活,出门就爬坡。群众担起大粪,一串一条龙,唱起山歌,扯起嗓子,高兴得很,为啥呢?因为唱起山歌小调,就不知疲劳,劲也来了。这首《月儿落西霞》,在绵阳、广元、南充、巴中的山区都有传唱。

  《川北旧事》搜集的一些老传承人的现场表演弥足珍贵。剑阁县盐店镇五指山村的“竹马调”,富有短小精悍、口语俚曲成趣的特点;南部县双峰乡87岁的曹文武老人,改编宣传孝善道德的花鼓小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南部县升钟镇80岁的张福英老人唱的《幺妹放羊》《买杂货》《绣花荷包》等,语言质朴浅白,意境含蓄优美,既有劳动的乐趣活泼,又有爱情的情真意切,深受群众欢迎。

  每集《川北旧事》将该集故事的来源、流传区域、特征特点、表现形式、典型传承人等一一呈现,图景都是川北的山水、土地、房屋、树木,解说是纯正普通话,现场当事人的说唱又是纯正的四川话或川北方言,娓娓道来,自始至终,如身临其境。

  正觉寺村会议室里人声鼎沸,作家、总编们畅所欲言,谈感想,提建议,都是一个心愿——为了正觉寺村的明天更美好。《四川文学》副主编杨献平表示,正觉寺村的建设体现的是一种新的乡贤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之根的深度挖掘与弘扬。王新和像王新这样的乡村经济文化“达者”“贤者”,所做的事情和所呈现出的效果,对于全国的乡村而言,有着巨大的借鉴意义甚至引领作用。

  中国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委员、成都市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蒋蓝认为,德孝文化、忠孝文化已经成为正觉寺村蜚声在外的一张名片。德孝文化、忠孝文化不仅仅是中华传统中维系家族传承的纽带,更是一个民族、一个家庭“家和万事兴”走向发达的根本保证。

  《广元晚报》总编辑青兴海表示,正觉寺村环境舒适,风光迷人,小村不小,有大视野、大胸怀、大境界。川北地区风月同天,山川同体,嘉陵江和古蜀道把川北连在一起,《川北旧事》把散落川北民间的“珍珠”串接起来,做了一件大好事。

  在正觉寺村,王新已成为乡贤文化的符号。在王新的带动下,该村一批农民工老板返乡创业,提供就业岗位70多个,有的贫困村民由此走上脱贫之路。

  2019年9月12日至16日,南部县第四届微电影节在正觉寺村举行,包括微电影大赛、诗歌散文创作比赛、民俗节目表演、武术名人精英赛、根雕艺术作品展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进一步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2016年以来,我们村已连续举办了四届微电影节,取得了良好效果。”赵太勋说,微电影在丰富本村村民文化生活的同时,还进一步挖掘了文艺人才,带动了全村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

  (作者单位:南充日报社)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