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体系优势 办好让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基于陕西农民教育培训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杨旖旎 于综洋 字号:【

  近年来,陕西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积极响应农业农村部 “农民教育培训提质增效行动”和“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发挥体系优势,办好让农民满意的教育培训。截至目前,全省已培养高素质农民18万,农广校体系承担任务占 85.6%。笔者通过走访陕西省农广校、咸阳市旬邑县、西安市高陵区等地,对农广体系在农民教育培训中提质增效的做法进行了调研和思考。

  主要做法

  分层分类,开展精准培训。按照职能分层分类,陕西省各级农广校精准聚焦重点产业组织培训,省级开展领军人才、农业经理人和示范性师资培训;市县级主要开展优势农产品为单元的示范培育、青年农场主培训以及当地重点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如农业经理人培训在于提升涉农经济组织中管人、管事能力,培养具有企业家思维的农业管理人才,与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青年农场主培训有较大区别。基于农业经理人的培养目标,省农广校将培训对象主要锁定为全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的经营管理人员和有志于从事农业经理人工作的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等,并通过自愿申报——县校资格初审——市校资格复审——省校资格终审的程序遴选确定参训对象。

  制定标准,培育领军人才。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陕西省农广校结合实际,邀请农业农村行政管理部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专家教授,以重点产业需求为导向,按照管理型、经营型、技术型、服务型、产业型五个类型,制定了《陕西省高素质农民领军人才遴选标准》,明确了各类人才遴选的年龄、文化程度、产业规模、职业诚信、职业资格等具体指标。组织市、县农广校和省职业农民协会重点结合产业发展情况,对逐级推荐的869名人选,按照类型、区域、学历、年龄、性别等,确定50名首批全省高素质农民领军人才。据统计,陕西省从事果业、畜牧业(以奶山羊为主)、设施农业及其他特色产业的高素质农民中分别占培育总人数的55%、12%、15%和18%,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在发展产业中催生高素质农民,在培育高素质农民中发展产业”的良性模式。通过对高素质农民领军人才的培养,打造了人才集聚新高地,引进“好钢”造利器,提升了产业核心竞争力。

  推介游学,创新培训模式。在农业经理人培训中,不但采取名师专题讲座、现场观摩交流、集体互动研讨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培训,还围绕重点产业,推介一批优秀学员代表。如旬邑县从事苹果产业的宫文利,2019年被评为全国农民教育培训百名优秀学员,他依托“帖字苹果”的创意,带动艺术苹果驶上竞相发展的快车道,开创当地苹果产业链条式发展的先例,利用乡村旅游在交通主要沿线设点销售苹果,带动了一大批果农通过“马路营销”发家致富。这些鲜活的身边案例,引起学员共鸣,培训效果显著提升。同时,针对学员需求,依据产业特点,联系山东、江苏两地的知名企业,组织50名领军人才进行游学,并促成与当地有实力的高素质农民和企业、组织开展各种对接合作。

  因地制宜,吸纳优秀师资。不但将“土专家”“田秀才”吸收进兼职教师队伍,遴选出的高素质领军人才也择优纳入培育师资库。全省入库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专兼职教师3647人,中级以上人才2449人,其中:正高级188人,副高级857人,中级1404人。同时,积极加强“土专家”“田秀才”的管理和使用,如旬邑县出台关于建立农牧业技术服务“土专家”队伍的实施意见,明确“土专家”队伍设置、选聘条件、选聘程序、主要职责、管理考核等事项,分级建立“土专家”队伍,出台农业技术服务“土专家”队伍考核细则,考核合格由县财政统一对“土专家”技术劳务进行补助,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年3000元。

  聚焦产业,发挥协会作用。陕西省鼓励引导高素质农民成立了各级职业农民协会37个,吸纳会员1万人。根据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各级职业农民协会在开展生产经营、技术培训、市场营销、金融信贷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助推了产业良性发展。如铜川市职业农民协会起到纽带作用,争取农业创业孵化基地项目,为会员搭建发展平台。蓝田职业农民协会指导会员企业引进新品种,进行疫病综合防控、科学管理,将专家指导与创业实训相结合,打造了集产学研为一体,培训、孵化一条龙的综合性平台。高陵区职业农民协会为贫困户免费提供种子农药化肥等物资及畜禽产品,通过帮扶指导和产业技术指导,使贫困户尽快脱贫致富,社会影响显著。

  面临问题

  培训基地规划需进一步提升。笔者在走访中发现,省级、市级虽然建设了一批实训基地和农民田间学校,但缺乏统一的建设规划和有效的运行机制。例如旬邑县的三家苹果产业的田间学校,其主要作用还是开展实训课中的教学工作,在指导当地苹果产业如何集中优势做大做强,聚合力量打造优势品牌等方面,还缺乏科学规划和系统性的对策措施。

  线上线下融合需进一步加强。现阶段,特别是在疫情过后的长期时间内,线上线下混合培训是农民教育培训的主要做法。现全国各地都提出要线上线下培育,但从调研情况来看,各地对具体培训任务和需求,还缺乏有针对性的系统开发,纸质教材和数字教材还没形成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合理结构,培训产品形态不够丰富,不能满足多层次、多元化的培训需求。

  培训效果评价需进一步完善。现阶段缺乏科学全面有效的质量效果评估指标体系和具体的培训质量效果评估工作方案。各地农民教育培训效果的衡量标准仍停留在统计一年中办了多少班,培训了多少人的层次上,在培训对象综合素养学历提升上、当地重点产业升级上的体现总结提炼不够。

  相关建议

  推动师资纳新与动态管理相结合。加强师资动态管理,根据重点产业现状,将在产业上有作为、有创新、有影响的优秀乡土人才引入师资,进行动态管理,并作为兼职教师纳入师资库统一管理使用。分层分类开展师资培训,根据产业分布和发展现状,探索乡土师资培养方案、培养标准、核心课程和特色教学资源,提高师资培训质量,不断推动师资来源多元化,促进师资专业水平提升。让具有一技之长的“田秀才”“土专家”讲授生产技术、传授经验理念、进行示范操作、指导创业创新,加快乡土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其在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作用。

  推动基地升级与机制协同创新相结合。根据当地主导产业产能需求,明确田间学校和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和功能定位,制定全国田间学校和实训基地规划指导意见,积极推动基地升级改造。对于同一地区相同产业的田间学校和实训基地,侧重于不同特点和效能进行规划,聚焦于提高产能的技术培训和打造品牌的产业培育目标,基地与基地之间协同发展,有机结合,利益共享。

  推动课程优化与培训模式创新相结合。开发适宜农民教育培训课程体系,围绕不同培训农民群体实施差异化、个性化培训,针对重点产业编制不同类型的课程体系,打造一批精品课程。推进在线教学资源开发,建立在线教学资源共享机制,支持各地组织农民在线学习培训,充分发挥“云上智农”“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等在线学习培训平台信息化教学手段作用,不断提升在线课程比重,探索线上线下融合培训模式。

  (作者单位:杨旖旎系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于综洋系北京京鹏环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