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有个汪福建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赵树丛 字号:【

  汪福建是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人。

  太湖县在大别山南麓、长江下游北岸,与江苏那个大有名气的太湖毫无关系。有史记载,太湖县西汉时为湖陵邑地,南朝宋武帝时(420年)建县,以湖命名。因县治内“居万山,有大湖、小湖”,当地的方言“大”和“太”同音,所以叫太湖县。历史上,太湖县并没有很大的湖,倒是在大跃进时期截流长河,建成了花凉亭水库,现在名曰花亭湖。这个水库的建设过程跟太湖县一样历经磨难,它是苏联专家设计的,因中苏关系、经济困难等原因,建设工期长达十几年,现在是太湖、宿松、望江、怀宁的重要灌溉水源,也是安庆市首批省级风景名胜区。汪福建就出生在湖边的天华镇辛冲村,依山傍水,是一个美丽的乡村。

  太湖建县在全国也算很早的,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也是名人辈出的地方。现在大家还能脱口而出的如佛教领袖赵朴初、作家石楠、著名黄梅戏演员马兰等等,都是太湖人。现在人们常用人杰地灵来讲一个地方的风水灵气,但就太湖县而言,却是人杰非地灵,这里曾经是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区域,几十年都戴着国家贫困县的帽子。我读过大量石楠老师描写家乡的散文,她的文笔隽永细腻,生灵动人,儿时刻骨铭心的记忆跃然纸上,但每篇都伴随着艰辛苦涩,这些实际上是改革开放前甚至再往前几百年太湖的大众记忆。汪福建今年四十多岁,连他对儿时生活的说法,都是“苦”字当头。

  汪福建的父亲是一个一生清苦的农民,但他也知道“书中自有黄金屋”和“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的道理。他三个娃,福建是老小。从老大开始,父亲就下决心让他们读书。无奈,那个年代,像他们这样的农家,是“不上学一辈子穷,上了学马上就穷”,因学因病致贫不在少数。娃子上学,家里就多了人口少了人手。福建八岁时,母亲因病去世了,为母亲治病带来的债务使原本拮据的生活更加困难,父亲不得不做出计划性的区别选择——供老大读书,其余的作为第一生产力帮助父亲!福建就这样小学还没毕业就开始帮父亲挣钱维持生计,他一开始学过理发,那时太湖山区交通不好,他爬山越岭、走村串户、上门给那些不能出门上了年纪的老人理发刮胡子,一个人一年36次才收2.5元,尽管如此,还有一些人拿不出钱给他。

  如父亲所愿,大哥18岁时考上了北京大学。而福建在18岁时却成了一个为挣钱涌向北京的打工者。可能是大哥在大学读书的缘故,汪福建先是在清华大学,后来在人民大学打工、卖菜。大学这地方一是教授多,二是书多。他如饥似渴地读一些他从来没见过的书。他勤快、实诚、办事麻利,许多教授请他帮忙处理那些因住房条件窘迫而显“多余”的书,一斤只要四毛钱。他把自己要读的书留下,其余的就摆在食堂门口供人挑选,一本一块钱。许多人在他那里淘到了各种缺本,于是不断向福建提出各种书单:“有北京黄页吗?”“有公司法吗?”“有合同法指南吗?”“有税法实务吗?”甚至有些刚到北京的市县企业办事处,找福建帮忙给他们新买的书架配书。他跑到清华、人大、财大、北大、师大成百上千户教授家中找书,许多过去“睡觉”的书籍都又活跃起来了。但他并不满足为人们提供旧书的经营,他想着是不是可以策划出书?他带着那些人索要的书单,找出版社,找相关教授学者,做图书的出版策划。党的十四大确定了中国经济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路子,有益市场经济的常识读本他组织出,市场经济运行的法律、会计、流通等实务工具书他也出。他天天穿梭于读者群体、出版社、教授学者之间,用知识的力量助推了许多人士走向市场,也为他们找到了赚钱养家的方向,还帮助那些在北京打拼的同龄人寻找到市场的商机。

  在世纪之交、跨越千年的时候,福建的打拼使他打下了三十而立的经济基础,而且收获了爱情,爱人就是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他、鼓励他、赞美他的在清华大学工作的女青年小耿。1994年,北京的太湖县人士在县委领导的推动下,成立了太湖同乡联谊会,意在共享信息、互助互爱,帮助更多的太湖人创业发展,也为太湖的发展建言献策。县领导点名,福建当了同乡联谊会的秘书长,为大家服务。他们的这个举动赵朴老知道后十分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