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花如何带富一批贫困户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赵德斌 字号:【

  盛夏时节,走进安徽庐江县乐桥镇大化村,放眼望去,蓝天白云下,一朵朵鹅黄色的鲜花竞相绽放,分外娇艳。

  雨后的小山村,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

  连日来,趁着晴好天气,大化村的乐民种植专业合作社黄蜀葵基地,每天都有人在采收。田畈间,村民正忙着采摘,手起花落,不一会儿,身边的篮子里就装满了黄蜀葵花。

  笔者在采访中发现,连片种植的黄蜀葵不仅扮靓了乡村,还有另一妙处,就是成了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宝贝”。

  每天早上5点,天还未亮,大化村芦塘组的杨衷枝就戴着草帽,备好干粮,提着蛇皮袋钻进黄蜀葵基地采花。“这花必须要就着露水采摘,9点钟后花朵就蔫了,不能采了,到第二天新一茬花才能开。”她告诉笔者。

  “合作社给我们按斤计工资,每斤4毛,一早上能摘100来斤,挣40多块钱。”杨衷枝算了一笔开心账:下午还过来施肥,又多了40块的进账。“这样一天下来就能挣八九十块钱呢,都是些轻快的活。”

  现年69岁的杨衷枝是大化村的贫困户,因为年龄原因无法外出务工,收入便成了她的一大难题。乐民合作社建起黄蜀葵基地后,从浸种、育苗、移栽,再到除草、施肥、打药、采摘等,她都全程参与,今年估算能有1.5万元以上的收入。

  杨衷枝乐呵呵地说:“在基地干活离家近,既能方便照顾家里,又能增加收入,真是挣钱顾家两不误。”

  上午9时许,天气开始热起来,杨衷枝在田头完成了分拣、装筐,用搭在脖子上的毛巾擦去脸上汗水,随后把装满黄蜀葵花的三轮车开往合作社的收购点。她的身后,风一吹,黄蜀葵的树叶哗啦啦地响。

  在合作社的烘焙车间,笔者遇到了大化村毛元组的贫困户方习生。黄蜀葵采收期间,也是方习生最忙碌的时候,他要和合作社的社员们一道,及时对这些黄蜀葵进行加工。

  “来这里干活每天领120块的工钱。黄蜀葵花期的几个月忙下来,可增加一笔1万多块钱的额外收入补贴家用,生活不用愁了。”方习生喜笑颜开,“黄蜀葵就是村里的‘摇钱树’,我们贫困户脱贫致富就靠它了。”

  一提起黄蜀葵,大化村许窑组的贫困户许章太的话匣子一下就打开了:“我们这里属丘陵地带,岗坡地多,土地贫瘠,这些年大家都以种庄稼为主,一年到头赚不了几个钱,只是为了填饱肚子。”

  “即使把地承包给他人耕种,也没有什么收益。”许章太喜滋滋地说,“现在好了,我把家里的田地全部都流转给了合作社,每年光田租收入就有2300多块钱,比自己种田划算多了。”说起眼下的生活,许章太脸上充满喜悦。

  许章太对黄蜀葵项目竖起了大拇指,“正是有了这个产业,我们过上了好生活,搁在以前连想都不敢想。”

  大化村党委书记张邦为告诉笔者,黄蜀葵一般在三四月栽种,6月中下旬开始采花,采花期一直持续到9月底,前后长达3个多月,当前已进入盛产期。“近期受连阴雨天气影响,但至少有60%的黄蜀葵长势还是良好的。”

  张邦为说,发展黄蜀葵产业,无论流转土地,还是请人帮工,村里都优先考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以拓宽他们的增收渠道。“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贫困户家门口就可以有活干有钱挣,生活有盼头,日子有奔头。”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现已到了紧要关头。”陪同采访的乐桥镇负责人朱阿敏对笔者说,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为此,镇里组建成立了乐民合作社,结合当地土壤、气候等条件,他们选取黄蜀葵种植作为扶贫产业。

  朱阿敏说,黄蜀葵是一种中药材,它的全身都是宝,根、叶、花都能入药,种植、采摘及管护的劳动强度不大,生产技术容易掌握,产品不愁销路,经济效益是普通农作物的四五倍,是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好项目。

  今年初,乐民合作社在贫困户较为集中的大化、桂元两村及老院和陡岗社区,流转利用低产田、山地岗地1120亩,通过“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大力发展黄蜀葵种植产业,让贫困群众有了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与此同时,合作社还投资兴建了厂房,安装了一条烘焙生产线,通过后期烘干、压制,将原材料转换成半成品销售给制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推动产业升级,带动更多的贫困户家门口就业。

  针对部分贫困户虽然具有劳动能力,但因特殊情况无法外出打工或从事较重的体力劳动这一情况,合作社优先聘用流转区内的贫困户务工,这样,除每年的土地流转承包收益外,贫困户又增加了一项工资性收入,实现了让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不返贫的目标。

  有心栽花花更艳。一朵普通的花,开成了“脱贫花”和“致富花”。据乐民合作社负责人张邦为介绍,全镇今年预计可制成品黄蜀葵干花130吨,直接经济效益达500余万元。带动和受益贫困户87户次,户均年增收3000元以上。

  眼下,在乐桥镇,绿水青山间,连片的黄蜀葵基地生机勃勃,长势喜人,描绘出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让这里的贫困群众过上了和鲜花一样美的好日子。

  (作者单位:安徽省庐江县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