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咸丰小叶子成就大产业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湖北省恩施州咸丰县位于鄂、渝、湘、黔四省市边区结合部,地处民族地区、革命老区、武陵山区、贫困地区、生态功能区“五区叠加”的特殊区域,是典型的山区贫困县,也是农业农村部定点帮扶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近年来,咸丰坚持产业扶贫这个根本之策,做好“小茶叶”这篇“大文章”,努力走出一条高质量茶叶扶贫之路。目前,咸丰县茶叶面积27.45万亩,超过全县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从事茶叶产业相关工作有14.2万人,超过全县人口的三分之一;产业发展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2.8万户8万余人,亩均茶叶收入7000余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增收产业、脱贫产业。今年4月,经湖北省政府公告,咸丰县正式摘下了“贫困县”的帽子,真正实现了“茶乡因茶而美,茶农因茶而富”。

  因地制宜引进品种,产业走上正轨

  “濛濛丝雨润山川,夏在唐崖意盎然”,地处武陵山区腹地的咸丰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丰沛,云多寡照,十分适宜茶树生长,被农业农村部和湖北省政府确定为优势茶叶区域。

  为充分发挥资源环境优势,找准扶贫产业,2005年,原农业部组织编制了《农业部定点扶贫县扶贫开发建设规划》,其中明确了咸丰县重点扶持发展茶叶产业,咸丰茶叶产业发展正式走上正轨。

  2006年,原农业部挂职干部王晓红在咸丰县带领各级干部一起筹集资金,开始引进乌龙茶品种,建设乌龙茶加工厂,率先发展茶叶规模种植,产生效益后又将茶园退还农民。在正向效应引导下,农民种茶的积极性被充分激发,全县茶叶面积不断增加。2017年,浙江安吉茶叶集团落户,为咸丰茶叶产业发展注入了“新血液”,不仅带来了安吉白茶的种植经验与技术,还与当地政府签署协议,建立了专业代建代管移交的模式,提高了白茶的种管水平,大大缩短了见效周期。目前咸丰已累计发展白茶13万亩,占全县茶叶面积的48%,已建成600亩名优茶树繁育基地、300亩母本园,年产优质茶苗可达到1.68亿株,实现了茶苗和白茶种植技术的“双引进”向“双输出”的转变。

  经过多年发展,咸丰已经实现绿茶、白茶、红茶、乌龙茶、黑茶兼具,成为湖北省乌龙茶、白茶第一县。“在咸丰能买到我需要的所有产品,品质也很好,每年经过我手卖到浙江的咸丰茶过亿元。”浙江松阳茶商钟超华毫不隐讳地说。

  规划引导质量优先,促进产业壮大

  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规划和政策的引导。在茶叶产业发展过程中,咸丰县坚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明确了以茶叶为主导的产业扶贫思路,坚持以高质量规划引领产业建设,依托中国农科院茶叶所、农业农村部规划设计院和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等部门,编制了一系列区域布局和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了支持全县茶叶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框架。积极争取并整合项目资金近3亿元,投入茶叶全产业链建设,对发展茶叶产业的贫困户和带动贫困户发展的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奖补,充分调动了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明确了思路、确定了方向、鼓足了干劲,更关键的是如何保证茶叶质量和品质。咸丰县把新品种新技术作为茶叶产业壮大的支撑点,与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中国农科院茶叶所分别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将提高技术含量贯穿于茶叶生产、加工、研发全过程;积极打造县级产业扶贫技术专家组、乡镇专业管护服务队、村级技术指导员三级联动的技术队伍,对茶农在育苗、种植、管护、采摘等生产环节进行全过程、常态化指导,以标准化提升产品质量,以规范化促进产业健康发展。沙坝村村民辛桥2008年回乡打理10亩茶园,他说:“这几年,这里农民种茶一点不难,县里推行标准茶园建设,不仅有公司和政府搞技术培训指导,还解决了茶苗、农药、肥料的问题。”

  培育主体转型升级,构建产业链条

  有了好茶叶原料,也需要好的生产企业和加工工艺。前些年,因自身加工能力弱,茶农大量鲜叶未能实现就近加工,影响了茶农的经济收益。“明明质量不错的茶叶,往往卖不出好价钱,这使茶农很吃亏。”村民覃文洪说。

  针对这一现状,2018年起,咸丰统筹东西部扶贫协作杭州市余杭区帮扶资金,建设了16个村级茶叶加工厂,在利益联结机制上,将茶厂投资折算成村级集体资产分配给茶区重点贫困村和经济薄弱村,达到了完善产业链、增加贫困村集体资产和实现就近务工的效果。

  此外,在农业农村部、湖北省农业农村厅的大力支持下,咸丰县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利用信贷担保体系,多种方式支持茶叶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目前全县已引进和培育省级茶叶龙头企业4家、市级茶叶龙头企业19家、茶叶加工企业93家,吸引投资超15亿元。特别是今年疫情防控工作期间,协调各类金融机构向茶企发放贷款7900万元,保障春茶采收和生产顺利进行,确保贫困户稳定获得产业发展收益。

  打造品牌加强宣传,讲好茶叶故事

  有了好产品,还得有块好“牌子”。为了提高茶叶市场竞争力,提高品牌附加值和带贫能力,咸丰县依托“唐崖土司城遗址”世界文化遗产名片,打造“唐崖”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唐崖茶”成功申报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为此,咸丰制定了“唐崖茶”产品的标准和规范,聘请专业机构深度策划“唐崖茶”区域公共品牌营销推广,统一全县茶叶包装标识,促成公共品牌和企业标识结合,确保“唐崖”品牌产品的销售广度。咸丰县茶叶局局长姚健表示:“以前我们的茶企都打着自己的品牌各自为阵,现在整合品牌之后从单打独斗变成抱团发展,提高了咸丰茶产业的竞争力。”

  积极参加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多渠道宣传推销唐崖茶取得了良好效果。特别是今年以来,湖北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茶叶等农产品积压滞销之时,各级政府联合媒体开展了“为鄂拼单”“湖北重启,抖来助力”“县市长请你喝茶”等多场直播活动,咸丰都积极参与其中,茶叶产销两旺,逆势上扬。

  今年4月29日,咸丰县唐崖茶市正式开业,首期已有30多家茶企入驻,咸丰正力争将其打造成为武陵山区茶叶交易集散中心和唐崖茶文化、品牌的展示窗口。咸丰茶叶的故事正走出大山,走向全国。

  扶持带动强化联结,实现因茶而富

  扶贫产业发展得怎么样,要看带动贫困户效果如何。近年来,咸丰县积极探索推进产业链齐全、利益链紧密的茶叶扶贫模式,在建链、补链、强链上下功夫,逐渐形成多方共建、利益共享的茶产业格局。

  “前几年,我们这一带发展白茶,我试着种了2亩,没想到价格这么好,摘斤鲜叶要卖百多元,每年春上一个多月,我家卖茶就收入2万多。”唐崖镇龙潭坝村贫困户覃建咸高兴地说道。

  吸引和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市场主体带动贫困村建立产业基地,形成了90家各类龙头企业带动200多个农民合作社和2万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共同发展的“抱团式”扶贫格局。硒源山茶业(湖北)有限公司领办咸丰县益民农特产品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方式带动农户600户,户均增收5000元。

  在单纯产品收购的基础上,咸丰还采取“一企一村、一企多村、多企一村”等形式落实“千企帮千村”,积极探索企业直接带动的扶贫模式。组织101家企业通过带信息、带项目、带技术、带市场,扶持66个重点贫困村发展主导产业,实现“帮扶式”扶贫。其中仅奇泉茶叶公司就带动4个重点贫困村、526户贫困户,解决102个残疾人就业,为每户贫困户增加收益3000元。

  (湖北省农业农村厅、咸丰县农业农村局供稿)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