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涂县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东岸,总面积1002平方公里、总人口48万,是全国首批县级文明城市、全国百强县。自入选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县推进试点县以来,当涂县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坚持把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深化农村“三变”改革、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等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盘活农村资源、释放农业活力、促进农民增收”的新路子。2019年,全县117个村全部完成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同步完成“三变”改革。今年4月,被评为第二批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典型单位。
抓股改促确权赋能
在全面开展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确认的基础上,将集体资产折股量化、拓权赋能。一是摸清家底。按照“程序规范、过程公开、专业清查、群众参与”要求和“清查、登记、核实、公示、确认、建立台账、审核备案、汇总上报、纳入平台”九步工作法,聘请会计事务所对全县农村集体资产进行清产核资,累计确认村级资源性资产74.7万亩、经营性资产6146万元、非经营性资产9.9亿元,做到全面清查不遗漏。二是量化家产。按照“尊重历史、兼顾现实、程序规范、群众认可”原则,一村一策界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34.2万人,将集体资源性和经营性资产量化折股至全体成员,并按2:8的比例设立集体股和成员股。三是管好家当。根据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情况,全县98个村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19个村成立经济合作社。注重将本村致富能手、经商返乡人员等吸收进村“两委”班子,确保每个村“两委”班子中至少有1名致富带头人。按照“村党组织提名、乡镇党委政府核准、组织成员民主选举”的程序,全县117个村集体经济组织全部实现村党组织书记兼任理事长,村“两委”成员兼任理事,确立了村党组织在改革后村集体经济组织中的领导核心地位。
抓联结促产业振兴
结合实施“三变”改革,深化利益联结机制,助推农村产业发展。
一是盘活资源。制定出台《当涂县农村产权交易监督管理办法》以及农村集体养殖水面承包经营权、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林权、集体资产等交易细则,建立“覆盖城乡、三级联动、一体运作”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推动实现水面、土地、房产等资源资产市场化有序流动,交易额连续两年突破亿元,2019年634宗交易平均溢价率32.9%。
二是做活产业。聚焦水产业、现代种养和农产品加工业、乡村休闲旅游业三大主导产业,以“接二连三”融合发展为方向,积极探索“三变+”多元模式,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全力打造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截至目前,共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2家、专业合作社524家、家庭农场498家;获评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3个,黄池镇入选全国农业产业强镇。发挥中农批、淘宝网等线上线下平台作用,推动电商进村全覆盖,实现“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姑孰镇入选全国淘宝镇。
三是激活金融。择优选择护河镇、乌溪镇作为试点,积极探索开展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推动徽商银行、邮储银行、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发“信农贷”“信易贷”“易农贷”等纯信用金融产品,用金融“活水”浇灌农业“良田”。截至目前,两镇12个试点村全部被评定为3A级信用村,其中12158户农户被评定为A级(含)以上信用户,占比90.7%,累计授信700户5217万元,用信601户4519万元,有效解决了农业企业和农户资金短缺的问题。
抓转化促增收致富
坚持把富民强村作为首要目标,推动资源资产不断转化为“真金白银”,持续促进增收致富。
一是富口袋。通过财政资金扶持、吸引工商资本下乡、集体自办、乡贤领办等形式,采取入股分红、返聘就业、加强技能培训、扶持兴办农家乐等措施,让农民共享改革红利,就地就近就业。2019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6万元,增长10.5%,连续17年位居全省县级第1位。
二是强集体。根据各村不同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探索出资源开发、资产经营、产业发展、服务经济、投资入股以及自主发展型的“5+X”模式,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发展村级集体经济。2019年,全县117个村实现集体经营性收入8954.14万元,村均76.5万元,村均增收8.9万元、增长13.1%。整合项目、资金等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大力实施“培强扶优消薄”工程,12个空壳村、薄弱村实现经营性收入110.6万元、村均9.2万元,圆满完成“消薄脱壳”任务;年经营性收入100万元、50万元以上经济强村总数分别达26个、52个,占比22.2%、44.4%。
三是优环境。在深入开展农村“三大革命”“三大行动”的基础上,积极对接沪苏浙先发地区,大力招引南京等地有实力的文旅企业投资李白文化旅游区、江心洲生态花岛等建设,加快打造姑溪河、青山河、石臼湖、围乌路四条风光带,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民房变客栈、村庄变景区、颜值变产值。连续两年入选中国最美县域,李白文化旅游区荣获长三角最具网红特质旅游度假区(景区),桃花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安徽省当涂县委、县人民政府供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