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老母亲去扶贫——记安徽省住建厅驻六安市陵波村第一书记史劲松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徐胜祥 汪洋 字号:【

  从繁华都市到贫困乡村,带着母亲驻村扶贫,工作生活环境发生了极大改变。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史劲松和母亲黄银枝已和村民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村民已习惯把这个从省城来的干部当作“一家人”,有什么大事、难事,都会找他聊一聊,而他也总是耐心地听,热心地帮。

  有一些人,他们不是没有后顾之忧,但是责任让他们无法回避;有一群人,他们不是没有困难,但是使命让他们砥砺前行;有一个人,为确保贫困户在脱贫路上一个不能少、一个不掉队,舍小家顾大家,毅然离开了繁华的都市、带着老母亲“安家”贫困村,奔波在脱贫攻坚一线,这个人就是安徽省住建厅驻大别山区六安市裕安区苏埠镇陵波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史劲松。

  携母扶贫,孝道好榜样

  史劲松是安徽怀宁人,2015年作为部队团级干部,转业至安徽省住建厅。2019年9月,一直表现优秀的他被选为省住建厅对口扶贫工作队的一员,来到大别山区六安市陵波村任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

  然而,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一向积极主动的史劲松这时却犹豫了——他的顾虑来自于刚被他从老家接到身边的母亲。史妈妈名叫黄银枝今年75岁,一辈子吃了不少苦,前几年,丈夫因病离世。之后,为了方便照顾,史劲松把她从安庆老家接到了省城合肥。

  “在省住建厅上班,空闲时间本就不多,一边工作一边照顾母亲已经很吃力了,如果再下乡扶贫,把她一个人丢在人生地不熟的省城,要是出个什么差池,该如何是好?”就在史劲松踌躇时,对农村有着深厚感情的史妈妈丝毫没有让儿子退缩。“知道儿子有这个顾虑之后,我和儿子一起做了个重要的决定:一起到脱贫攻坚的第一线去!”黄银枝说。

  “来村不久,我便在村部附近租了间民房,毅然把老母亲接过来了。”“携母驻村扶贫,一来,为了能与母亲互相有个照应,尤其是晚上,有个人说说话。二来,父亲原先是一名老共产党员、一名受人尊重的乡村干部,我现在就是在做父亲没做完的工作。有时候看见母亲,就想起父亲的背影,无形中对我的工作也是一种监督和鼓励。”

  由于语言不通,史妈妈大多时间只能待在房间里。农村工作有很多特殊性,白天村民在外干活,史劲松的走访工作只能在晚上进行。因此,虽然和母亲住的地方只有短短的5分钟行走路程,但他陪伴母亲的时间并不多。即便如此,史妈妈一开始到陵波村时,也不愿让村民知道她是跟儿子一起来的。她担心,村民们误认为史劲松来农村扶贫还带着老母亲,一定会影响他的工作,所以总爱“藏”在房间里。

  “让我没想到的是,村民们陆陆续续知道了儿子带着我一起来扶贫的事后,不仅没有指责,反而纷纷竖起大拇指,特别是村里的老年人,更是把这件事当成教育晚辈的榜样。”史妈妈高兴地说。

  “村里老年人占了很大一部分,史书记带着老母亲一起来扶贫,这充分体现了何为孝道。有了这份孝道,村里的老年人自然也有了一份亲近感,思想也好疏通了,工作也好做了。”陵波村村支书王刚,不停地称赞这位来自省城的第一书记史劲松。

  换位思考,变压力为动力

  来到陵波村后,史劲松每天用带着些许安庆方言的普通话与农户拉家常。不长时间,村里400多户建卡贫困家庭几乎都认识了他。一开始提起手头上的农村工作,20多年未与农村有过密切交集的史劲松用了一个词:头大。

  儿子的压力在不经意间传导到了史妈妈心里,“我们这代人都是从苦难年代走过来的,苦过来的人最容易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我让他换位思考,把自己变换成农户的身份去想问题,这样,很多问题就好解决了”。

  “在部队,革命战士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在地方,党员是一面旗帜,哪里需要插到哪里。”史劲松说,在母亲的开导下,为了把村里工作干好,自己首先在思想上争取做到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是把责任转为对事业的热爱,从内心挚爱这片热土,不能混日子过,更不能数日子过,否则会觉得度日如年,更谈不上干好工作。二是把村里的事老百姓的事转化成家里的事亲人的事,我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对农村有特别的感情。自古至今,农村人最不容易,也是生活在最基层,要努力为老百姓做事,也算是为亲人们做点事。只有这样,才能积聚为老百姓做事的正能量。三是要把职责压力转化成工作的动力。本着对老百姓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干好每一件事,把好事做好,把难事做成,努力把村里的各项工作特别是脱贫攻坚工作向前移位,只有这样,才会越干越想干,越干越好干”。

  史妈妈来到村里后,洗衣做饭都落在了她身上。史劲松每天回到租住的房子里,史妈妈早把饭菜端到桌上,看着儿子大口吃饭的样子,既高兴又心疼,偶尔下班早一些,母子俩人一边准备晚饭,一边聊着工作上遇到的困惑,每到这个时候,史妈妈就鼓励儿子:“只要是为老百姓做实事、谋福利的事,你就大胆地去做,群众会理解你的,”听了母亲的话,干起工作来更有信心了。

  广揽项目,促产业快发展

  “原本有一条水渠通到咱们田头,可惜水渠中有几处淤塞。我养龙虾用的水只能从当家塘里抽,一旦遇到大旱,就一点办法没有。”说起过去用水的情况,黄国艮直摇头。早在2012年,老黄就在陵波村种植水稻,面积达1400余亩。2016年,老黄开始尝试稻虾共养,对水源有了更高要求。“新渠修好后,我这龙虾稻田直接从水渠里提水就行。如今用的是附近淠河里的活水,水质好,咱们才能养出好虾。”黄国艮高兴地说。

  几年来,通过省住建厅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对口帮扶,陵波村的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村内还存在发展不平衡、农田水利灌溉不顺畅等问题,直接影响群众的生产生活和产业发展。针对这一情况,到任以来,史劲松多方奔走,主动到省市区各有关部门争取项目和资金,截至目前,已投资153万,对村里两条共约3公里的水渠进行了清淤硬化。今年还投资约62万,对一条沿线住户比较多而交通条件极差的断头路进行了新建,将原来人人抱怨的土路修建成4米宽的水泥路。

  “这几年,我们努力改善陵波村基础设施,修水渠、修水泥路,村民一开始不理解,怕占了自家的地,我们就挨家挨户反复做工作,争取群众的理解。”史劲松说,经过耐心劝说,一条组组通公路顺利拓宽硬化。就在今年5月底,村里最后两条水渠也顺利完成清淤硬化,水畅渠清不仅改变了人居环境,而且还促进了产业发展。方明春家是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家门口修上了水泥路,交通方便了,他开始了自己的养鸭事业,早就摘掉了“穷帽子”。然而水渠不通,用水不便,养鸭又遇到了瓶颈。“今年上半年,排水渠修好后,现在,我家的当家塘总是蓄满了水,水质也比以前好了不少,让我养鸭子也有了底气。”方明春说。

  “为使项目落地,村‘两委’班子不分工作日休息日,不分白天黑夜,积极做群众工作,通过召开板凳会、一户一户有针对性做工作,统一思想,克服种种矛盾阻力,尽量满足群众要求。可以说,我们办成了很多过去想干没干成的事情,受到群众的拍手称赞。”史劲松说,今年来,在省住建厅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村里已累计投入数百万元,对3条主要渠道、4口当家塘进行清淤、疏通、硬化。眼下,全村渠通水畅,扶贫产业越来越兴旺,老百姓的日子也一天更比一天强。

  强抓班子,为群众做实事

  “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提升凝聚力和村干部能力,是干好村里一切工作的关键。”史劲松说,一年多来,通过“三会一课”和主题党课等教育,潜移默化强化党员的党性意识,提升精气神。通过抓项目建设,把任务落实到人,让村干部在复杂的环境中学会处理解决棘手问题,提升综合能力。通过与省住建厅工程造价管理总站、机关处室、行业协会党建结对子活动,让班子成员受到学习启发。通过多带头、多付出,带头转变作风,把会议开到项目工地、村民组长家、贫困户家,现场发现问题、协调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工作生活中树好标杆,经常一起探讨思想和工作方法,发挥吸铁石作用,真正发挥“头雁作用”。

  史劲松还协调单位企业和个人共20余次,争取3万余元一对一帮扶贫困户及贫困学生,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种大家庭爱的火炬在传递。通过基础设施提升,大的环境好了,每家每户都跟着优化自家农房屋前屋后的小环境,提高了自我治理家园的意识。通过评选“最孝媳妇”活动,促进中华传统美德孝德的传导。

  “为什么他有我没有?”这是村民们平时问史劲松最多的问题。贫困户李敦祥,爱人体弱多病,隔三岔五就要住院治疗,夫妇仅有的一个孩子李从香身患残疾,长年卧床不起,自己年龄大了又无固定经济收入,他对生活前景比较悲观,产生了等靠要的思想。史劲松了解后,主动对口帮扶,帮助李敦祥家中3口人申报低保,使得这个困难家庭每月有了1200元的基本生活保障。此外,史劲松还积极联系爱心人士和亲友为他捐款捐物。慢慢地,一天一个电话要钱要物的李敦祥,隔三岔五找史书记要活做。“鉴于他年龄较大,我们建议他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史劲松说。

  陵波村目前还有4户未脱贫,其中一户,家中3人,主人张修祥,因在工地干活摔倒致腰椎断裂,常年卧床不起,妻子患有癌症而动手术,基本失去劳动能力。儿子为了照顾父母不能上班,一家人本是借住在弟弟家,自家有套多年前建的楼房,因常年不住,只剩个框架了,今年争取了危房改造维修资金6000元,但靠这钱来维修,是远远不够的。史劲松通过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系,绞尽脑汁想办法争取了近9万元钱,帮助张修祥从根本解决了其住房问题。

  在陵波村,有的贫困户虽已脱贫,但仍住在土墙瓦顶或简易瓦房子里,经反复劝导就是不愿住到儿女家,虽鉴定为安全住房,但是影响村容村貌及人居环境,“为做到‘脱贫不脱责任、不脱政策、不脱帮扶、不脱监管’,我们千方百计争取社会力量进行一对一援建,目前已争取到近30万元资金,帮助贫困户改善了住房条件,也改变了村容村貌。”史劲松说。如今,全村大部分居民使用的都是自来水,但还有一部分离主干道或主水管较远的少数贫困户还未用上自来水,而是用自家的井水,存在用水安全隐患,“针对这一情况,我们一方面帮助贫困户使用沙子对井水进行过滤,另一方面结合新修道路又联系自来水公司为14户贫困户接通了自来水”。

  从繁华都市到贫困乡村,带着母亲驻村扶贫,工作生活环境发生了极大改变。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史劲松和母亲黄银枝已和村民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村民已习惯把这个从省城来的干部当作“一家人”,有什么大事、难事,都会找他聊一聊,而他也总是耐心地听,热心地帮。“只有扎根基层,真心替老百姓着想,真扶贫、扶真贫,他们定会把你记在心上。”史劲松如是说。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