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脱贫攻坚,或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都会凸显“短板”问题。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乡村建设要“补短板”,就是告诉人们,乡村建设不要“一刀切”。各个地方短板不同,甚至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短板。补短板就是要因地制宜,根据具体需要选择乡村建设项目,增加乡村项目建设针对性和有效性,让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
新冠肺炎疫情突发,让人们对乡村的短板有更清晰的认识。因此,有必要把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纳入到乡村补短板的范畴。也就是说,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过程中,我们要思考如何补“三农”短板?
补乡村短板,首先要知道乡村的“长板”是什么,不知道乡村优势所在,自然不可能知道什么是乡村的短板。我们归纳了乡村的四大优势:首先是广袤的农田与宽松的居住空间,乡村居民人口密度低,每一户享受的生活面积比城市要大得多,乡村的边界清晰,有利于防疫工作开展,这是乡村的第一个优势;其二,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乡村具有自给自足的生产条件和生活便利,又具有相对独立的生产空间;其三,乡村是熟人社会,大家彼此熟悉,相互学习,又有相互监督的氛围,村内的公共舆论和群体规范,具有个体不可抗拒的巨大的行为约束力;其四,每个农户有个院落,既是生产空间,也是生活空间和娱乐空间,可以凭借庭院经济满足需要,一家人其乐融融。所有这些优势或特点为乡村治理奠定了基础。大家可以看到,抗击疫情阻击战中村庄相对封闭管理的情境下,乡村的居民最为淡定,他们说,家里存的粮油米面,可以吃一年,看着房前屋后的蔬菜,院子里的母鸡和栏里的几头肥猪,心里很踏实。当然,也有一些村民,感到焦虑,家里没有存粮,远离耕地、没有菜地、失去了院落,被集中上了楼。尽管也叫乡村,但属于被改变了的乡村,既没有属于乡村的便利和福利,也不具备城市的市场保障条件。这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不要为了补“短板”,而去伤害乡村天然的“长板”,这方面的教训已经太多太多。
乡村最普遍的短板是什么?修路,有的地方不仅村村通,还组组通,甚至要实现户户通,有的地方则欠账很多;饮水安全,有的地方有了自来水,但不能全天供应,农民要把水存到水缸里,依然没有实现饮水卫生,甚至水源存在安全隐患。乡村环境整治中各地条件参差不齐,垃圾分类、厕所革命推进中需要摒弃城市思维,探索最适合乡村特点的改造方案。
以上这些都是乡村的短板,但是,乡村最普遍、最突出,也是最迫切需要弥补的“短板”,是人才的匮乏。没有人才,再好的基础设施也得不到维护和有效使用,再美丽的乡村也没有生气和活力。尤其是以下两类人才应该成为未来乡村建设的重点方向。
第一类人才,是乡村公共卫生人才。目前乡村卫生人才普遍缺乏,一些边远乡村缺医少药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缓解,一旦疫情在乡村蔓延,后果不堪设想。要培养大批公共卫生人才,将预防关口下移到乡村社区。要为每一乡村培养一名留得住、用得上的乡村卫生员,作为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的重要措施。乡村卫生员的工作重点是卫生和疾病防御,普及卫生常识,指导村民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此外,应该通过轮岗、设置特需岗位等措施,鼓励引导医学院毕业生到乡村作贡献,可以参照有些地方鼓励教师到郊区工作的做法,通过提高待遇、职称倾斜等措施鼓励人才下乡。也可以通过鼓励城镇退休医务工作者和志愿者到乡村工作,加强乡村卫生人才力量。甚至可以结合乡村休闲产业的发展,吸引卫生医疗、教育工作者到乡村休闲、居住,鼓励他们把自己的专业知识贡献给乡村。有不少这样的典型案例,可以总结、提升,使其具有推广和借鉴意义。
第二类人才,是新型经营主体。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全国进入战时状态,当我们用公共安全的视角去审视农业安全的时候,就会思考在非常时期谁对农业安全可以作出贡献?答案非常明确:家庭农场。这个以家庭劳动力为主要劳动力的生产单位,不会出现劳动力的危机,没有隔离安置人员的麻烦,他们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根据农事需要自由下地劳动。而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