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阶段推进农民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对策思考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齐国 万蕾 杨珺 字号:【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乡村振兴关键靠人才,人才振兴基础靠教育培训。2019年8月19日起施行的《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以党内条例的形式规范农业农村工作,明确要求各级党委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造就更多乡土人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推动农民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是乡村人才振兴的必然要求,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应有之义。

  坚持办中国特色农民教育培训

  我国农村幅员广阔、农民数量庞大,农民教育培训具有面广量大、形式和类型丰富等基本特征,满足农民个性化和差异化教育培训需求,最终要依靠多元化的教育培训供给来解决,要走中国特色农民教育培训发展道路。

  坚持以农民为中心。教育的基本属性是为人民服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农民教育培训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必须坚持以农民为中心,服务于农民全面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全方位的教育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和生产经营管理能力方面下功夫,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乡村振兴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以满足需求为导向。农民教育培训发展方向同党和国家,以及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要从三个层面去深刻认识农民教育培训需求,一是有利于国家治理和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给等重大战略工程实施,强化农民对党的政治认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把农民群众紧紧团结在党的周围,筑牢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二是有利于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将农民教育培训的目标、对象、大纲等与供给侧改革要求、绿色发展导向、农业产业布局、乡村治理部署等相匹配,真正解决谁来种地、谁来兴村问题;三是有利于农民学习,农民教育培训实施必须与农民生产生活规律、成长规律、认知规律相一致,让农民能学、好学,学得会用得上。

  坚持效率与公平并重。农民教育培训量大面广,人才培养不可能齐头并进,要结合人才队伍结构和产业发展需求,坚持效率和公平并重,推动资源优先配置和农民素质整体提高。一方面要针对急需重点领域,结合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实施,集中人财物优质资源,优先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等重点人群,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培训效益。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广谱性农民教育培训,开展核心价值观、科学技术、文化知识、健康生活为内容的教育培训,全面整体提高农民群众综合素质。

  坚持贴近农业、农村、农民。与传统学生相比,农民作为学员,具有主体性、社会性等特点,其价值诉求已经形成且十分明确,即要求教育培训具有实践性、直观性和实效性,能解决生产和经营管理中遇到的突出问题。这也就决定了农民教育培训必须不同于院校的围墙教育,要坚持开放办学,坚持灵活多样的办学经验和方式,贴近农业、贴近农村、贴近农民,办在田间地头、办进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让农民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实现在产业中培养人、实践中培育人。

  深化农民教育培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传统专业性、知识型、围墙办学式的农民教育培训,难以满足国家发展要求、产业升级需要、农民成长需求。必须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完善政策制度供给,打破体制机制障碍,保障供给投入,优化配置供给的领域、层次和方式。

  强化农民教育培训制度供给。目前农民教育的体制机制及呈现形式,使得其关注的重点是农村新生劳动力或农二代,广大务农农民没有真正从中受益。深化农民教育培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解决务农农民和农业后继者能够学、愿意学、持续学的问题,关键要在体制机制上实现突破,完善相应制度供给。专门建立农民从培训到中职、高职甚至更高层次教育的体制机制和扶持政策体系,打破制约农民学习的时空障碍,形成适应农民学习的内容形式,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就便学习。同时,更要关注农民学习后的使用与扶持,特别是产业发展、创业创新、信贷担保和金融保险方面的支持,实现教育培训与扶持发展的有机衔接,真正形成完整的农民教育培训制度体系,并纳入整个国家农业农村的制度体系。法律保障是政策持续稳定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研究表明,在发达国家,农业就业率降到30%左右,就着手农民教育培训立法。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业就业率已降到26%,通过立法保障持续政策供给的时机业已成熟,国家层面的农民教育培训立法迫在眉睫。

  拓展农民教育培训供给领域。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加速推进,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融合主体大量涌现,农民教育培训供给领域也应随之拓展,一要从传统产业向与新产业新业态协同发展拓展。传统产业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要支撑,作为国家稳定与发展的基石,必须纳入供给领域。新产业新业态附加值高、经济效益显著、带富能力强,是农业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教育培训必须紧紧跟随。二要从一产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拓展。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和三产融合发展加速,乡村产业发展从农林副牧渔为主转向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农民教育培训必须跟上步伐、与之适应,从聚焦产中向农业生产全过程拓展,向全产业链条覆盖。三要从生产向生产生活生态共赢共生拓展。乡村兼具生产、生活、生态等多重功能。农民不仅要发展生产、实现产业兴旺,还要绿色发展、实现生态宜居,更要治理有效、实现生活幸福。教育培训不仅要关注农业生产,更要关注农民生活、农村生态,实现“三生”共赢。四要从技术技能向文化文艺健康领域拓展。掌握技术技能,是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抓实体、抓生产的基础和前提,也是教育培训最基本的内容和看家本领。同时,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康养旅游的快速发展,也要求农民教育培训兼顾农耕文化、农耕文明、古法古技传承、乡土艺术创新,形成更具民族特色和中国特色的农耕文化自信,推动产业持续发展。

  提高农民教育培训供给层次。2019年6月,农业农村部和教育部联合启动了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务农农民也能接受全日制高职教育,这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还是第一次。但是,我国对农民职业教育的政策还没有完全打开,农民教育培训的链条、农民学历层次、高素质农民培育、农业农村人才梯次结构之间仍不能相适应。一直以来,农民培训关注多,面向农民的职业教育关注少,教育培训“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情况依然突出。需要从体制机制上平衡两者关系,通过政策制度创设的突破,办学机制、学制安排、内容方式的调整,建立满足农民学习需求、符合农民学习特点和规律的中国特色农民教育培训体制机制,实现培训与中职教育、高职教育甚至本科、研究生教育的有机、顺畅衔接。

  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供给方式。一要体现精准性。各地农民教育培训要准确切入国家基本战略工程,围绕地方产业布局和特色产业发展,选对人、选准人,科学确定培训目标、要求和标准;严格按照培养标准,分层分类落实培训要求,选好教师、用好基地、配好教材;做好跟踪评价反馈和指导服务,保证培训质量和效果,体现精准性。二要体现实用性。农民教育培训特点是实用管用好用,要契合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既帮助农民解决当前面临的实用技术问题,也要解决农民长远发展的理念思维问题。在内容供给上要围绕当前先进技术成果、产业发展趋势,综合考虑农民学习能力,合理设置教育培训专业、课程和内容。三要体现方便性。农民的学习必须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传统院校围墙式的办学模式难以满足农民既要学习也要从事生产劳动,更要照顾家庭的需求。农民教育培训“送教下乡、弹性学制”能够方便农民就地就近学习,实现学习与生产生活不脱节。四要体现快捷性。农民生产生活特点决定只能边生产边学习,机会成本较高,因此农民教育培训必须快捷。要以信息化为突破,通过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农民提供快捷、灵活的伴随式学习,满足多元化、个性化、实用化需求。

  保障农民教育培训供给投入。目前我国乡村就业人员约3.42亿,此外,返乡下乡创业热潮方兴未艾,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和退役军人等返乡入乡人员年增速超过100万。可以说,农民教育培训的对象群体数量依然庞大,需求仍旧多样。海量化、个性化和差异化的教育培训需求,带来了巨大的资金需求,经费保障压力非常大。国外的经验做法表明,农民教育培训离不开国家层面和地方政府的共同支持和资金保障,但也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投入。在坚持政府投入主导的同时,要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推动社会各类资源参与农民教育培训,带动社会资本多元投入,鼓励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投身教育培训,保障农民教育培训渠道畅通,也示范带动农民接受教育培训,构建“政府+社会+涉农主体”经费保障渠道,真正形成农民教育培训投入的长效机制。

  着重调动四方面力量,形成强大动力

  农民教育培训是一项系统性、基础性、长期性的事业,需要依靠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共同推进,最主要应聚合四方面力量,形成推动农民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强化各级政府主体责任。各级政府和各地农业农村主管部门,要提高站位,从乡村人才振兴和党抓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两个大局出发,切实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把农民教育培训纳入绩效考核指标,完善顶层设计和制度创设,在制度保障、资金投入、人员配置、体系建设上给予充分支持与保障,形成上下衔接的工作格局和健全的教育培训体系。

  强化专家学者理论研究。要通过各种激励手段和有效措施,倡导和吸引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农业领域的高层次专家关注关心并投身农民教育培训理论研究,形成一批从事专门研究的中坚力量。要强化各类涉农智库之间以及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内外的融通与协作,推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互融互促。要围绕农民教育培训模式创新、多元协作、体系建设等加强研究,为顶层设计提供信息和智力支撑。鼓励农业大学、农职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贡献智慧,强化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道路借鉴。培训机构也要注重总结农民教育培训经验做法,梳理模式路径,探寻规律,为实践探索提供现实参照。

  强化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要坚持开放合作、共享共赢的发展观,充分发挥各类资源优势,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为农民教育培训高质量发展,畅通渠道、建好平台。一要支持建好用好全国农广校体系,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上联行政部门、横联各类机构、下联农村农民,成为聚集社会力量的桥梁和服务农民的主渠道。二要鼓励支持涉农院校、农业科研推广机构,以及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社会资源多渠道、多领域参与农民教育培训,充分发挥专家和产业优势,形成发展合力。三要搭建服务平台,办好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发展论坛,充分发挥职教集团作用,建好田间学校和实训基地,聚集各方力量,助力人才成长发展,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农民教育培训的强大合力。

  强化农民学员内生动力。农民教育培训能不能发展关键在农民学员的参与和支持,要充分发挥高素质农民示范带动作用,探索建立农民导师制,鼓励高素质农民把所学到知识、理念和产业技术传播给小农户;鼓励高素质农民领办农民田间学校、实训基地,在教育培养、成果转化、实践示范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为广大小农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与知识供给。要吸纳“田秀才”“土专家”等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充实到师资队伍,组织他们通过经验传授、现场诊断、跟踪服务等形式帮助农民成长、发展。

  (作者单位: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