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美丽乡村既要“颜值”又要“内涵”——基于北京杨镇美丽乡村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顾鹏 字号:【

  北京顺义城区向东15公里,便是风景秀丽的京东著名古镇——杨镇。近年来,杨镇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镇域基础设施建造,将绿化美化与传统民俗、淳朴民风相结合,走出了一条治理有效、百姓安乐的发展道路。春节期间,利用返乡探亲的机会,就家乡杨镇“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进行调研。

  杨镇镇域面积96平方公里,下辖42个行政村,常住人口6万余人。自古便是商贾云集之地,现有商贸服务、现代制造、都市农业和生态旅游四大支柱产业。走在这原本熟悉不过的小镇上,我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街道平坦宽敞,民居整洁明亮,镇民生活安逸,整个小镇焕发着新的活力与光彩。

  经验做法:小镇焕发着新的活力与光彩

  近年来,杨镇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镇域内人居环境不断提升,镇容镇貌明显改善。

  用美化擦亮底色,为美丽乡村建设提振精神。我的老家就在田家营村,一个紧邻汉石桥湿地公园的传统自然村,那里的青山环抱、绿树掩映,是我童年的记忆。回乡时,许久未见的刘大娘热情地和我分享着生活的喜悦:“近两年村里的卫生搞得很好,路面有人扫,垃圾有人收,村里的路修得也好,街上种了很多树,也建起了人行步道,方便我们散步锻炼身体,居住环境真是好太多了,街坊们也住得更舒心了。”村里积极响应镇里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百日攻坚战”的号召,以“清脏、治乱、增绿、控污”为整治重点,全面实施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分批建立排污设施、改建养猪场、推进“厕所革命”、组建卫生保洁队,生活污水和畜禽粪便得以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村庄“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完成村巷、村街硬化,实现自来水村村通,重新规划空地,搞好美化绿化;曾经的窝棚等违建不复存在,村里对破旧房屋进行了修缮治理,拆旧补旧,保留了传统村宅的肌理和形态。

  用人文彰显特色,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活力。近些年,镇里依托“杨镇大集”多次举办了富有乡村本土文化的年货大集,集市上除了种类丰富的年货,舞狮、五虎棍、杨镇骨雕、曾庄大鼓等非遗民俗也前来助阵,锣鼓喧天,浓浓的“年味儿”扑面而来。“龙灯会”是杨镇极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逐渐恢复了演出。杨镇中心小学将“龙灯会”的历史写进课本、融入课程,由“龙灯会”老艺人传授技艺。镇里还立足顺义本土民俗文化,开展各种活动让村民和周边群众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美丽乡村建设不仅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文化传统和乡风民俗,也带动了杨镇现代农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作为北京地区唯一的、天然的芦苇型湿地,北京汉石桥湿地公园自建成以来,带动周围农户就业、拉动当地旅游经济,农家乐、采摘园相继建成,原本农村特有的休闲味道,为快节奏生活的都市人打造了一座慢城,让他们卸下疲惫。

  用治理干出成色,为美丽乡村建设指明方向。去年,镇党委研究制定了《杨镇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方案》,专题部署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镇里组成日常巡查组,采取拉练的方式定期现场检查调度,将各村整治工作开展情况全镇通报,全面梳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督促问题整改,推进重难点村庄的整治工作。创新工作方法,将人居环境整治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相结合,将整治工作开展情况作为各村“两委”班子考核的重要指标。镇党委领导带头,围绕党建工作联系村开展调研,指导帮助联系村抓好整治工作;各级干部入户与乡亲们沟通交流,了解民众需求,解决实际困难。全镇齐行动,共同推进人居环境整治。

  思考:让建设成果更好惠及百姓

  美丽乡村建设永远在路上,当前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应始终坚持问题导向,让建设成果更好惠及百姓。

  因地制宜,完善顶层设计。杨镇的美丽乡村建设虽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处于借鉴其他地区经验的学习阶段,对于建设规划、资金投入缺乏系统性的设计,难以突出杨镇自己的特色。一是精准施策,规划先行。立足地区特点,综合考虑地理民风、发展水平和百姓关切,作出系统、全面、有序的建设规划,制定“一村一策”的工作方案,建造特色民居、发展特色产业、弘扬特色文化。二是点面结合,树立典型。在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重点选取类似田家营村这样,基础条件较好、区位优势明显、产业文化特色突出、群众参与性高的村作为试点,树立特色典型,示范带动美丽乡村建设。三是扩展渠道,整合资源。在加大财政投入、整合资源配置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支持和优惠政策,吸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资金捐助,合理安排、有效使用。

  强化管理,健全长效机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实施,需要全镇“一盘棋”。由于工作职能不同,各乡镇各部门长期各自为战,项目、资金难以有序衔接。一是组织协调,部门联动。加强城建、交通、农业农村等部门间的协作,实现资源整合最大化。畅通沟通渠道,建立“外部会商、内部协调”的工作机制,多方联动、统筹推进,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方案落地。二是落实责任,长效管护。依托全镇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布局,细化职责分工,各部门领任务、定方案。“建”“管”并重,建立由镇党委牵头、各部门参与、全镇共同发力的长效管护工作模式,使美丽乡村建设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三是强化监管,严肃问责。建立健全监管体系,以村“两委”日常管理为主、镇党委不定时督查为辅,加强整治工作的检查,对各村长效管护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推行公开监管考核机制,宣传优秀做法,通报典型问题,严肃监督问责。

  思想引领,突出群众主体。调研过程中,发现部分农民群众对于美丽乡村建设不理解、不支持,参与积极性不高,特别是涉及个人利益时,甚至还有抵触情绪。如田家营村清理违建时,受到部分村民阻挠。此外,由于村民生活习惯尚未根本改变,乱扔垃圾、乱倒污水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环境整治成效难以长期保持。一是宣传教育,加强引导。强化思想教育,利用条幅、墙画等媒介,宣传党中央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政策举措和全镇已取得的工作成效,积极引导农民群众正确认识美丽乡村建设与自己切身利益的关系,激发其建设美好家园的动力。二是强化主体,积极参与。充分调动积极性,组织村民代表到美丽乡村建设成效好的市内外村庄学习参观,让他们切身感受、带头参与,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三是群众自治,共同维护。通过村民自治机制和村规民约,提升农民群众自觉改善居住环境的思想认识,激励他们将维护整洁环境、建设美好家园当成自己的事来做。

  突出特色,增强内生动力。从调研情况看,杨镇部分村庄没有支柱产业,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缺乏美丽乡村长期发展、长效管护所需的经济基础。同时,部分村庄本土文化缺失,传统文化难以永久传承。一是品牌引领,产业支撑。坚持发展特色产业,打造自有特色品牌。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通过建立农业标准化种植基地、农业示范园,加快培育杨镇小店村西瓜、沙子营村红薯等特色农产品,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二是文化传承,彰显文明。保护弘扬并重,挖掘乡村文化,多形式开展特色文化活动,培养群众保护意识,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创新传播载体,融入现代元素,将传统文化拍摄成电影、短视频等民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获得感、幸福感。美丽乡村建设,让乡村成为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让农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飞速发展的杨镇正散发着前所未有的美丽。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中国农学会)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