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振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发展农业产业特别是特色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各地亟待解决的课题和重要任务。目前,全国各地特别是县乡村对乡村振兴如何破题、农业特色产业如何发展都在进行探索和实践,也都存在一些迷茫和模糊认识。为此,本文以“德州市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与实践分析”开展课题研究。
发展现状
山东省德州市是农业生产大市。近年来,德州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山东省委“德州要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中率先突破”的要求,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总抓手,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农业农村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态势,创造了许多在全省有位次、全国有影响的亮点与典型。
粮食生产供应能力稳步提升。作为全国五个整建制粮食高产创建试点市之一,自2009年以来连续实现“亩产过吨粮,总产过百亿”,2018年德州市用占全国0.9%、全省13%粮食播种面积,生产出占全国1.3%、全省16.7%的粮食,粮食总产达177.6亿斤。
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近年来,每年调减籽粒玉米面积20~30万亩,积极推广粮改油、粮改饲,2018年发展豆类、薯类作物18.6万亩,禹城市完成农业农村部大豆轮作试点任务5万亩,其经验推广全国。全市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总产1300多万吨,其中供应京津冀约25%;食用菌年产量突破60万吨;全市水产养殖面积18万亩,年产量10万吨以上。
农业“新六产”发展步伐加快。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861家,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省级60家;禹城市入选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创建名单;庆云县被评为山东省农业“新六产”示范县;全市多家经营主体被评为山东省农业“新六产”示范主体。2019年,庆云县成功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齐河县被确定为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全市多个田园综合体、项目被确定为省级试点,全市共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4个。
“放心农场”建设加快推进。截至目前,全市已评选认定两批“放心农场”,总数达到108家。农产品品牌建设力度加大,全市“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达到453个,面积762.5万亩,占食用农产品总面积的80%以上。智慧农业项目多点开花,临邑县、陵城区、庆云县智慧大棚先后投入运营,为全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样板和示范。按照打造京津冀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目标,将“放心农场”作为德州市独有区域品牌做大做强,德州扒鸡等知名品牌在国内影响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稳步提升。
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不断增强。全市涉农企业单位拥有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基地4处;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2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11个,院士工作站6处,博士后工作站(基地)7处、国家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企业(农业类)6家。近年来有10余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国家和省级审定,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小麦玉米绿色增产模式、主要作物水肥一体化技术、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3.2%。
农业组织化、外向化程度不断提升。全市发展农民合作社15638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34家;发展家庭农场3044家,其中省级示范农场29家;土地流转面积360.6万亩,占家庭承包经营总面积的45%。近年,先后与德国巴斯夫集团建设中德现代农业创新中心与示范基地,与荷兰维斯特兰市和瓦赫宁根大学合作共建中荷农业技术卓越中心等,全市农业技术水平显著提升。
问题与原因
农业结构不够合理,粮食比重过大。近年来,虽然德州市的农业结构一直在调整,但是全市粮经作物比例却不降反升,由2010年的81.2:18.8提高到2018年的89.1:10.9,粮食比重过高,种植结构单一的问题十分明显。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质特色农产品,如优质蔬菜、优质果品、特色杂粮类等,种植规模小、生产效益低。分析其原因,一是目前从事种植业的农民中绝大部分为“3860”人员,也就是大部分都是妇女老人,青壮劳力大都外出打工,技术含量较高、投入较多的特色产业群众不愿意干或干不了;二是德州市主要粮食作物小麦、玉米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省工省力,而蔬菜、水果等产业机械化程度低,用工较多;三是粮食作物产量及价格波动小,收入相对稳定,而蔬菜、果品、杂粮等受气候和市场影响大,产量及价格均不稳定,“好马赶不上青菜行”“菜贱伤农”现象时有发生,挫伤了群众的种植积极性。
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能力弱。全市新型经营主体质量不高,对产业融合带动能力弱。农业规模化经营不充分,一家一户传统家庭经营模式仍是主流,土地碎片化,经营分散化,对一些传统名产扩大规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实施标准化生产、控制产品质量等形成较大制约。德州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不少,但普遍规模较小,大多从事农产品初加工,产业链条短且产业附加值不高,带动能力差,很多企业加工在当地,原料基地在外地,对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没能起到应有的引领带动作用。其原因是长期以来对一二三产融合重视程度不高,对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重视不够,特别是制约特色产业发展和老百姓难以自身解决的市场建设、仓储保管、冷链物流等严重不足;龙头企业与小农户利益连接机制不完善。
农产品品牌建设相对滞后,知名品牌少。全省范围内知名度较高的仅有德州扒鸡、乐陵金丝小枣等,但产值小,品牌价值低,带动农业增收能力不强,对财政贡献不大。传统名产如“德州西瓜”主产区生产面积严重萎缩,已经丧失名产价值,令人痛心。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现有453个,在全省处于下游水平。分析原因,一是地方各级对农产品品牌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实实在在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二是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园区和其他新型经营主体争创品牌意识不强、意愿不高,没有真正认识到品牌的价值和作用;三是品牌营销做得不好,对外宣传力度小,营销手段落后,致使不少品牌影响力小,品牌价值得不到体现,反过来又影响了经营主体创建和维护品牌的积极性。
农业总体支持水平不高,投入不足。规划引领不到位,市县基本有了规划,但乡镇村具体怎么搞,基层感到无所适从;资金投入不到位,特别是支持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专项资金少;人才、技术支撑不到位,高素质农民数量严重不足,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速度慢,农业科技服务手段落后。分析原因,地方各级对农业产业发展投入精力不足,关注不够,配套政策泛化、趋同化严重,不能做到因地制宜,基层对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注意力不集中,大多还没有进入状态,对当地产业特色和市场需求研究不深不透,加之农民群众市场意识、风险意识较差,在产业发展上相对保守,致使德州市产业振兴一直没能真正破题。
对策与建议
坚持因地制宜,稳步培植发展主导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必须因地制宜,不能贪大求洋,而是要根据当地农业生产条件和当地特色种养传统,宜菜则菜、宜果则果、宜养则养,选准主导产业和产品。就种植业来讲,基于德州农业资源禀赋以及良好的区位优势,加上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各县市区可在充分挖掘当地特色名产上做文章,合理调减粮食种植面积,发展市场需求旺盛、比较效益高又有良好种养传统的农产品。
坚持市场导向,不断优化升级农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必须瞄准市场需求,充分考虑了解、研究市场对农产品多样化、特色化、个性化的需求,细分市场。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生产提供不同产品,这也正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应有之义。发挥好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网上农业”,引导农民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坚持“三品带动”,加快推进“放心农场”建设。发展特色产业必须重视“三品”,即品种、品质、品牌。应当充分发掘地方优良品种资源,突出物种资源特色。发展特色产业必须把产品品质放在首位,保证产品优质,食用安全是基本要求,必须引导群众严格按照国家农产品安全标准进行标准化生产,积极采用“二维码”等产品质量可追溯手段,确保产品品质,并积极申报“三品一标”认证。品牌是特色农产品进入市场的“身份证”和通行证,积极创建优质特色农产品品牌,靠品质赢得市场,靠品牌扩大影响。各级政府应加大对“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的支持和奖补力度,提高农业龙头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开发特色农产品和品牌创建的积极性,加快全市“放心农场”建设步伐,努力打造京津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
坚持产业融合,加快农业“新六产”发展步伐。发展特色产业必须注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必须深入挖掘农业产业深层次的价值。一是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农业产业链延伸长度不是看加工环节多少,而是看能否有效满足最终消费者需要,除了传统的生产、加工、销售这一农业产业链延伸维度,另一方面是利用农业收获物发展乡村手工业,如编织刺绣、纺织印染、雕刻等。手工业是乡村产业融合的重要内容,具有变废为宝、循环利用的价值。二是农业与乡村功能的扩展。鼓励和支持各地大胆探索、创新创造,在保障农业生产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充分开发农业和乡村特殊功能,实现“农文旅体养”融合,促进农民增收。
坚持科技引领,不断增强农业科技支撑能力。一是积极引进国内外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新模式、新理念,进行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不能采取简单的“拿来主义”,一些名优新特稀品种和技术,必须经过当地农业科研单位和农技服务机构严格试验示范,证明其在当地可行后才能推广应用。二是大力用现代农业技术提升改造传统农业和产品,为传统名产注入新动能。德州市一些传统名产如庆云大叶香菜、武城辣椒等也不能一成不变,要加大科技投入,积极研发新品种和绿色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不断为传统名产注入新的科技内涵。
坚持以点带面,不断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发展特色产业必须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要坚持“一村一品”“一乡一业”适度规模发展,先把产业、产品做优做精,开始不要过分追求数量快速扩张,而要靠品质和特色取胜。对于原来没有产业基础的地方发展特色产业,要选择群众基础好、农业生产条件优势、交通区位及物流优势明显,农村党支部坚强有力的村庄、社区,通过农村党支部领办创办土地股份合作社,或农民专业合作社中认识程度高、科技意识强的带头户、示范户先行先试,然后不断总结经验、典型引路,从而吸引和带动其他小农户踊跃加入,或通过土地流转扩大规模,培植当地特色主导产业。要尊重群众意愿,切忌通过行政命令强行推动发展某种产品或产业,造成好心办坏事,欲速则不达。乡镇村要加强对农民市场意识和风险意识的宣传教育,引导农民把握好市场规律,合理调整产业规模。同时,各地要认真研究农业产业发展特点,及时为农民群众提供信息、技术、销售及其他社会化服务,促进当地特色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真正实现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有益的借鉴和示范。
(作者:贺洪军 马爱民 孙季平 徐晓莹 石莹 赵文超 谢婕;单位:山东省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