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张扶贫作战图”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鲍新文 陈路莎 潘开政 字号:【

  “我叫谢天涯,看到贫困户发自内心的笑容,以及身边发生的这些变化,由衷地感到很有收获。和群众打交道是我人生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只要贫困户们生活好起来,脸上的笑容多起来,只要他们不再返贫,我愿一往无前。”

  ——谢天涯

  早就听说湖南省宁乡市大屯营镇三仙坳村第一书记谢天涯手上有一张“扶贫作战图”,今天终于眼见为实了!近日,笔者驱车100多公里,在三仙坳村部见到了谢天涯,一位1988年出生的帅小伙。

  “它的作用可大了!村里的脱贫工作整体进展怎么样?哪些贫困户是重点户?哪一户还没有我们的帮扶措施?哪位贫困户今年有什么增收项目?收入增加了多少?一看图就一目了然。”一见笔者,谢天涯立马介绍起他的“扶贫作战图”来。在一张一米见方的纸上,密密麻麻记录着三仙坳村2020年13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家庭情况和脱贫目标,一图在手,尽在掌握。

  “你比如说卢新民,一位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底靠养蜜蜂脱了贫,今年会不会受影响?还有这个成传芳,是贫困户,他儿子阿伟今年3月刚拿了个焊工证件,今年这么大的疫情,他找到工作没有?这些情况都得随时掌握,拖不得啊!”

  谢天涯外表看起来斯斯文文,办起事来却风风火火,说着说着,就要带我们去走访几位“扶贫作战图”上重点标注的贫困户。

  养蜂“土专家”

  三仙坳村地处宁乡市、湘潭县、韶山市三地交界处,山多林多,采蜜资源丰富。谢天涯2018年到村里担任第一书记后,动员村里30多户贫困户因地制宜养起了蜜蜂。最开始养蜂大家心里没底,关键是技术不好掌握。于是谢天涯组织村里几位养蜂的老师傅办起了培训班传授技术,平时遇到不懂就会去问老师傅或上网查询,一来二去,他也成了村民们眼中的“养蜂专家”。

  卢新民养的8箱蜂都散布在附近的山上,养蜂成了她家主要的收入来源,去年因为疏于管理,加上五倍子花开时遇上干旱,蜂蜜收入只有8000多元,比预期少了一半。

  “这个口子怎么没有打理好,蜂子飞得出去,但是就飞不进来啊,你要把这边上的口子再打开一点。”谢天涯三步两步找到蜂箱,动作娴熟地打开箱盖,取出放在里面的蜜水,一边叮嘱卢新民:“冬天已经过去了,蜜蜂可以飞出去采蜜,不需要再喝蜜水维持了。”

  卢新民介绍,立春之后是蜜蜂春繁时期,为了让她家最大限度地挽回去年的损失,谢天涯找到镇里的养蜂师傅,给他们送去口罩等防疫物资,自己车接车送,请师傅帮助卢新民做好蜜蜂的春繁。卢新民家今年虽然比去年减少了3箱蜜蜂,但是如果精心打理,预计能有1万多元的收入。只是当前疫情还没有完全结束,来他们家现场买蜂蜜的顾客很少。

  蜂蜜的销路问题如何解决,这也正是谢天涯一直以来的一个心结。

  这两年村里养蜂户的蜂蜜基本上都是谢天涯利用后盾单位——宁乡市实验中学以及他本人的一些人脉资源来销售,每年都觉得很吃力。“越来越难做了,长此以往肯定不是个办法。销售没有这样的渠道,蜂蜜要有质监部门的认证、生产许可证,还有质检部门的质检报告,贫困户这边都是这种散养,比较零星的,我们村30多户,每个人都要去送一批,太耗精力了。”谢天涯说:“三仙坳村的蜂蜜不是质量不好,而是没有形成品牌,还有就是没有固定的销售平台。现在就是想通过注册自己的商标,然后包装做一个平台的推广。”

  我们正准备离开,卢新民把谢天涯拉到一旁说了个事。原来是卢新民听说养肉牛赚钱,想和堂兄合伙购买十多头牛回来养。

  “你们想发展,这个意愿是非常好的,但是你这一块风险是很大的,买来的牛万一带病过来怎么办?我建议还是安心养蜂和养鹅吧,还可以种点蔬菜瓜果,这样风险小些……”听了谢天涯的分析后,卢新民觉得在理,是啊,刚刚有点起色的家庭的确还经不起太大的风浪,慢慢来吧。

  义务“小货郎”

  从卢新民家出来,谢天涯接到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谭定炎的电话,说他们家有些鸡蛋需要出售,请他去拿一下货。

  拿货?见笔者有些好奇,谢天涯乐了:“我可是村里的义务小货郎啊。差不多每一个贫困户家里都有些土产货,土鸡蛋、干笋、小干鱼,还有自己扎的棕扫把,我就帮他们把这些东西收集起来,每次回宁乡市里都会满满带一车,卖给学校的老师或其他亲戚朋友们,帮大伙换点钱。”

  赶到谭定炎家,老谭的妻子对谢天涯满是信任。

  “鸡蛋挺好的,还是双黄蛋吧。您看要卖多少钱呢?”

  “我不知道,谢书记您看着给吧。”

  “那就按照15元一斤。”

  “行。”

  老谭的妻子拿出装成一小袋、刚焙好的小干鱼,称重,计价。

  “这是403块钱,你收着。”

  谢天涯当场将算好的钱付给老谭的妻子,临走还从他家取走了几十个棕扫把,这些农产品将原价出售。

  “这个我销给政府机关、学校等一些单位,他们的一些办公室会要的。”

  一切都显得熟门熟路。鼓励贫困户发展自主产业,组织多场消费扶贫活动,每周定期收购贫困户的农产品进行售卖,去年光农产品销售一项就有25万多元。

  谢天涯每次收集农货送往城里自己都要倒贴油钱。“这样会不会很亏?”笔者有些疑惑。“我们每天有餐补70块钱,每月还补贴380元油钱,够了。”谢天涯回答得十分朴实。

  为了给贫困户销售农产品,或者帮他们找工作,谢天涯常常需要开着车在城市和乡村两头跑,两年来车子跑了8万多公里,车胎就换了6个。他的小车显得与众不同,车顶装着一个一尺见方的灰色装置。

  “这是抗疫期间新装上的喇叭,今年刚开始疫情形势紧张的时候,就天天开着在村里来回跑宣传防疫知识,现在换成号召大家春耕的内容了。以后说不定还可以用它来叫卖土特产呢!”谢天涯的灵机一动,别说还真可以一试。

  工作“包打听”

  “对,还有一户一定得去看一下。”

  谢天涯说的这一户,就是村里的贫困户成传芳家。

  今年因为疫情的影响,到了复工季一些人还没有正常出工。贫困户能不能尽快上工,可是影响收入有没有保障的大事。谢天涯一个多月来帮助20多位贫困户找到了就业岗位。随着疫情带来的影响正逐步消退,村里很多贫困户能外出打工的人员都走得差不多了,但是成传芳家的情况有些不一样。

  成传芳一家三代四口人,自己双眼半盲,儿子不走“正道”,全靠60多岁的妻子王放兰在外帮人看店维持生计。今年年初谢天涯主动上门做工作,劝说他的儿子阿伟学门技术好找份事做。前段时间在谢天涯的推荐下,阿伟报名参加了宁乡市组织的焊工培训班学习,半个月过去了,情况怎么样了?

  谢天涯刚走进院子,成传芳一家就热情地迎了上来,阿伟执意要留他坐下来吃中午饭。

  果然家中有喜事!原来阿伟在焊工班学习,不仅顺利拿到了毕业证书,还在招工考试中脱颖而出,五十多人参加应聘,就他一人被录取。“十八号来的通知,二十号就去上工,刚开始是5000元每月,以后就是8000元每月了!”阿伟乐不可支。

  见谢天涯百般推辞,成传芳夫妻拉着不松手,说不尽的感激。“如果他好起来了,那么整个家里就能托起来了!”成传芳拄着拐杖,有些哽咽:“这个伢子搭帮谢书记,让他走了正道,要不然,我们两口子还不晓得怎么办呢。”

  妻子王放兰接过丈夫的话茬往下说:“昨天晚上接到这个消息,我都哭了……”

  “放心放心,您家里会越来越好的。刚才我和阿伟聊天,他都是满满的正能量。”谢天涯安慰道。

  从成传芳家出来,谢天涯显得轻松了很多。

  带货“新网红”

  再过些天新鲜蜂蜜就要上市了,谢天涯心里挂记着卢新民和其他贫困户的蜂蜜,他得想些办法为他们打开销路。

  下午,谢天涯取来自拍杆等网络直播工具,返回卢新民的养蜂点——他要尝试一下网络直播带货,做一回“带货第一书记”。

  “这个蜂蜜已经封盖了,是完全成熟的蜂蜜了……现在的蜂蜜正在酿成,过三天的样子,就可以开始取蜜了,到时候大家可以直接与我联系,我们会把最优质的蜂蜜推介给您!”

  虽然只有短短几句话,因为有点紧张和操作不熟练,反复了好几次,但为了贫困户能有个好收成,谢天涯也是蛮拼的。录制完“抖音”短视频,他摘下防蜂服。笔者发现一只蜜蜂停留在谢天涯的左手食指上。

  “蜜蜂已经蛰到我手上了。”

  “你怎么不拔出来呢?”

  “拔出来,它就死掉了。”十指连心,谢天涯忍着钻心痛,却还在怜惜着小生命。

  “你的手指会肿起来吧?”笔者问。“以前会肿,现在蜇多了,就不会肿了,有免疫力了。”谢天涯半开玩笑。

  卢新民从屋里兜着一袋子鸡蛋要塞给谢天涯,“谢老师,你辛苦了!”

  “你留着,集多了,我到时候来收,帮你卖出去。”

  “留在家里,平时也就是做菜吃了,谢老师拿去吧。”

  “你留着给细伢子吃,细伢子也要吃啊。你如果实在要这样,我就出钱买下来。”卢新民拗不过谢天涯,只好把鸡蛋收回屋去。

  村里有30多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靠养蜂脱贫,因为蜂蜜属于加工类食品,散养户很难办到生产许可证,走不了网络平台销售,这一直是谢天涯心中的一个结。笔者告诉谢天涯,龙山的洛塔乡有一位叫吴添春的残疾女孩,在长沙市派去的扶贫队员帮助下,如今办起了合作社,乡里土特产在网络上卖得很火,去年的销售额有100多万元。谢天涯立即拨通了吴添春的电话取经,“加工类食品办一个生产许可证会比较复杂,像小企业,特别是我们贫困村,条件不允许,我们可以和一些有生产许可证的合作社或者公司合作,由他们进行统一包装,然后我们再去销售。”

  终于找到了方向,谢天涯喜出望外。他说,今年要好好盘算一下,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尽快融入可靠的互联网营销平台,为贫困户养蜂、养鹅还有其他土特产等打开销路,让他们的增收更有保障。

  只要村里的产业扶贫办起来,形成规模了,贫困户的钱袋子就会鼓起来。到时候,即便是像他这样的扶贫干部撤回去了,也能放下心!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