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规划重点任务取得显著成效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两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实施取得明显成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向面上推开,农民收入持续保持“两个高于”,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

  现代农业根基进一步巩固

  农产品保障能力持续增强

  粮食产能站稳1.3万亿斤台阶,耕地保有量稳定在18.7亿亩以上,完成10.58亿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划定任务。近两年,累计建成约1.63亿亩高标准农田、新增约430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年均轮作休耕面积超过3000万亩,全国耕地质量等级得到提升。2019年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3277亿斤,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72千克,超过国际400千克粮食安全线。农业结构不断调优调适,优质专用水稻、小麦面积占比提高10多个百分点。玉米结构调整成果有效巩固,粮改饲面积累计达到3400万亩,大豆种植面积增加1600多万亩,棉花继续向新疆等西北内陆优势棉区集中,长江中下游油菜籽种植实现面积产量双增长,糖料生产保持稳定。有效抵御非洲猪瘟等重大疫病,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止降回升,禽类和牛羊肉供给增加,肉品市场供应总体保持稳定,奶类生产实现较大恢复增长,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0%。渔业总体养捕比(不含远洋)为4.02∶1,捕捞比重继续下降。农业供需结构平衡水平稳步提高,肉蛋菜果鱼茶等产量稳居世界第一。农业经营方式加快转变,家庭农场超过76万家,农民合作社达到220万家,县级以上龙头企业近9万家,农业生产性服务组织超过37万个,全年托管服务面积14亿亩次,服务小农户6000万户,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稳步发展,小农户正在加快融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科技装备支撑条件较快改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3%,成功选育了一批节水抗病小麦、优质抗病虫水稻、高产高蛋白大豆,主要农作物自主选育品种种植面积占比提高到95%以上,主要畜种核心种源自给率均达到70%以上。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农业生产数字化水平接近20%,建成运营益农信息社近30万个,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正深刻改变农业生产方式,科技创新正成为现代农业发展新动能。

  乡村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高质量发展态势逐步显现

  乡土特色产业展现新生机,一批特色鲜明的小宗类、多样化乡土产业逐步形成,遴选全国乡村特色产品880个、能工巧匠220个,创响特色品牌超过10万余个,打造了742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村,传统农产品、乡土手工业、家庭老作坊唤醒了人们“舌尖上的记忆”“记忆中的乡愁”。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做精做深,加工产业加快向粮食主产区和特色优势区布局,产地初加工覆盖面明显扩大,果蔬等农产品产后损失率从15%降至6%,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快速应用,农产品加工转化率接近68%,涪陵榨菜、正阳花生、洛川苹果等百亿元产业集群加速涌现,2019年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业产值比达到2.3∶1,农村卖原料、城市搞加工的格局正在改变。电子商务和休闲农业蓬勃发展,“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启动实施,阿里巴巴“淘宝村”增加到4310个、覆盖2.5亿人,2019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超过3500亿元;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每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9年接待游客32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8500亿元,共享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大量催生。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4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70家,带动建设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26家、农业科技园区1219家,全国园区总产值17515.2亿元,二三产业占比达74.03%。产业融合载体加快培育,累计创建114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带动各地创建1821个省级产业园和3804个市县级产业园,涌现出重庆涪陵榨菜、广西横县茉莉花、广东新会陈皮等一批产值过百亿元的产业园,不少产业园产值已占到县域经济总量的30%左右;建设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46个、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228个、农业产业强镇552个,“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特”产业发展格局正在形成。基层反映,产业园是以工业理念发展农业的典型样板,已经成为继工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之后的以农业为主导产业的县域经济发展新引擎。创业创新活力明显增强,大量农民工、大学生、退役军人、农业科技人员返乡入乡,引领带动农村建立健全现代生产经营方式、新商业模式和通达营销网络,成为带领广大农民兴业致富的生力军。2019年农村“双创”人才超过850万人,“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总数超过3100万人。全国有84万多名科技特派员活跃在农业农村生产一线,直接服务6500万农民。

  绿色发展扎实推进

  美丽乡村呈现新面貌

  农业生产方式更加绿色,农业用水总量稳定控制在3700亿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4,化肥、农药使用量持续保持负增长,利用率比2017年分别提高1.4个和1个百分点;秸秆、畜禽粪污利用率达到85%和74%,西北地区农膜回收利用率超过80%;创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82个,粮豆轮作、稻鱼综合种养、绿色统防统治、林下经济等生态循环种养技术模式加快推广,累计认证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达到4.3万个,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农业正在回归绿色本源。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累计改造农村户厕2500万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60%,北京、江苏、福建、广东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95%。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84%的行政村、较2013年提高40多个百分点,各地排查上报的2.4万个非正规垃圾堆放点86%已完成整治。近30%农户生活污水得到处理,乱排乱放现象明显减少。90%以上村庄开展清洁行动,动员近3亿人次清理各类生活垃圾4000万吨、村塘淤泥3500万吨、村内残垣断壁410多万处,村民卫生习惯逐步改善,生活品质有了较大提高,美丽乡村由点到面逐步推开。农村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完成造林2.15亿亩,天然林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森林资源总量继续较快增长。退耕还林还草2443.85万亩,全国草原植被综合覆盖度达到55.7%,草原生态系统质量逐步改善,荒漠化、沙化、石漠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耕地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稳步推进,重度污染耕地得到有效管控。长江经济带、京津冀水生态治理保护取得阶段成效,河北地下水超采治理形成年压采能力33.6亿立方米。内陆七大重点流域禁渔期制度实现全覆盖,全国湿地保护率达到52.2%,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不断加强。河长制、湖长制向基层拓展延伸,河湖面貌逐步改善,“绿水青山”正成为美丽中国主色调。

  乡村文化繁荣发展

  农民精神生活日益丰富

  新设“中国农民丰收节”。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怀、亲自推动下,自2018年起,将每年的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当年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全国亿万农民致以节日祝贺和良好祝愿。节日期间,全国上下围绕农时农事特点、优秀传统文化,举办赛农业丰收、购农产品、展农耕文化、促乡村旅游等形式多样的庆祝活动。农民丰收节已经成为展示、传承、弘扬农耕文化的一块金字招牌。优秀乡村文化保护传承力度明显加强,年画、剪纸、花儿、染织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达到近千个。甘肃迭部扎尕那农林牧复合系统、中国南方山地稻作梯田系统等4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入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总数达15项,居世界首位。中国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分别达到6819个、1057个,涌现出安徽宏村、兰溪诸葛村、福建长乐村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古村落。乡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2019年累计为基层农村放映公益电影500万场次,为1.3万个贫困乡镇配送约8万场戏曲,组织1.2万支文化文艺小分队、举办21万场文化文艺活动,招募近2万名志愿者为16个边疆少数民族省区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服务人次1000多万,乡村春晚百县万村网络联动活动共吸引观众3078.7万人次,为农村地区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超过80%的县实行了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成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54.9万个,培训各类文化艺术辅导员上万人次,展示传播新时代优秀乡村文化的阵地更加完善。乡风文明逐步焕发新气象,涌现出八步沙林场“六老汉”三代人治沙造林先进群体等新时代农民先进典型,福建建宁县文军种子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丁绍文、吉林长春市双阳区奢岭街道马场村党支部书记李华靓等“十佳农民标兵”,选树了尼玛顿珠、王振美等全国农民道德模范,推介了一批邻里和谐、诚信重礼的乡风文明建设示范村,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引导农民群众加强自我管理、崇德向上。

  “三治”治理体系基本建立

  农村社会和谐有序

  基层党组织抓实建强,选派23万名驻村第一书记,实现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村全覆盖。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集中整顿提升软弱涣散村党组织4.47万个,调整不胜任不尽职村党组织书记1.2万名,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书记县级党委备案管理制度。中组部举办29期村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班,培训4300人,加大在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2019年专门下达计划23.6万名。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明显增强,涌现出余留芬、黄文秀等一大批工作有思路、干事有实绩、群众有口碑的基层党员先进代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得到进一步健全,村民委员会特别法人地位和权利得以确立,村民自治实践不断深化,村务监督委员会实现全覆盖,村级重大事项决策“四议两公开”全面落实。“一村一法律顾问”范围扩大、覆盖率达到99.9%,累计创建北京房山区水峪村、吉林双辽市五一村、江苏靖江市德胜村等3365个民主法治示范村,法治精神实现进村入户到人。建成各级综治中心64.9万个,85%以上的村定期组织开展协商活动,一区一警、一村一辅警工作机制逐步健全,建成警保合作交通安全示范劝导站1000余个,招聘劝导员1.5万余人。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局得到健全。“枫桥经验”在各地创新发展,形成“村民说事议事”“小微权力清单”管理、农村网格化管理等一大批乡村治理新模式,农村社会风更清、气更正。移风易俗成效显著,村规民约覆盖率达到98%,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群众性组织普遍建立,婚丧嫁娶标准逐步规范,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孝亲敬老成为村民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确认133个首批全国农村幸福社区建设示范单位、51个全国农村社区治理试验区。福建宁乐“红十条+黑名单”、安徽岳西“党建引领”等地方模式加快涌现,农村不良风气和陈规陋习初步得到遏制,农民人情费支出明显减轻,移风易俗由“软任务”变成了“硬约束”。

  “三农”短板逐渐补上

  农村民生明显改善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新建改建“四好农村路”25.4万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