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宁区位于扬子江畔,牛首山下,对南京主城形成三面环抱之势。区域总面积1561平方公里,2000年撤县设区,辖10个街道、201个村(社区),总人口243万人。这座美丽古城,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2019年入选全国首批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区、江苏省社会主义现代建设试点区。全区每万人拥有执业医师数34.7人,每万人拥有全科医生数6.12人,在全市率先实现普通高中在籍在校学生学费减免。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筹资额提高到165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95元,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提高到70%,城乡低保并轨同标达900元,基础养老金提高到440元,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99%以上。
近年来,江宁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打通城乡资源要素流动通道,以引流城市资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为突破口,从打造周末休闲的“盆景”到统筹全域旅游的大景区,下活了城乡融合发展“整盘棋”。现在,江宁正以高质量的城乡融合发展全力带动全域乡村振兴,一幅新时代美好江宁的繁盛图景正在徐徐打开。
引资下乡
增强乡村产业支撑
像很多地方一样,资金短缺、环境治理压力大、村民参与度低等问题也曾困扰着江宁。江宁区创新性地探索“政府引导、市场参与、多方协调”开发方式,吸引社会资金,支持村庄根据自身特色与需求,灵活选择开发主体,因地制宜探索发展路径。
江宁区通过搭建政府服务农业农村领域项目平台,鼓励引导城市工商资本、高新技术、高端人才、先进理念向农业农村流动;开通城市工商资本下乡“绿色通道”,对注册登记、项目立项、用电用地等提供便利化服务,实行“一次办好”,确保城市工商资本投资项目顺利落地、顺利实施;建立工商资本下乡“负面清单”制度和工商资本租赁农地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推动社会资本加速下乡,农民工返乡创业,工商企业入乡创业,大学生“创客”、农村能人在乡创业风生水起、迭代升级,有力促进了乡村振兴。
阮从林是黄龙岘茶文化步行街从林饭店的老板,和妻子经营着一家农家乐,守着家里的老人孩子,靠着家门口的山水“钱景”,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6年前,夫妻俩的日子可没这么轻松。那时候,阮从林夫妇都在企业上班。因为工作太忙,夫妻俩不仅无暇陪伴家人,一年收入除去家庭开支,几乎没有节余。2013年3月,转机来了。江宁引入江宁交通建设集团,与江宁街道携手打造黄龙岘茶文化村。集团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将农村道路建设纳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统一规划,积极主导全村环境整治,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指导农户经营等。短短3年,金陵特色茶乡已享誉全国。阮从林夫妻俩在自家空余的老宅上经营起农家乐,半年时间就有了过万元的存款。
环境好了,风景美了,村民守着“绿水青山”端上了“金饭碗”。在黄龙岘,江宁交建集团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引导鼓励村民利用自家房屋积极开展餐饮、住宿、农产品售卖等经营服务,在家门口创业。如今,像阮从林这样靠着山水致富的村民还有很多。“民宅变成民宿,农副产品变成旅游商品,农民坐在家中当老板。”黄龙岘村老党员陈建发说。整体改造后,村里开了30多家“农家乐”和5家民宿,经营户均收入从2013年的10万元增长至2018年的30万元。
江宁区创新业态盘活“资源”,“美丽乡村+物业公司”有力带动乡村发展。物业经营收取租金。谷里街道西南部的公塘村选择了社区自营、盘活集体资产“收租子”的发展路径。公塘社区利用村里的集体资产打造出系列怀旧主题的人民公社建筑,再将建成后的创意空间委托专业公司运作,社区直接收取租金。
对于社会资本和政府的分工,江宁分得很清。政府对旅游资源实行管理、规划、同一品牌对外营销,但对村庄的投资开发经营“不干涉、不指挥、不影响”。谷里社区的相关负责人说:“专业人做专业事。村里主要负责旅游项目的商业运作,投资与后期营销推广等都交给社会资本运作,社区仅负责日常管理、绿化和矛盾调解。街道与社区不仅减轻了管理压力、节约了资金和人力成本,还可以得到稳定的收益。”
权责利明确了,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明显高涨。几年来,江宁突出西部生态、中部水乡、东部温泉、南部山水的特色,因地制宜建设了一批以黄龙岘为代表的升级版美丽乡村,汤家家、茶乡星谷等一批精品民宿;建成财政部首批试点示范溪田田园综合体、开展观音殿等7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江宁区美丽乡村建设正从“盆景”变成“百花园”。
公塘头民宿村、大塘金“婚庆文化小镇”……在江宁,像黄龙岘这样的旅游专业村随处可见。美丽乡村建设,让青山绿水不再“养在深闺人不识”,而是变成了老百姓家门口的“金山银山”。实现乡村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旅游收入近70亿元的乡村旅游规模。
“农业+互联网”
促进产业深度融合
如何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下活现代农业“整盘棋”,江宁进行了创新尝试。
2018年,南京首家稻米主食加工产业化联合体在江宁成立,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推动稻米生产、加工、销售融合发展。联合体由2家合作社、1家专业稻米加工厂、5家家庭农场共同创建,几方共建稻米种植基地5500多亩,带动农户300多户,有效解决稻米加工方式单一、企业规模过小等难题,推动“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深度对接。
联合体是江宁区推动一产“接二连三”的缩影。为推动一产提质增效,江宁以“农业+”为依托,狠抓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其中,一产持续加大优质农产品供应,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二产大力提升深加工能力,“农业+”产业链进一步拓展延伸;三产积极发展农业休闲旅游,特色田园乡村一头连起乡村,一头连起城市。一二三产业实现融合发展、协同共进,演绎了一首城乡协调发展的和谐奏鸣曲。
目前,江宁累计培育农业龙头企业119家、家庭农场1158家、农民合作社981家、新型职业农民31807人。到江宁旅游,顺便带点“回头货”,已成为城市居民的新时尚,农产品销售搭上了旅游“快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初步构建,这正是江宁区用工业化理念改造提升传统农业的生动写照。
江宁积极发展“互联网+农业”,通过第三方平台自建农业电商主体数量达770多家,建成南京(江宁)农业电商产业园,2019年实现农业电子商务销售额16.3亿元。农业龙头企业年销售额突破800亿元,高标准农田比重达78%,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92%。推出“善田江宁”等一批农产品公用品牌,全区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达到60%。2019年5月,一年一度的横溪西瓜节如期举办,横溪街道办事处副主任陶冶说:“这已是街道举办的第18个西瓜节了。”横溪的山美、水美,出产的西瓜风味绝佳,年年脱销已成常态,“横溪西瓜”已经创成全市首个农产品地理标志。
“横溪味道”是横溪街道2017年打造的江宁区首个农产品公用品牌。农户生产的横溪西瓜、石塘米酒、七仙葡萄等地区名特优农产品,由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整合,形成“拳头”产品,由街道文化旅游公司对外集中销售,将“横溪味道”塑造成品牌响、质量好、附加值高,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字招牌”。
近年来,江宁在品牌建设上持续发力,通过举办横溪西瓜节、农业嘉年华、湖熟菊花展等,提升了域内农产品的知名度。同时,发布“横溪味道”“善田江宁”等区域公用品牌,在全国范围内树起了江宁品牌。仅横溪街道当地就有11家农民合作社签约使用“横溪味道”公用品牌,整合开发了9种名特优农产品,带动74户农民销售农产品300多万元。
江宁还借力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根据试点村资源禀赋和特色,明确了全区特色田园乡村试点村特色发展方向,打造了古村复兴型乡村、农旅文创型乡村、特色农业型乡村等一批特色村,形成了溪田田园综合体、谷里大塘金香草小镇、黄龙岘茶文化小镇等一批新产业新业态集聚发展的新平台,持续擦亮江宁“农业+旅游”新名片,年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探索出“因地制宜、共享共建、党建引领、品牌塑造”的“江宁模式”。
推进“四业”联动
实现共建共享共富
江宁深挖农业价值,将促进就业和吸引创业寓于其中,可谓是妙棋一着。观音殿是江宁区秣陵街道元山社区的一个普通村庄,虽然风景秀美,但前几年随着年轻人进城务工定居,逐渐成了“空心村”。然而,近两年这个不知名的小村子却成了很多热爱乡村游旅客的打卡胜地。
2016年,秣陵街道将观音殿纳入重点打造的苏家文创小镇项目,以村庄原始自然肌理和风貌特色为基础,着力打造一个非遗民俗乡村市集和特色美食文化乡村。在最大程度保留传统村民生活方式的前提下,秣陵街道租赁了村里49户农民的房屋,改造提升民居外立面,同时拆除猪圈违建,整葺道路,规整田地种植,把农房盘活。
村民黄爱林将自家房子出租,每年不仅能拿到6万元的租金收入,父亲还被安排做绿化维护工作,一个月能拿3000多元。最让她满意的是,房子还是自己的,将来还可以回来。村庄美了,居住条件变好了,改厕、改厨,保洁保安都配齐了,观音殿的人气旺起来了,一个国庆假期吸引了两万多名游客。
城乡融合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为鼓励青年返乡创业,吸引人才逐梦乡村,江宁区积极做好政策支持、基础设施配套、特色产业培育、文化内涵挖掘传承等工作,城市创客、乡村创客们纷纷回流乡村。
50多岁的潘志华是观音殿村人,多年在外经商小有成就,看到政府把老家打造得这么好,2016年花了100多万把老屋修葺翻新,开起了茶馆,老朋友们时不时就追过来要茶喝。
年轻的大学生张静回到家乡后,创立了一家鲜果蔬种植家庭农场,示范和推广绿色环保、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从女大学生到“土专家”,从都市白领到新型农民,张静实现了自己的身份转变。
村里一座“文艺范”十足的小楼,分外显眼。这是由江宁区台办和秣陵街道共同出资建设的宁台青创驿站,已经成为南京首家两岸青年创业孵化基地。依托江宁浓郁的台商创业氛围,驿站为两岸青年创客提供创业培训、交流、融资平台,让他们的创业梦想在观音殿生根、发芽。
集环境保洁、园林绿化养护、垃圾处理于一体的南京港城保洁服务公司创立于2011年,注册资金500万元,二级资质,拥有专业技术高级人才21人,下辖禄口项目部、谷里项目部、湖熟项目部、汤山项目部和绿化养护部多个实战单位,建立一个垃圾分类培训体验中心和三个垃圾分类积分兑换超市,主营街道、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