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梓方竹发展记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赵树丛 字号:【

  近些年来,曾经红红火火的竹产品市场冷下来了,原竹价格下跌,老化竹园增多,竹子加工企业举步维艰。在一些竹产业大省,人们形象地说竹子就像鸡肋一样,食之无肉,弃之可惜。

  我最近到贵州遵义的桐梓县,参加一个关于竹子的学术会议,却欣喜地看到了另外一种景象。他们把大娄山方竹当作宝贝一样,政府和企业,干部和群众,众口一词夸方竹。在那片深山老林里,方竹发展气势如虹。

  出身“寒门”的山珍

  中国是竹子的原产国。全世界共有竹子1200多种,中国就有500多种。中国对竹子的利用,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的竹简,兵器的竹弩,音乐的竹笛,生活的竹篦,等等。但大力开发竹子的商品价值,还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情。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对大自然产品的眷恋,竹子深加工产业,犹如雨后春笋,小到家具、地板等日用产品,大到风电叶片、竹缠绕工程管材,以及竹纤维布料纸张等等。竹子的种植与日俱增,涌现出许多竹子之乡、竹子大县,以及不计其数的竹子专业户。

  然而,国际上这几年逆全球化浪潮跃起、贸易争端频发,国内环保门槛提高、劳动力价格快速上涨,竹产业风光不再。桐梓县的竹产业为何“逆行”,出现如此红火的局面呢?究其根本,是他们发展了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优势品种——方竹。

  方竹其实是圆的,只是在竹节处的横切面看上去是方形的,故而被称为方竹。主产于遵义桐梓和重庆南川的大娄山脉,金佛山是大娄山的最高峰。1938年,前中央大学杨衔晋在此采集标本,1940年耿以礼建立了方竹属,并将其命名为金佛山方竹,1948年耿以礼的儿子,我国竹分类学家耿伯介又把方竹归入寒竹属。大娄山是方竹的故乡,桐梓一带的人还亲切的称其为大娄山方竹。

  方竹生长环境极为特殊,野生资源主要在大娄山脉金佛山一带海拔1700至2200米处的林冠下,环境温凉、无风、湿润。方竹历史上少有记载材用,却是有名的笋用竹。方竹含有17种氨基酸,锌、钾等微量元素含量较高。特别是蛋白质含量每百克达3.5克以上,比优质牛奶的蛋白质含量都高。我国著名的林学家陈嵘教授称赞方竹笋是“竹笋之冠”。方竹笋最佳采摘时间是每年的8月下旬至10月中旬,正是“自古逢秋悲寂寥”的季节,此时其他竹子品种的冬笋、春笋还没有影子,极具反季节优势。方竹就是这样一个出身“寒门”的真山珍。

  城市让“方竹”更美好

  吃的问题历来是我们这个人口大国的头等大事。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毛泽东主席曾在党内通信中发出过指示,收管吃三件事都要抓紧,还特别要求国人“忙时多吃,闲时少吃,忙时吃干闲时半干半稀”。小平同志在设计“三步走”的伟大战略目标时,第一个就是解决温饱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恩格尔系数从1978年的63.9%下降到2019年的28.2%。人们消费支出中食品所占比重越来越低,但绝对值却越来越大。温饱问题解决了,吃的学问也越来越深奥,由吃饱向吃好、向吃出健康、向吃出美丽,大步转变。

  上海人特别注重生活品质,他们的菜篮子,就是一个风向标。“上海本帮菜”口味独特,名扬四海。本帮菜就是具有上海本地风味的特色美食,也就是其他地方所谓的“土菜”。当然,上海人爱吃的本帮菜的食材多数来自全国各地,尤其是从长江流域运去的。上海本帮菜讲究荤素搭配、生鲜俱全,新鲜蔬菜是菜篮子的主打产品。上海流行一句话“三天不吃青,两眼冒金星”,有一种小油菜的名字就叫“上海青”。笋是本帮菜的重菜,配料有之,主菜亦有之。过去由于远距产地,大家以笋干代替。近几年,鲜方竹笋在上海出现,成为上海市场的抢手货。你想,九、十月份正是“我花开尽百花杀”的时候,能有新鲜的、清香味十足的、高粗纤维的、高微量元素的、高蛋白氨基酸含量的方竹笋,那是“爱你没商量”的。每年方竹笋上市时节,电商快递滚滚如潮,盒马生鲜与肉同价。超市刚上货,就一扫而空。

  上海历来领时尚之先。当年上海办世博会有一个创意十足的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上海人对方竹笋的青睐,引发了城市消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