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五大环节 坚决打好产业扶贫硬仗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 方春明 字号:【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是贫困群众持续稳定脱贫的关键,也是脱贫攻坚难啃的硬骨头。近年来,广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按照“前端抓好技术支撑,中间抓好生产组织,后端抓好市场营销”的发展思路,聚焦五大环节、打好五场硬仗,创新县级“5+2”、贫困村“3+1”扶贫特色产业发展模式,加快扶贫产业发展,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支撑。2016-2019年,广西贫困发生率从10.5%下降至0.6%,累计减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50万人,其中426万人通过产业帮扶实现增收,占脱贫人口的94.67%;全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年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底2773元增加到2019年底10600元,翻了2番。

  聚焦主导产业,坚决打好规模化发展硬仗

  发展扶贫产业,规模是基础。没有规模,就没有市场话语权,就没有市场竞争力。近年来,广西针对扶贫产业“小、散、弱”问题,创新发展县级“5+2”、贫困村“3+1”扶贫特色产业,集中打造主导产业,扶贫产业规模化水平显著提高。苍梧六堡茶、容县沙田柚、田东芒果、陆川猪等13个县域“5+2”特色产业成功创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其他产业规模也不断扩大。广西县级“5+2”、贫困村“3+1”扶贫特色产业发展模式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产业扶贫十大机制创新典型之一。一是科学制定产业目录。坚持“长短结合”的原则,科学遴选86个发展空间广、市场需求大、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业,制定全区扶贫特色产业目录和认定标准,指导全区106个有扶贫任务的县和5379个贫困村因地制宜选准县级“5+2”贫困村“3+1”特色产业。其中,“5”“3”在全区扶贫特色产业目录中选择,在脱贫攻坚期内原则上保持不变,倒逼各县集中资源常抓不懈;“2”“1”为各县、贫困村自主选定,每年可调整1次。二是大力发动贫困户参与。将贫困村有特色产业作为脱贫摘帽的一个硬性指标,要求特色产业覆盖80%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截至2020年8月底(以下数据均截至2020年8月底),全区共组织发动118.23万户贫困户发展县级“5+2”、贫困村“3+1”扶贫特色产业,覆盖96.36%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三是集中打造拳头产业。集中项目、资金、技术等要素资源投入,扶持一批优势特色产业扩大规模,发挥更大带贫益贫作用。比如,2018年以来,广西全面实施千万亩油茶基地、千亿元油茶产业的“双千”计划,对油茶新造林按2000元/亩给予补助、对油茶低产林改造按500元/亩给予补助。全区油茶种植总面积818万亩,成为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之一。四是坚持全产业链发展。出台产业扶贫全产业链扶持路径政策,支持扶贫资金投入扶贫产业的生产、储存、运输、销售等全产业链环节,推进扶贫产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如都安县近年来创新贷牛(羊)还牛(羊)产业扶贫模式,建成3个万头种牛、5个万只种羊繁育基地,每户贫困户可从企业“贷”1头牛犊或10只羊羔用于养殖,出栏后由企业按市场价或协议保底价回购。同时,建设冷链物流中心、澳寒羊全自动冷链加工中心,引进德国流水线集中屠宰分割,加工制作多种成品,实现全产业链发展。贫困户每年每养1头牛(10只羊)可增收5000元左右,累计带动13.28万人脱贫。

  聚焦龙头带动,坚决打好新型经营主体带贫硬仗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发展扶贫产业,龙头带动是关键。没有龙头带动,“小农户”是无法与“大市场”进行有效对接的。为此,广西将“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有产业基地(园)覆盖”纳入贫困县、贫困村脱贫摘帽标准,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并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带领贫困户发展产业。全区所有贫困村基本实现新型经营主体或产业示范基地覆盖带动。一是强化示范区带动。大力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自治区对认定的自治区级示范区,每个给予300~500万元的一次性奖补。引导示范区创新统租分包、土地入股、产业联盟等模式,带领贫困户发展产业。全区共建成各级示范区(园、点)13851个,其中自治区级示范区339个。比如,灌阳县创建千家洞雪梨黑李产业示范区,总面积2.5万亩,带动贫困人口2746人发展雪梨、黑李产业,年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二是强化龙头企业带动。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全区共有农业重点龙头企业1334家,这些企业通过土地入股、订单收购、土地流转等方式带领贫困户发展产业。比如扬翔集团,探索出“一十百千万”生猪饲养模式,即1家龙头企业带动10个合作社、每个合作社流转100亩以上土地、每年出栏1000头以上肉猪、力争每户贫困户年增收不少于10000元,该模式累计带动3.2万贫困人口脱贫。三是强化合作社带动。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区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97万家,其中自治区级以上示范社1294家。引导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实行统一生产标准、统一技术规范、统一农资供应、统一质量监管、统一品牌销售等,实现抱团发展。比如环江县南大门桑蚕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276户950人种桑养蚕5687亩,年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四是强化致富带头人带动。实施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工程,将每个贫困村培育不少于3名创业致富带头人纳入贫困县、贫困村脱贫摘帽标准。自治区党委办公厅、自治区政府办公厅专门印发通知,要求春节期间组织开展走访乡贤、返乡能人等活动,引导他们回乡创业,成为致富带头人。比如,融安县海归赖园园,回乡带头发展融安金桔产业,累计带动贫困户8781户种植金桔3.5万亩,年销售额2700多万元,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全国十佳农民。2018年全国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工作现场会在广西召开。全区共培育致富带头人2.82万人,实现创业1.65万人,累计带动30.73万人脱贫。

  聚焦科技支撑,坚决打好平台队伍建设硬仗

  发展扶贫产业,科技是支撑。没有科技支撑,就难以提升生产效率,难以提高扶贫产业发展效益。近年来,广西突出抓好科技平台和队伍建设,强化科技服务,切实增强扶贫产业的科技支撑。一是加强科技智囊团队建设。实施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院士)科技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一大批院士和国家顶级科学家走进广西,袁隆平、黄路生、桂建芳等院士在广西设立了12个院士工作站;选聘22位国家产业首席科学家在内的114名区内外知名专家,成立2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建立产业发展智囊团,为扶贫产业发展问诊把脉、开展技术攻坚。今年1-8月,智囊团为广西产业发展提出51条宝贵的意见建议。二是组建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搭建创新联盟平台,聚集全区农业科技创新资源和力量,构建统一高效的农业科技协同创新机制。2019年以来,依托创新联盟,组织开展科技先锋队“强农富民”专项行动,已研发、正在申请品种登记、引进筛选新品种新产品160个,集成推广重大科技成果、技术32项,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基地40个。三是加强基层农技服务队伍建设。累计选派1.5万名贫困村科技特派员下沉村屯一线,开展现场技术服务28万天次、技术培训122.6万人次,实现科技服务覆盖全部贫困村。按照每个贫困村“3+1”特色产业都有一名以上产业发展指导员要求,累计选派3.27万名产业发展指导员全覆盖挂点联系所有贫困户,实行姓名、负责产业、帮扶内容等信息上墙,随时为群众发展产业答疑解惑。

  聚焦产品销售,坚决打好产销对接硬仗

  发展扶贫产业,销售是根本。销售问题不解决,扶贫产业做得再好,也无法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效益。近年来,广西积极拓宽市场销售渠道,构建长期稳定的产销对接体系,努力打通扶贫产业发展最后一公里。一是创新推行农业品牌目录制度。全力打造“广西好嘢”农业品牌,促进农产品销售,全区共认定“广西好嘢”农业品牌199个,其中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46个、农业企业品牌47个、农产品品牌106个,品牌价值超过1500亿元。2019年农业农村部公布首批中国农业品牌目录中,广西11个品牌上榜,数量位居全国前列。二是努力开拓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充分用好粤桂扶贫协作平台,每年在广东举办1次广西名特优农产品交易会,创建广东东西部扶贫协作产品交易市场“广西馆”,定期举办推介会、展销会等活动。2019年,共有356家广东企业在各类展会上与广西签约,签订贫困地区农产品订单431个,完成销售196亿元,带动贫困人口23.18万人增收。开展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建设,全区有28个农产品获“圳品”认定,未来3年将在全区建设30个以上供深“菜篮子”基地。三是着力发展农村电商。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建设,58个县获批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实现对全区国定贫困县全覆盖;覆盖贫困县41个,占比70.68%;累计建成农村服务站点5421个、物流配送网点3661个,培育农产品网销单品6592个。涌现出了“三农合伙人”“巧妇九妹”等一批全国三农领域标杆网红人物、“扶贫达人”,有力助推了扶贫产品销售。四是大力开展消费扶贫。搭建广西消费扶贫平台,发动全国11家大型批发市场和多家采购商与广西建立长效供销机制,每个扶贫产业基地或龙头企业至少与1家以上当地超市或农贸市场建立定点供销关系。出台消费扶贫实施意见,要求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优先采购贫困地区产品,每年认购数量不低于年消费农产品总量的20%,每年采购金额不低于本单位当年福利支出总金额的50%。组织百万职工开展“抗疫情促消费助脱贫”活动,在基层工会规定的逢年过节慰问费标准之外,按每人不超过300元的限额,发放一次性“助推脱贫攻坚特别消费券”。今年1-8月,累计认定扶贫产品7082款,销售149.7亿元。

  聚焦支持保障,坚决打好政策组合硬仗

  发展扶贫产业,支持保障是推手。产业发展都需要一个过程,扶贫产业更是如此,如果没有支持保障措施保驾护航,扶贫产业就难以发展壮大,更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广西统筹各方面资源,打好政策组合拳,全力支持扶贫产业发展,形成了多渠道发力的支持保障机制。一是加强组织保障。将推进“5+2”“3+1”扶贫特色产业发展纳入市县党委政府扶贫开发成效考核,量化考核指标,倒逼责任落实。坚持每年召开2次全区产业扶贫现场会,定期编印产业扶贫典型案例,交流经验,推进产业扶贫工作。二是强化扶贫小额信贷支持。创新“户贷企管、户企共营、户企共享、户贷户还”模式,引导贫困户带资入股,以资领养领种,实现户企共赢、利益共享,形成产业持续发展、贫困户稳定增收、贷款按时归还的良好格局。全区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343.87亿元,惠及76.47万户贫困户,其中今年新增发放89.75亿元,排全国第1位。三是全面实施产业以奖代补政策。注重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实施“先建后补”的以奖代补政策,按照产业类别和规模制定分类补助标准,对发展扶贫产业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劣到优”的贫困户进行奖补。2018年以来,累计发放产业奖补资金109.44亿元,奖补贫困户269.35万户次。四是大力发展农业保险。脱贫攻坚期内,免除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投保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