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收穗到收粒 玉米机械化收获迈入新阶段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王琦琪 字号:【

  金秋十月,机声隆隆,在山东泰安岱岳区老宫官庄村的120亩土地上,10个玉米新品种等待收获,6台新型专用收割机正一争高下。岳洋农作物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薛丽娜告诉记者,今年的玉米收割与以往大有不同:不再摘果穗运回家晾晒脱粒,而是在田头就直接将籽粒脱好,这样可以立即进行烘干和下一步存储。

  在田头用机械直接收获玉米籽粒在我国尚属新鲜事物,近年来,玉米主产省对这项技术做了大量的研究。不同品种、不同机械的收粒效果如何?有哪些技术难点?如何尽快推广?今年10月,全国引领性技术玉米籽粒机收观摩交流会在山东泰安召开,请跟随记者一起寻找实现玉米籽粒机械化收获的答案。

  籽粒机收能节本增效

  相信不少人对这样的收玉米场景并不陌生:机械过后,“穿着衣服”的玉米穗像小山一样堆在田头。农民用拖拉机将果穗拉回家,接着晾晒、脱粒。直至卖出合格的玉米粒,这个过程快也要一个月,是最耗费劳动的环节之一,让不少农民少挣好几天的工资。早就有人提出,要是能在玉米摘穗时就直接脱粒,那该多方便!

  玉米籽粒机械直接收获不仅可以节约人工脱粒和晾晒的成本,还减少了中间消耗环节,让玉米更快上市。虽然到2019年,我国玉米机械收获面积已经占到77.3%,但长期以来是以收果穗为主,籽粒机械直接收获仅占5.5%,和发达国家全部实现机收籽粒相比差距明显。

  针对这个阻碍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的最后堡垒,2018年,农业农村部将“玉米籽粒低破碎机械化收获技术”作为重大引领性技术,在各玉米主产区开展科研攻关、技术集成和示范推广。经过三年努力,从品种、栽培、机械到仓储的集成技术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据了解,吉林于2015年率先开展机收籽粒试验示范,6年来共筛选了28个适宜品种,出台了每亩100元的机械作业补贴,还探索出了一套籽粒机收产销新模式;宁夏去年开始探索发展此项技术,已经创建实验基地5个,玉米亩产保持1000公斤左右的同时成本降低10%;河南通过构建以更新品种和机械为核心、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的技术推广模式,2019年籽粒机收推广面积已超过全省玉米种植面积的12%。

  “目前来看,机收籽粒在不少试验地区起到了提高玉米收获效率、提升经济效益的作用。”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农技推广处处长崔江浩说。

  籽粒机收的关键是保证低破损率

  “要保证玉米粒不被机械绞碎,难度比较大。”薛丽娜的手上是她刚挑出来的几颗破碎的籽粒。“碎粒相当于残次品,混在完整的玉米粒中,拉低了卖价。”

  “较高的籽粒破损率是由于玉米在收获时的含水量过高。”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李少昆说,“研究发现,玉米收获时的含水量在25%以下才能保证5%以下的破损率。但据2012-2019年的试验示范结果显示,全国21个主产区收获时玉米籽粒的平均含水率是25.91%,破损率也高达7.96%。”尤其在黄淮海平原,十月正是抢收玉米、抢种小麦的时候。要是等待玉米在田间自然降低含水量,无疑将耽误下茬小麦的年景。

  因此研发适合机收籽粒的新品种和新机械对降低破损率至关重要。近年来,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多所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围绕实现机收籽粒低破损开展了一系列品种更新研究和机械研制。本次会议集中发布了国禾918、存玉738、京科999等10个脱水快、产量高的适宜机收籽粒新品种和十大适宜机械。

  赵久然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的主任。在观摩现场,他举着一枚“MC121”玉米穗向围观的专家和农民展示:“MC121籽粒偏硬、棒形整齐、耐密抗倒,适宜用机械直接收获。去年这个品种开始示范,今年在安徽、河南的推广面积已经达到百万亩。”“‘MC121’是今年产量和机收表现最为突出的。”薛丽娜在一旁补充道。

  近年来,玉米籽粒机收技术已从最初的关注品种和机械,逐步向关注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转变,对田间栽培管理配套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均有所更新和发展。

  此外,烘干设施的建设也刻不容缓。据悉,烘干一斤玉米粒的成本高达2~7分,很多农民表示难以承担这笔费用,目前我国粮食机械烘干不到10%,与发达国家的95%相比有很大差距。“下一步需加强烘干配套设施建设,出台燃料补贴政策,做到玉米籽粒及时烘干、安全入仓。”全国农技中心主任魏启文说。

  籽粒机收推广将借助新型经营主体

  薛丽娜和丈夫都是中国农业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在父母的支持下,2007年小两口回到家乡,成立粮食生产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步步发展壮大,到今天管理着1300多亩良田,还为周围数万亩耕地提供农机社会化服务。

  “我们眼见面朝黄土背朝天到机械换人,粮食产量也越来越高。这是科技和推广的作用。”如今的岳洋合作社不仅是产粮主体,还是泰安当地重要的试验示范和农技推广基地,每年承担数十个科研项目和推广任务,今年就已带动13个村开展小麦良种繁育共计200万公斤。

  据泰安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殷富伟介绍,他们正联合省、市、县、乡四级推广机构,集聚科研院所、高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有关单位,依托岳洋合作社建立“4+X”推广体系,建设500亩高标准农技推广试验示范基地,将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是实现农业现代化非常关键的一环。据了解,自2018年以来,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每年开展十大引领性技术集成示范,构建“专家—农技人员—示范基地—新型经营主体(小农户)”技术推广模式,让生产经营主体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切实发挥了引领性技术在推动产业增效和农业转型升级的重大带动作用。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张晔表示,农业现代化发展所需的良地、良种、良机、良技、良法、良人,要靠科技和推广来实现。目前需尽快解决各地在玉米机械粒收中的问题,加快技术落地应用,早日实现玉米生产的全链条和全程机械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记者手记

  籽粒机收技术打通了我国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的“最后一公里”,在人工成本日益增长的今天,值得各玉米主产区研究推广。但是由于我国玉米种植分布广泛,同样的技术在不同地区实施效果也将有差异。及时发现并消减产生的比原先生产方式更高的成本,是这项技术大规模推广前必须跨过的“坎儿”。

  除了选择合适的品种和机械外,技术要想得到农民认可更重要的是算好“经济账”。期待各地通过政府、科研、主体的多方发力,采用更多创新性举措进一步降成本、提效率,用因地制宜的科学技术为农民增收“添一把柴”。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