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汪清县 小木耳长成“大经济”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 字号:【

  汪清县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东北部,是国家级贫困县、吉林省深度贫困县。自脱贫攻坚战以来,汪清县围绕“项目突破、乡村振兴、民生改善、生态优先”的发展战略,按照“大产业做强,小产业做活”和“村有当家产业,户有增收门路”的总体思路,累计投资19.73亿元,实施各类产业项目363个,其中围绕木耳产业实施扶贫项目98个,投资2.79亿元,惠及全县贫困户。在黑木耳扶贫产业的有力支撑下,汪清县实现累计脱贫9878户16614人,贫困村出列74个,贫困发生率降至0.32%。

  抓标准化建设,推动产业提质增效

  按照“县做标准、村抓生产”思路,狠抓标准化建设,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带动全民就业增收。在菌包生产上,改变以往菌农小作坊生产模式,累计建设57家标准化菌包厂,年产量达2.28亿袋,进一步降低菌包成本,提高了菌包成活率。同时,将菌包厂交给村集体经营,改变过去村集体经营项目不稳定情况,带动4600名群众务工就业,其中贫困人口1120人,让“农民冬闲变冬忙”,实现增收。在菌袋培养上,累计建设8家标准化定植车间,配合菌包厂实行制袋、灭菌、接种、养菌一条龙式菌包生产培养,菌农购买菌包后可直接下地摆栽,极大降低养菌风险,同时将菌农双手解放出来,到菌包厂及定植车间打工,实现二次增收。在黑木耳栽培上,改变过去菌农分散摆放、粗放简单的摆栽方式,建设标准化摆栽基地、木耳农场45个,每个基地农场都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将菌农吸纳入社,并设有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通过能人带农户、老户带新户,实行“统一菌包、统一技术、统一管理、统一采摘、统一销售”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模式,既提高了风险抵抗能力,又降低了生产成本,有效激发群众参与产业积极性。目前,全县黑木耳种植户达到6719户13805人,近4万人从事木耳采摘等相关产业,占全县有劳动能力农业人口的三分之二,实现全民参与、全民增收。每逢菌包生产和采摘旺季,带动黑龙江省周边县市及省内长春外五县近3万人到我县打工,有力促进了省内外劳动力转移。

  抓产业链建设,打造闭合循环链条

  在菌种研发上,依托中国农科院、吉林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强化战略合作,投资8900万元筹建汪清县菌类检验检测中心,建设了吉冠食用菌研究所,大力研发推广标准化液体菌种。在原料供应上,县内定量采伐及俄罗斯进口木料保证生产原料,同时积极开展新基质代替木料研究,降低产业发展对木材的依赖度。在菌袋回收上,先后引进了三聚万吨级秸秆生物质炭基复合肥、环垦木耳菌渣资源再利用项目,年可消耗废弃菌袋30万吨(约7亿袋),每年产生废弃菌袋基本实现循环利用。在市场建设上,扶持壮大汪清北耳、桃园小木耳等龙头企业共13家,其中省州级黑木耳加工企业6家。建成天成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实现了黑木耳销售线上线下、物流与信息流有机结合,市场年交易量达1.5万吨、交易额9亿元。在品牌建设上,全力推进黑木耳标准化体系建设,“汪清黑木耳”被列入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地理标志商标已上报知识产权局审批中,成功列入黑木耳国家标准修订工作起草单位,吉林省黑木耳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设立在汪清,为黑木耳产业长远发展奠定基础。2019年7月,成功举办了“2019中国·汪清黑木耳产业发展大会”,打响了“中国汪清木耳”品牌。在风险防范上,2020年初投入34.55万元为全县75个木耳产业扶贫项目的厂房、设施、设备进行保险;截至目前,全县共计149名贫困户参加了木耳产业扶贫保险,投保规模672万袋菌袋,切实保障黑木耳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抓带贫机制建设,构建脱贫长效机制

  部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受聘到菌包厂工作,以每天收入100元计算,全年可工作4个月,增加工资收入约1.2万元,从而带动整户实现脱贫。目前,贫困人口中,1552人依托在菌包厂、摆栽基地务工就业脱贫,513人依托黑木耳种植自主脱贫。制定贫困户菌包加工、购买优惠政策,要求使用扶贫资金的扶贫菌包厂在贫困户进行来料加工或购买菌包时提供最优惠的成本价格,鼓励贫困户从事木耳产业生产,在木耳产业中获益。在黑木耳产业扶贫模式上,除依托产业带动贫困户种植、务工就业脱贫外,创新体制机制,于2018年末在全省率先制定出台《产业扶贫项目收益资金分配使用管理办法》,对黑木耳产业项目收益金设立了几种使用方式:设立小额无息扶持资金,支持有意愿贫困户使用林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进行等值抵押,申请无息扶持资金,发展黑木耳等产业项目;设立自主脱贫奖励资金,对依靠自身能力从事生产发展、务工就业的贫困户,生产经营性收入或工资性收入达到脱贫标准的,给予资金或生产资料奖励;设立村内公益性岗位,按照各村常住人口户数15:1的比例,设置保洁、巡河、护路、治安、村规民约监督员等公益性岗位,工资标准按照劳动强度、劳动量不同设定,鼓励弱劳动能力贫困群众积极参与村内公共事业。设立“一事一议”救助资金,在实施新农合、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大病兜底健康扶贫“四道防线”基础上,利用扶贫收益设立“一事一议”救助“第五道防线”,对因重大疾病造成家庭刚性支出巨大、生活极为困难的贫困户,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经行业部门核查鉴定,分管县级领导签字确认后,给予一次性特困补助。通过几种新的产业扶贫项目收益资金分配方式后,实现了收益分配“奖勤罚懒”机制,改变过去平均主义、大水漫灌式收益分配方式,针对不同群体因人因户精准施策,全面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

  汪清县始终把黑木耳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从积极探索黑木耳人工栽培,到引导农户全面推广,再到实现产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在实践中经历了不断的探索和创新。经过多年的努力,黑木耳产业已发展成为区域特色,形成集菌种研发、菌棒生产、基地建设、产品加工、品牌包装、物流配货、废弃菌袋治理等为一体的生态循环产业园区。黑木耳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再到实现产业规模化、工厂化、标准化发展,最终成为汪清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力军”。#FormatImgID_0#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