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咸丰县 衔缘千里丰裕来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李锦华 朱文馨 字号:【

  作为第一批开展定点扶贫工作的10个中央国家机关部委之一,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以产业扶贫为重要抓手,举全力对湖北咸丰、来凤,湖南永顺、龙山,贵州剑河5个定点扶贫县展开帮扶,帮助当地农业农村发展和脱贫攻坚迈出新步伐,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本社组织记者分赴5个定点扶贫县,展开深入采访,全方位展示产业扶贫的做法和成效。

  咸丰,意为“万物丰饶,咸庆丰年”,然而,被莽莽大山包围的咸丰过去一直深陷贫瘠。

  1986年,原农牧渔业部与咸丰结下了扶贫“姻缘”。从曾经的“输血”模式,到如今侧重顶层设计、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2015年中央提出打赢脱贫攻坚战以来,原农业部先后为咸丰县注入帮扶资金超过5亿元,落实发展项目100多个。同时派出优秀干部长期驻扎贫困村。

  “刚来到咸丰,每天要坐车6、7个小时,对于来自北方平原的人真不习惯南方的崎岖山路,经常晕车,吐完了继续上路。”农业农村部挂职干部、咸丰县副县长连庆告诉记者,为了能尽快了解当地的实际情况,他来的头几个月几乎天天都是下乡调研。正是一个个像连庆一样的挂职干部,他们扎根第一线,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想办法、出主意、办实事,才有了咸丰今天的旧貌换新颜。

  2019年,咸丰县终于把国家级贫困县这顶“穷帽子”抛向身后。唐崖河畔的这颗明珠光芒渐显。

  结对子,党建创新助养殖

  咸丰县唐崖镇农业服务中心的覃运美把培训上课的照片晒在工作群里,顿时热闹起来,大家纷纷点赞。“你可是在给一群百万富翁上课啊。”他们口中的百万富翁就是唐崖镇彭家沟村的村民,因为养猪走上了致富路。

  2019年彭家沟村出栏生猪超过1万头,产值超过4000万元。村民中年收入超过100万元的养殖户有3户,超过50万元的多达71户。

  彭家沟村有生猪养殖的传统,但受限于标准不统一、销售渠道不稳定,一直处于散户养殖、自产自销的状态。改变来自于一次党建工作创新——支部结对。

  2016年,原农业部在定点帮扶武陵山区30周年之际,组织16个机关司局党组织与定点扶贫县的16个贫困村党支部开展结对帮扶。彭家沟村党支部就这样与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党支部结成了对子。

  如何发展好彭家沟村传统优势产业?这是摆在畜牧兽医局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2016年7月,时任农业部畜牧业司司长马有祥、全国畜牧总站站长杨振海一行来到彭家沟村,经过实地调研和充分论证,提出推广“小规模、大群体、高效益”的“16113”养殖模式,即一栋100平方米标准化栏舍,饲养6头能繁母猪,年出栏100头育肥猪,配套1口沼气池和特色种植面积30亩。2016年以来,累计安排以奖代补项目资金220万元,帮助彭家沟村发展“16113”模式圈舍110栋,基本实现了村里有养殖能力和养殖意愿的贫困户全覆盖。

  “一想到身后有农业农村部的支持,大家都敢放手去干了。”彭家沟村支部书记焦宪说。

  既要帮忙打好产业基础,也要解决养殖户特别是贫困户“猪卖给谁”的后顾之忧。

  2018年5月,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帮助引进湖北湘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与咸丰县唐崖恩施黑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签订了保底价购销协议。8个月后,第一批协议收购的生猪上市了。当时,市场行情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大幅下滑,但湘村公司依然按约行事,以9.5元/斤的价格收购。

  “这下大家都放心了,养的猪不怕没人收,很多人立刻把闲置的猪舍用起来恢复生产。”村干部王川说。2019年下半年,全村生猪大量出栏,恰逢生猪市场价格持续上涨,很多养殖户都赚了钱,彭家沟也因此成为远近闻名的“咸丰养猪第一村”。

  要养好猪,也要生态秀美。为解决规模养殖带来的粪污处理难题,畜牧兽医局安排补助资金170多万元,支持全村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秋意正浓,千亩柚园满飘香。“这片果园不仅结出了村民增收的致富果,还帮助消纳了养殖产生的粪污。”连庆介绍当地的循环农业模式。彭家沟村整合各方资金,累计种植白柚1580亩,新建果树林木苗圃基地30亩、黄桃基地200余亩,循环经济进一步扩宽农民收入来源。

  “老百姓的生活富裕了,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焦宪对此深有体会。“今年2月,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村民们主动捐出18头猪、1040个鸡蛋,还有一些防控物资和资金。“这两年,村民的精神面貌提高了,邻里关系更和谐了。”看到彭家沟这些年的变化,焦宪十分高兴。

  传技术,提质增产有了智囊团

  “没想到卖得那么好,每斤鲜叶都要百元左右,光靠卖茶叶一年就能挣2万多元。”覃建咸是龙潭坝村较早一批开始种植白茶的农户。

  7年前,覃建咸抱着试试看的心理种了两亩,“以前没种过茶叶,不敢多种,怕自己种不好。”后来听说农业农村部联系专家现场做指导,还免费提供种苗、肥料,他决定试一试。

  “你看,采茶的时候不能用指甲掐,得用指腹掰,否则嫩芽底部发黑就卖不上价了,这都是专家给我们做的培训。”覃建咸一边说,一边展示他熟练的采茶技术。

  “在咸丰种白茶有一个‘二八定律’,春茶产量仅占全年的20%,但是收益却占全年80%。”连庆介绍,如何提高春茶产量和品质,成了扶贫干部助推当地白茶产业发展的关键“钥匙”。

  “以前农民为了增加收入,一年一般采三季茶,夏茶和秋茶品质不高,还间接影响了春茶的质量。”咸丰农业农村局农艺师张咸恩向记者介绍,近年来咸丰县大力推广“去夏增春、提质增效”技术模式。

  “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提高茶农收入,还可以解放劳动力。”张咸恩告诉记者,茶农们采完茶就出去打工,既获得了茶叶的收入还不影响打工收入,如今很多茶农都变成了“候鸟”,收益逐渐多元化。

  从购买茶苗到自主繁育,从技术引进到技术输出,咸丰县不断突破发展的瓶颈,先后与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中国农科院茶叶所、湖北省农科院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开展科技助力产业扶贫行动,制定发展规划、加工规程和产品标准等。

  “技术不断发展,我们就加强培训,尤其是当地的技术人员,必须加大力度给他们充电。”农业农村部挂职干部、咸丰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斯烈告诉记者,在农业农村部扶贫联络组的推动下,本地技术人员几乎每年都有一次外出学习的机会,还有一些茶产业组织主动联系想要过来调研学习。

  曾经的技术洼地一跃成为竞相学习的“优等生”。

  茶叶想要走出去,除了打造高品质种植基地,还要把品牌宣传出去。咸丰县依托“唐崖土司城遗址”世界文化遗产名片,打造“唐崖”区域公用品牌,“唐崖茶”成功通过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2019年6月,咸丰县茶叶协会和8家茶叶企业负责人,到安徽芜湖茶叶批发市场考察对接合作。“你们的茶叶品质确实不错,但茶企太分散了,交通也不方便,过去我们收茶简直是冒着生命危险。”听到芜湖茶商们半开玩笑的抱怨,再加上咸丰茶企和茶农们多年的期盼,连庆和王斯烈下定决心,一定要整合各方资源,推动咸丰县打造一个专业的茶叶交易市场——让外地茶商不再奔波,开拓市场销路,提升咸丰茶叶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经过多方研究、详细规划和紧张建设,今年4月29日,咸丰唐崖茶市正式开业,首期已有30多家茶企入驻,咸丰县正力争将其打造成为武陵山区茶叶交易集散中心和唐崖茶文化、品牌的展示窗口。开业当天就有茶企卖出了数万元的茶叶。

  重规划,抱团合作有了新探索

  平整的柏油路、如画一般的彩色稻田、成片的温室大棚……

  马倌屯村静卧在两山之间的盆地中,处处冒着生机。难以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交通落后、产业空白、村容破旧、年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的重点贫困村。

  蝶变的背后是“抱团合作”模式为乡村建设积蓄了力量。

  “整合帮扶项目资金、人力物力,实现了‘1+1>2’的目标。”马倌屯村驻村第一书记廖文斌说。2018年,农业农村部投入900多万元建设循环农业项目,2019年,东西部协作杭州市余杭区投资1100万元,借助二者的帮扶,马倌屯村建起了咸丰—余杭现代农业园,2019年被认定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目前产业园已建成以冬桃、脆红李、桑葚等为主的水果采摘区;以轻基质茶叶育苗,花卉容器育苗为主的现代农业展示区;以羊肚菌、鸡枞菌为主的珍稀食用菌培育与采购区;以农产品智慧展示、科研科普、商品展销于一体的现代智慧农业数据展示区;以院落式民宿群为主的乡村休闲旅游区,推动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这些蔬菜棚主要种辣椒和羊肚菌,一年能有近40万元的收益,利润十分可观。”产业园蔬菜大棚的负责人张伟告诉记者,公司租赁大棚2400平方米,算上1.5元/平方米的大棚租赁费和580元/亩的土地租赁费,成本大概6000元。“太划算了,还省心,我们只要负责种,大棚坏了还有专人过来维修。”

  产业园的发展带来了很多就业机会,很多常年在外务工的村民选择回乡。

  “现在在家门口上班,能照顾老人和孩子,挣的工资也不比外面少。”村民沙艳梅清楚地记得,以前在外地打工,想孩子的时候只能通过微信视频看两眼,看到孩子哭也没法抱一抱,揪心得很。

  “早上8点上班,下午6点下班,一小时工资10元,一个月上20多天班,是不是跟你们城里人上班一样?”沙艳梅一边骄傲地说着现在的生活,一边忙活着手上的活儿。除了务工工资,她还把家里3亩地流转出去,一年流转土地收入就有2000多元。

  据了解,农业产业园已辐射带动贫困户1000余人,提供就业岗位500余个,就业收入达1000余万元。

  建好基础设施是第一步,规划好产业发展更关键。

  走进另一个大棚,廖文斌指着一排排吊挂在空中的钢架说:“你看,这里的草莓都长在‘半空中’。”

  2019年3月,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桃林带着湖北省农科院专家到产业园调研,看到大棚里的草莓长势不佳,特别嘱咐专家要把草莓新品种、新技术引过来。

  今年,草莓采摘棚里的游客络绎不绝。“空中草莓解决了草莓采摘不方便的问题,游客可以站着采摘草莓,非常的便利和省事。”廖文斌解释,通过设施栽培和饲养,摆脱了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束缚,有助于减少甚至杜绝传统农业常见的重金属、农药残留超标等现象,同时也增加了土地的利用率,提高产出效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土地托管有租金、园区务工有薪金、股权分红有股金、农家经营有现金、政府补贴有真金,让更多农民参与产业链、价值链,分享经济利益。”王斯烈总结道。经过几年的奋斗,马倌屯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7年的5万元逐年攀升,2019年达到51.4万元。

  由极度贫困到解决温饱,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