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退捕渔民安心“上岸”——安徽省马鞍山市退捕渔民实现全部转产就业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曾诗淇 字号:【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长江禁渔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今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特别强调,长江禁渔不是把渔民甩上岸就不管了,要把相关工作做细做实,多开发就业渠道和公益性岗位,让渔民们稳得住、能致富。

  10月是收获的季节,也是安徽省马鞍山市石臼湖捕鱼的旺季。马鞍山博望区丹阳镇小花津居委会居民张冬生没有像往年一样到湖面撒网捕鱼,而是忙着自己的水上运输生意。

  今年43岁的张冬生是第一批退捕渔民,上岸后从事水上运输工作,月均收入在2~3万元,成功开启岸上新生活。

  2019年5月1日,马鞍山在全国率先实施禁捕退捕,长江干流和重要通江支流沿线的渔民要全部转产,同年7月底,退捕全部完成,整个过程仅仅用时三个月,且无一例上访。

  禁捕的是鱼,工作重心却是人。既要退得出,也要稳得住,马鞍山在社会保障、渔民转产就业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遇到难题时大胆创新,创造出“禁得最早、做得最好”的马鞍山经验。

  建档立卡 用真金白银保障渔民生计

  “我们一辈子就靠打鱼为生,突然换了一种生活方式,就不适应了。”马鞍山雨山区退捕渔民三姑娘在长江边出生、长大,1995年,她嫁给了渔民张周华,两人以船为家,一直过着“靠水吃水”的日子。

  “渔民上岸之后就和失去土地的农民一样,什么都没有。”马鞍山市雨山区农业农村水利局局长吴继飞介绍,大部分渔民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生活上面临很大问题,妥善安置这些渔民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面对这个棘手的问题,马鞍山做的第一步就是为上岸渔民建档立卡。据统计,马鞍山全市共计上岸渔民2984户、10757人,是安徽省沿江地区退出渔民人数最多的地区。

  建档立卡为的是摸清底数,并据此为上缴渔船渔具的渔民发放补贴。此外,建档立卡后还可以及时了解上岸渔民的需求,针对渔民的实际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

  长江流域大部分渔民在岸上没有固定住所。渔民上岸后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住在哪,雨山区提供了两个安置小区供渔民选择,在过渡期间,政府还提供廉租房,并且发放生活补贴。

  2019年5月,三姑娘一家积极响应长江禁捕退捕政策号召,配合地方政府签订退捕协议,上缴了全部渔船,拿到了住家船、生产船、辅助船的拆船补贴和过渡性补贴,在市中心的安置小区买了房,搬进了90多平方米的新居,正式告别了“水上漂”的日子。“国家政策还是很好的,还是很照顾我们渔民的。”三姑娘说。

  为切实解决渔民的后顾之忧,让退捕转产渔民实现“老有所养”,马鞍山先期对16至59周岁参加居民养老保险的渔民,根据参保人选择年缴费档次(1500元、2000元、3000元及以上档次),分别按照每年1500元、2000元的标准,由政府为其代缴养老保险费,连续代缴15年。今年11月份,执行安徽省统一标准,按3000元档次代缴养老保险。

  目前,全市符合参保条件的9258名退捕转产渔民已通过政府代缴或补贴保费形式,全部纳入城乡基本养老保险保障范围;同时,退捕渔民全部按照马鞍山市现行城乡居民医保政策参加医疗保障,享受同等医疗保障待遇。

  据统计,目前马鞍山全市各县区累计使用长江禁捕专项资金2.49亿元,用真金白银保障了渔民生计。

  精准帮扶 拓宽渔民就业渠道

  安家容易,安心难。虽然住房有了着落,也有了养老保险,但很多渔民心里还是不踏实,以打鱼为生的他们,放下渔网、舍船上岸,又该何去何从?

  “特别是四五十岁的渔民,他们大多是家庭的主要劳动力,但除了打鱼,其他什么也不会。有些岗位要么干不了,要么嫌待遇低,经常干了几天就干不下去了。” 吴继飞说。

  “帮渔民转产就业,就得符合渔民实际,要一户一策,动态跟踪。”马鞍山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陶有祥说。为了能让渔民上岸后,获得稳定收入,马鞍山出台了多项就业帮扶政策,通过建立帮扶驿站、举办专场招聘会、开发公益性岗位、鼓励创新创业等多种形式,为渔民解决就业问题。截至目前,全市转产就业5186人,转产就业率达到100%。

  雨山区退捕渔民倪俊非一家去年5月退捕上岸后,除了获得相应补贴和住房安置外,还积极参与退捕渔民转产招聘会,当年9月,倪俊非和妹妹倪小艳成功应聘为立白公司操作工,签订了劳动合同,家庭收入得到了保证。据悉,目前马鞍山市已举办专场招聘33场,实现到企业务工就业1687人。

  马鞍山还在退捕渔民集中居住的乡镇(街道)、社区(行政村),设立退捕渔民帮扶驿站,为退捕渔民提供岗位信息、职业技能培训、创业担保贷款等服务;对有意愿创业的退捕渔民,开展创业培训、指导和创业服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75万元。截至目前,已实现自主创业、产业扶持、灵活就业3194人。

  此外,马鞍山还出台了《马鞍山市建立护渔队伍实行禁捕网格化管理工作方案》,发挥退捕渔民职业专长,优先安置其从事护渔工作。对被认定为就业困难人员的退捕渔民,提供“一对一”援助服务。针对部分年龄偏大、就业不便、难以通过市场渠道实现就业的,开发临时性公益性岗位,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就近就地吸纳就业。

  在当地政府的帮扶下,三姑娘准备和几位渔民一起开办一家家政服务公司。丈夫张周华退捕转产成为一名护渔员,在长江边上负责巡查和保洁工作,每月收入约3300元。

  48岁的韩金翠和54岁的李元五是花山区退捕渔民,夫妻俩捕鱼20多年,上岸后承包了超市的水产摊位,他们凭借以前的打渔经验总能挑到品质好的鱼,现在一个月流水能有七八万元。

  发展“捕转养” 引导产业转型升级

  “今年螃蟹销售不错,供不应求。”一网螃蟹捞上来,蔡小花仔细检查品相,然后放入水桶中,准备打包出售。蔡小花是博望区丹阳镇小花津居委会居民,家里几代人都是渔民,一家5口常年在石臼湖、姑溪河一带从事渔业捕捞为生,自2018年博望区启动渔船拆解工作开始,蔡小花就考虑起如何退捕转产。2018年6月,蔡小花和渔民李小兵合伙开了一家饭店,靠着勤劳经营,饭店生意红火,当年就收回了30余万元投资,随后逐渐扩大规模,还聘请了5名退捕渔民帮忙。

  2019年马鞍山实施渔民退捕转产政策后,蔡小花动起了养殖的心思,先后动员几个堂兄弟,加上饭店合伙人李小兵,共4户人家,在花津附近承包了200余亩精养塘,从事水产养殖,主要以养殖螃蟹和小龙虾为主,总投资近百万元,先后又招聘了三四个退捕渔民在养殖场工作。“今年养殖场亩产利润有望达到4000多元,总利润约百万元。”蔡小花说。

  与开发公益性岗位、从事其他行业相比,结合当地渔业资源发展养殖业既能发挥渔民自身特长,也更具有可持续性,是现代渔业的发展方向。

  马鞍山通过政府引导、政策奖补等措施,组织有能力、有意愿的退捕渔民采取龙头(企业)带动、渔民股份合作、自主承包等多种形式从事水产养殖和畜禽规模养殖。目前已发展“捕转养”3000余亩。

  20多岁的郑义是当涂县花山区专业渔民,祖辈住在船上,靠打渔为生。去年郑义一家退捕上岸,他不等不靠,在当涂县护河承包了110亩地,建起80亩池塘进行螃蟹养殖,总投资80多万元。“虽然去年受价格影响,收入不是很好,但今年能收回成本的一半。” 郑义对未来充满信心。

  马鞍山市农业农村局水产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石小平表示,下一步将依托沿江、沿河水资源丰富和生态渔业产业优势,深入实施退捕渔民转产“捕转养”项目,为有劳动能力并有意愿从事水产养殖业的退捕渔民提供就业创业空间,将职业捕捞渔民逐步转变为渔业养殖产业工人,在解决退捕渔民就业创业的同时,同步推进现代渔业产业发展。#FormatImgID_0#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