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培育工作,2018年以来,已连续3年举办农民教育发展论坛,目的就是为广大农民搭建展示风采的舞台,为农民教育管理者、理论研究者、教育培训实践者搭建思想交锋、理念交互、经验交流的平台。作为新时代农民教育培育事业的参与者、推动者、实践者,我积累了一些体会和思考。
总结经验,农民教育培训道路坚实宽广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基础靠教育。加快农民现代化发展步伐,推进以人为本、以产业为需、以“三农”为重的农民教育培训,整体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是补齐乡村振兴人才短板,夯实农业农村现代化人力基础的重要保障。近几年,我们立足服务乡村振兴,通过推进人的现代化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以促进农民全面发展为核心,以提升“三性”(针对性、有效性、规范性)为导向,坚持“三分”(分层分类分模块)培养形式,引导农民教育培训面向产业、融入产业、服务产业,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高中等农业职业院校、涉农高等院校、农业科研院所等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用优质教育资源培育优质人才,为农民搭建教育培训、工学结合的立交桥,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培训,农民教育培训呈现出可喜的变化。
一是培养目标更具针对性。以往搞农民教育更多考虑人往哪去,目标是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乡村振兴背景下,我们则更多考虑人从哪儿来,考虑靠谁来发展产业、振兴乡村。去年,我们联合教育部实施“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提出利用5年时间,面向社会推介100所农业高职优质校,培养100万乡村振兴带头人。重点聚焦农村基层组织负责人、乡村产业发展带头人、乡村社会服务带头人等三大类群体,为乡村真正培养一批干得好、留得住、带得动的乡村振兴永久牌带头人。我们注重政策的包容性,既鼓励外出返乡回乡人才创新创业,也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培养造就“土专家”“田秀才”。高素质农民带领小农户、普通农户共同发展,获得了农民群众普遍认可,不少高素质农民进入村“两委”班子,真正形成良性循环,农村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二是培养渠道更具有效性。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组织方式、生产手段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农民教育培训理念、模式、手段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根据这些新变化,我们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和学历提升计划“双轮驱动”,构建高等农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高素质农民培育“三高协同”发展格局。近些年,以工程项目为抓手,每年培育农民达到100万人,为保供增收提供了坚实人才支撑。我们着力打造农业职业教育2.0版本,为广大农民量身定制职业教育培养方案,推动高职扩招向广大农民敞开大门,仅去年招生就突破3.5万人。
三是培养方式更具规范性。我们坚持引进使用和就地培养相结合,坚持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相协调,坚持在岗培训和储备培养相衔接。中央、省市、县乡三级联动、各司其职,中央主抓领军人才和师资培训;省市着力抓好农业龙头企业及示范性合作社带头人、农业经理人等经营管理型人才的经营理念、专业知识拓展培训;县乡两级重点抓好专业生产型、技能服务型农民培训,以实用技能为主,形成立体化培训格局。
展望未来,农民教育培训发展远景可期
农民群体中蕴含着巨大的人力资源宝库,要实现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农民队伍,改变农村缺少年轻人、缺少能人带头人的状况。通过教育培训把蕴藏在农民头脑中、心身中的能量、潜质和智慧充分调动挖掘激发出来,培养一大批身在农村、心在农村、干在农村、作用发挥在农村的乡村振兴带头人,带领亿万小农户并轨大市场、衔接现代化。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农民教育培训如何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既是新课题新挑战、也是新使命新任务。要着重做到“三好”。
一是贯彻好五中全会精神。五中全会明确部署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明确提出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要落实好中央精神,把中央要求切实贯彻落实到农民教育培训事业中,扎实推动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发展,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要适应好发展需要,瞄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效农产品供给,瞄准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瞄准农业绿色发展、完善乡村治理等发展要求,精准施策、多措并举加快培养现代农业的建设者、引领者。要顺应好农民期盼,农民教育培训要致力于解决农民创业兴业中的痛点难点,以教育培训为核心向两端延伸,帮助农民解决贷款难、销售难等问题,通过“富脑袋”促进“富口袋”,展现农民教育持久的生命力。
二是制定好发展规划。明确“十四五”以及到2035年的发展目标,力争通过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到2025年,高素质农民培育规模持续扩大,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健全完善,培育制度基本建立,短期培训、技能培养、学历教育相融通的人才培养通道基本贯通,“N+X+1”教育培训格局基本形成,组织服务能力有效提升,各类社会资源力量充分发挥。培育管理更加规范,基础条件有效改善,培育效果有效提升,多元投入机制和政策支持体系基本形成,高素质农民队伍规模、结构、素质与乡村产业发展的匹配度持续提升。到2035年,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更加壮大,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依靠力量,农民终身学习制基本建立,农民素质与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更加协调。
三是营造好发展环境。联合多方力量,采取让农民更有获得感的政策措施,以培训为纽带推动高素质农民协作发展、互补发展,持续跟踪农民训后产业发展,开展政策宣讲、项目推介、技术指导等延伸服务。同时,大力选树高素质农民发展典型,在全社会树立支持、尊重高素质农民的良好氛围,真正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
农民教育事关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事关农业农村全面现代化,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实现农民教育培育质量、队伍结构、人才规模、资源效益相统一。
一是健全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农广校、农技推广机构、农业职业院校、农业科研院所、新型经营服务主体等各类教育培训资源优势,强化公益性涉农培训机构建设,吸引多种资源和市场主体共同参与,提高各类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推进教育培训供给侧改革,围绕产业链、打造教育链,贯通各层次教育培训“立交桥”,建设“学分银行”,促进不同阶段学习成果互认互通。
二是加快农民培育制度探索。建立健全教育培训、发展扶持、引导激励等衔接配套的高素质农民制度,加快农民现代化进程。加大农民教育培训投入,扩大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招收农民学员比例,健全学习补助机制,完善组织管理、考核评价、回乡就业等办法。建立高素质农民精准扶持制度,促进高素质农民领办创办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加大引导激励,推动高素质农民走协作发展、互补发展之路,选树先进典型,发挥示范作用。
三是不断壮大高素质农民队伍。面向优势特色主导产业,以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为目标,通过就地培训提高一批务农农民,着力提升经营管理和辐射带动能力,打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和创业者队伍。面向农业生产性服务新需求,以推进农业农村创新创业和一二三产业融合为目标,通过吸引发展一批返乡回乡农民,着力提升专业化技术水平,打造农业创新创业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头人队伍。面向乡村社会事业发展,以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为目标,通过培养储备一批农村“两后”生、农科毕业生,着力提升乡村管理发展水平,打造引领社会事业发展的带头人队伍。
(作者系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