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实干与贫困较真——记农业农村部驻贵州剑河县川洞村第一书记潘昊
时间: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中国农村网 作者:沈立宏 字号:【

  “潘书记喜欢跟我们拉家常,慢慢地村民都跟他就熟了,大家也越来越支持他的工作。”

  “我们川洞有希望了,因为北京的潘书记来了。”

  乡亲们交口称赞的潘书记是农业农村部下派到贵州剑河县川洞村的第一书记。2018年8月,作为一名有干劲的“90后”,刚在农业农村部工作2年的潘昊便主动请缨要到川洞村“干一番事业”。

  2013年,因为热爱基层的工作,怀揣着建设美丽乡村的理想和信念,从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后,潘昊来到北京市延庆区西红寺村担任大学生村官。在村里的这三年,让潘昊进一步加深了对农村工作的认识,也学会了先和老百姓做朋友,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我老家在重庆农村,考入大学之后,就想着从事农业农村相关的工作,为‘三农’的发展和政策制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谈起担任第一书记的初衷,潘昊满怀深情。

  两年时间里,潘昊皮肤晒黑了、鞋跑烂了,可村里发生了巨大变化,组织凝聚力更强了,村里道路修通了,建档立卡户脱贫了……

  抓党建:“散漫村”变“示范村”

  9月9日下午,在川洞村村委会,潘昊正领着村“两委”党员干部一起学习乡村治理积分制的相关政策,会后还带着新党员进行了入党宣誓。

  “听不懂乡亲们说什么可不好开展工作”,川洞的村民基本都是苗族,他们习惯用苗语交流,和外面来的人讲普通话也夹杂着浓厚的口音。在会上,潘昊跟他们交流完全没有障碍,这让记者和县里农业农村局一起来旁听会议的人很惊讶。

  “在大学生村官的时候我学会了做面食,初到川洞,因为经常住在村部,隔三岔五给大家做点面食吃,拉近了与村干部之间的距离,正好把语言上的障碍解决了。”回忆起两年前的场景,潘昊面露喜色。

  川洞村由川洞、打老和寨章3个自然村合并而来,村里党员较多,共38人,居住较为分散,远的相互间隔十多公里,党员过一次组织生活十分不易。为此,潘昊把抓好党建和凝聚人心作为入村工作的首要抓手。

  “2018年9月3日,我刚到村里时,这里房屋破旧、道路泥泞、污水横流,通知2点要开的党员大会,到了3点才能看到稀稀拉拉几个人。”潘昊说。村干部却告诉他:“乡亲们都散漫惯了,潘书记莫较真耶。”

  因为刚到村里不久,潘昊没有反驳,却用实际行动“较起了真”。

  走在村委会和清水江之间的一条正在改建拓宽的道路上,潘昊感慨:“刚开始这条路还是土路,碰到下雨天老人小孩都不方便出行,因为缺少经费,乡亲们一直想修而没法修。”

  虽然修路的钱还没有着落,但关系到村民出行安全,可以说是一条“民心路”,潘昊把修路作为凝聚民心的第一项工作。他带头拿起铁锹扛起党旗,动员村里的党员和年轻人投工投劳先把路基打好。

  “当天不仅党员全部来了,男女老少都拿着工具跟上来了,还有八十多岁的老人也主动加入进来,局面一下子变了。”当和记者一起在办公室翻阅当时修路的照片时,潘昊特别感动,也让他意识到乡亲们骨子里还是想把村子发展好。

  两年来,他组织开展重温入党誓词、“七一”建党纪念日、志愿服务等特色活动,先后发展了8名党员,定期开展“三会一课”,输送村干部参加培训,争取活动经费,支部面貌焕然一新。

  潘昊还践行“共商共建共治”的乡村治理理念,积极引导农村青年、老村干和乡贤参与乡村公共事务,凝聚广泛共识。

  为了调动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积极性,川洞村开展了乡村治理积分制试点,2019年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村支书刘健讲:“潘书记这个年轻人实干,也敢较真,把我们村里的老中青都带起来了,一下变成了‘示范村’。”

  抓脱贫:“贫困村”变“脱贫村”

  “今年我们5亩地的草莓,收入了10万元!”剑河县川洞生态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万志彬兴奋地讲,“如果不是潘书记经常在田间地头全程帮助我们,草莓这个事肯定干不成”。

  2019年底,川洞村共有570户、2292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35户、1011人,2017年底尚有76户、263人未脱贫,综合贫困发生率为11.5%。

  潘昊回忆:“第一次走访贫困户,外面一看房子歪歪扭扭的,进去一看黑咕隆咚的,扯起被褥一看脏兮兮的,而心里面是震惊的。”

  “不能再让村民等了。”这是潘昊经常说的一句话,他带领驻村干部挨家挨户走访,户户定制脱贫策略,与贫困较起了真。他在村里建立了贫困人口台账,逐个登记就业情况,入户动员全部贫困户纳入医保,排查辍学生,确保教育资助政策应享尽享。

  为了早点找到脱贫产业发展方向,潘昊带着村里人四处调研考察项目,在村里反复开会研究,最终定下“生态种养殖和乡村农文旅相结合,先示范后带动”的路子。

  “村里不仅建起了草莓采摘园,还搞起了林下养鸡场、水产养殖基地、光伏扶贫电站。”村支书刘健说,为了解决贫困户内生动力和带贫问题,潘昊还创新提出利润20%归合作公司、20%归贫困户、30%归经营管理者、30%归村集体的利益分配模式。2019年底,川洞村235户贫困群众实现了历史上第一次500元的分红。

  两年来,全村59户223人实现脱贫,综合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7%,整村脱贫出列。驻村干部潘年桂说:“潘书记搞脱贫讲精准,对村民有真感情,抓出了真脱贫。”

  抓建设:“破旧村”变“希望村”

  “去年村里鼓励我们改造旱厕,一开始我还不同意,但听说有补贴,新厕所有洗浴间,我才答应。回过头来看,如果没厕改我真是要后悔!大热天洗个澡,真的是一种享受,也多亏了村里的帮助,才有了现在的生活。”村民邰昌光说。

  2019年,剑河县农村厕所革命工作启动以来,当地便将农村厕所革命与脱贫攻坚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川洞村作为农业农村部定点帮扶村落,自然成了剑河县实施农村厕所革命的“先锋”。

  在潘昊的推动下,川洞村新建了3个水冲式公厕,乡亲们用上了干净厕所,粪便通过管道输送到村头的大三格化粪池里,沉淀发酵完还能用来发展有机农业。

  “现在我们村民的卫生意识都得到了提高,有个老百姓家里新厕所建成后,还特地请亲戚来家参观。”潘昊说,干干净净的厕所,让村民过上了体面的生活。

  2018年的川洞村,许多便民项目因村民不支持而无法实施,甚至还包括投资达1个多亿的华润希望小镇慈善建设项目。

  潘昊又与村寨建设和贫困思想较起了劲儿。他经常白天骑着自行车去政府跑项目,晚上又到村民家拉家常做思想工作,几乎是跑断了腿,电话炸了锅。哪里项目实施有困难,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刚开始看到潘书记文质彬彬的,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但后来他甚至连春节都没回家,天天往村民家跑,了解大家的诉求。项目实施过程中他一把尺子量到底,一视同仁,村民最后就服气了。”村支书刘健赞不绝口。

  即将建成的华润希望小镇,新式公厕、排污管道、路灯、村民活动室一应俱全。去年川洞村入选了贵州省“百乡千村”乡村振兴示范工程点,这让村民更加自信了。

  在潘昊的办公室,挂着川洞、打老和寨章3个自然村的航拍图,村里越来越美了。“等到11月,我还会重新再拍一次,那会儿村委会大楼建好了,华润希望小镇也开业运营了。”潘昊满怀憧憬。

责任编辑:蔡薇萍
    
中国农村杂志社| 关于本网| 版权声明| 期刊订阅| 免责条款| 广告招商| 联系我们|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 新闻热线:010-68251888 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电话:12321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邮箱:crnewsnet@126.com 技术支持:北京睿思鸣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法律顾问:北京铸京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62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749号 京ICP备14010675号-1

中国农村杂志社唯一官网 版权所有 仿冒必究 转载请注明